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是学习生物学,了解生命现象和规律,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利用合理的媒体、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能优化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知。
关键词:生物概念;信息技术;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从而认识生物学的现象、本质或共同属性。可以说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思维基础。是了解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学好生物学,掌握生物学概念是第一步。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应该尊重概念的获得和发展规律,而不是机械的记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将信息技术与概念教学结合起来,则能使将课堂更灵动,使学生更易接受概念。并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更具长效性。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趣,概念之初体验
从认知角度来讲,人都有猎奇心理。学习之初,若只是单刀直入的开场白,学生听来就如饮白开水淡而无味。因此,为了从开始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学习的好奇心,可谓是重中之重,不然怎么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呢。作为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提问的欲望。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则更容易在上课之初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同盟关系。一般选用图片、生活实例、录像等较多。例如,在细胞分裂和分化一节内容中,利用文字性材料“白血病”男孩及多张白血病患者的图片,从叙事角度和视觉冲突上让学生认识到白血病的可怕。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白血病从生物学角度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办法治疗等疑问。不知不觉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所提供的感官刺激中,获取了83%以上的信息。(实验心理学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由此会跟随着自己心中的疑问愉悦的走入新课。
二、抽丝剥茧,概念之形成
生物概念的获得是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等步骤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别那些非本质的、偶发的、表面的东西,去伪存真,从而挖掘出那些最本质的东西并形成概念。例如,在教“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利用自已所拍摄的实验视频,展现叶片放入沸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本身就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必然会引发激烈的讨论,猜测气泡的由来。在前知识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在叶片上有气体进出的结构。如此,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从好奇中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和总结出叶片上存在气体进出的通道——气孔这一概念。
三、破难点,概念之升华
在生物学中存在着一些抽象且复杂,用普通图片和文字难以描述的现象,这对概念的形成无疑是最大的难点。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弥补此类不足,可以使微观现象宏观化,使抽象问题直观化。让学生在认知概念时有抓手,而不再刚到生涩难懂。
例如,在讲解细胞結构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3D展示动植物细胞内的各细微结构,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从而更易形成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的重要概念。
四、动态模拟,概念之活化
以往的概念教学可能更注重概念本身,而对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完全忽视,这是违反认知规律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模拟方式,可以将这些过程性的东西直观呈现,学生也能在融入过程的同时活化概念。如,在教细胞失水和吸水原理时,利用动画展示两株长势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入盛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中后,两株植物的生长发育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浓盐水中的植株萎蔫的原因。再通过动画从微观角度展现两株植物的细胞结构及未放入前两植物的细胞结构。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浓度中的植物细胞的差别。学生自然会建立浓盐水中的植物其细胞中有某种物质丢失了,而清水中的植物其细胞中有某种物质增加了的认识。通过实验和动画的反复播放,学生不难思考出丢失和增加的应该是水分。由此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这一难点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很快就会得到“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的重要原理。
这样的模拟过程,让学生理解了生物概念的内涵,也就加深了对此概念的认识。
五、锦上添花,概念之固化
概念形成后,如不加以巩固,时间一长,概念自然也会被遗忘。为此进行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它既可以检验课堂效果,又可以固化概念。例如,在学习了蒸腾作用以后,播放种树视频,让学生分析移栽的大树为什么枝叶稀少?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实时交互功能,将每个学生的答案实时上传至教师电脑,及时反馈学生本堂课所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以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总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能优化生物概念教学,并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对于生物概念教学还需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加以摸索,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若能将之与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那时,生物课堂将灿烂如花。
参考文献:
[1] 彭晓彦. 巧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生物课堂实效[J]. 科学时代,2012,(8):
[2] 王磊.浅谈多媒体环境中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3]蒋永玲.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J].生命教育:82-84
关键词:生物概念;信息技术;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从而认识生物学的现象、本质或共同属性。可以说生物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思维基础。是了解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学好生物学,掌握生物学概念是第一步。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应该尊重概念的获得和发展规律,而不是机械的记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将信息技术与概念教学结合起来,则能使将课堂更灵动,使学生更易接受概念。并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更具长效性。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趣,概念之初体验
从认知角度来讲,人都有猎奇心理。学习之初,若只是单刀直入的开场白,学生听来就如饮白开水淡而无味。因此,为了从开始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学习的好奇心,可谓是重中之重,不然怎么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呢。作为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提问的欲望。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则更容易在上课之初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同盟关系。一般选用图片、生活实例、录像等较多。例如,在细胞分裂和分化一节内容中,利用文字性材料“白血病”男孩及多张白血病患者的图片,从叙事角度和视觉冲突上让学生认识到白血病的可怕。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白血病从生物学角度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办法治疗等疑问。不知不觉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所提供的感官刺激中,获取了83%以上的信息。(实验心理学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由此会跟随着自己心中的疑问愉悦的走入新课。
二、抽丝剥茧,概念之形成
生物概念的获得是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等步骤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别那些非本质的、偶发的、表面的东西,去伪存真,从而挖掘出那些最本质的东西并形成概念。例如,在教“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利用自已所拍摄的实验视频,展现叶片放入沸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本身就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必然会引发激烈的讨论,猜测气泡的由来。在前知识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在叶片上有气体进出的结构。如此,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从好奇中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和总结出叶片上存在气体进出的通道——气孔这一概念。
三、破难点,概念之升华
在生物学中存在着一些抽象且复杂,用普通图片和文字难以描述的现象,这对概念的形成无疑是最大的难点。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弥补此类不足,可以使微观现象宏观化,使抽象问题直观化。让学生在认知概念时有抓手,而不再刚到生涩难懂。
例如,在讲解细胞結构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3D展示动植物细胞内的各细微结构,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从而更易形成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的重要概念。
四、动态模拟,概念之活化
以往的概念教学可能更注重概念本身,而对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完全忽视,这是违反认知规律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模拟方式,可以将这些过程性的东西直观呈现,学生也能在融入过程的同时活化概念。如,在教细胞失水和吸水原理时,利用动画展示两株长势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入盛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中后,两株植物的生长发育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浓盐水中的植株萎蔫的原因。再通过动画从微观角度展现两株植物的细胞结构及未放入前两植物的细胞结构。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浓度中的植物细胞的差别。学生自然会建立浓盐水中的植物其细胞中有某种物质丢失了,而清水中的植物其细胞中有某种物质增加了的认识。通过实验和动画的反复播放,学生不难思考出丢失和增加的应该是水分。由此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这一难点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很快就会得到“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的重要原理。
这样的模拟过程,让学生理解了生物概念的内涵,也就加深了对此概念的认识。
五、锦上添花,概念之固化
概念形成后,如不加以巩固,时间一长,概念自然也会被遗忘。为此进行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它既可以检验课堂效果,又可以固化概念。例如,在学习了蒸腾作用以后,播放种树视频,让学生分析移栽的大树为什么枝叶稀少?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实时交互功能,将每个学生的答案实时上传至教师电脑,及时反馈学生本堂课所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以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总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能优化生物概念教学,并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对于生物概念教学还需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加以摸索,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若能将之与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那时,生物课堂将灿烂如花。
参考文献:
[1] 彭晓彦. 巧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生物课堂实效[J]. 科学时代,2012,(8):
[2] 王磊.浅谈多媒体环境中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3]蒋永玲.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J].生命教育: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