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都是淘气和调皮,但在孩子那里,有可能是盛大的狂欢。
生活中,很多亲子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够而衍生的,所谓角度对,一切对,角度错,则一切都错。我们在平时的养育中,过多地以成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却忽视了孩子的心声,导致了大人和孩子两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与对立。
作者:李春英
这是一本由韩国作家创作的绘本,所以里面描述的妈妈形象实在太符合亚洲人的气质——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兢兢业业,但对孩子心灵的共情共感总是有点力不从心或者心不在焉。书中的小男孩看似对妈妈的各种言行都进行了“反驳”,但同时也提醒了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当妈妈急着制止孩子不要在水坑里又蹦又跳时,孩子说,妈妈你知道吗?我这是在云朵里飞翔呢——这耳熟能详的“禁止”和“解释”,是不是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日常?
于是,对照书中很多熟悉的场景,我对自己也进行了一些小小修正:下雨天孩子喜欢在小水坑中疯跑疯跳,于是我买了雨衣和他一起疯个够,然后一起回家挨姥姥训;走路时孩子喜欢按照某种规律走,我就反复提醒自己他是蜗牛,我要慢点,耐着性子跟在后面保护他的安全……姜若华老师曾说,虽然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妈妈的生活困境,我们的家务、操劳没有被代替,但是心态会不同。
作者:朴延哲
这本封面充满暴力、恐吓、惊悚的绘本,我在图书馆犹豫了多次后终于下决心借了回来。读过之后才发现,亚洲人原来都是这么吓唬小孩儿的啊。不信来看看这些描写:妈妈说怪老头专门抓淘气的小孩子,对爱哭的小孩子,会把他的嘴巴紧紧缝起来;对喜欢耍赖的小孩子,会把他关在鸟笼里;对晚上不肯睡觉的小孩子,会把他变成可怕的猫头鹰……
没有哪个妈妈能保证自己从来没有吓唬过孩子,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过把妈妈逼得抓狂的行为。本书的可贵之处,除了让妈妈尽量克制自己的行为,“不把孩子交给怪老头”,还在于提醒妈妈,不要消耗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没有说服力的指责和命令,只会不断弱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作者:南茜·考夫曼、琼希·斯佩特
来自伦勃朗和梵高故乡的图画书,具有怪诞、乐观、神经大条的一贯风格。翻开书的第一页,是整整齐齐的家,玩偶和杯子都待在应该在的地方,小猪也乖乖地坐在沙发上,向忙于家务的妈妈请求:“妈妈,给我读一下这本书好吗?”而洗衣筐里堆满的衣物和正在运行的熨斗向我们显示,猪妈妈正在忙呢:“现在不行,宝贝,等一会儿!”小猪很乖地等妈妈洗完衣服,追在忙着晾晒衣物的猪妈妈身后问:“现在可以了吗?”猪妈妈的回答是:“还不行,你先进屋,等一会儿!”
接下来可就画风大变了,小猪才不甘心乖乖地等呢,他跳上了吊灯荡秋千、一张接一张地绘画、召唤所有的动物朋友、去厨房用所有食材和工具做一顿他想象中的大餐……等到猪妈妈忙完了准备给小猪读书时,终于发现了被小猪涂鸦的墙壁、荡秋千损坏的吊灯、被改造成帐篷的床单、一地狼藉的厨房……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前脚费了好大劲收拾好的屋子,总是很轻易地被孩子在五分钟内打回原形。“等一会儿!”这句每个妈妈都不同程度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被作者直接当做了题目,可能就是想提醒妈妈们:成长太快,时光太短,对孩子的陪伴,一定要趁早。
作者:楠茂宣、石井圣岳
书中的小男孩本想做一个好哥哥,好好陪妹妹玩,却被妈妈误会欺负妹妹,让妈妈生气;本想好好在课堂上表现,却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了不恰当的事,让老师生气……小男孩好像在不断地犯错,不断地惹人生气,但这一切都不是他的本意啊。
家有男孩的妈妈们应该深有感触,我们的孩子可以做到除了睡觉而一分钟不消停,也可以在瞬间让我们陷入崩溃。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都是淘气和调皮,但在孩子那里,有可能是盛大的狂欢。当他们正沉浸在狂欢的喜悦中,我们的一声呵斥会带来什么?
作者:尤里·舒利瓦茨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惧点,这些恐惧往往也是让大人无法理解的。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对于他来说,去医院检查时大夫用压舌板查看口腔时最为恐惧;淋浴时洗头的那几秒钟从天而降的浇灌也是噩梦;妈妈吹干头发用的电吹风更是一个可怕的怪物……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用自己的办法克服了这些恐惧,在大夫狠按压舌板之前,他会提前张大嘴大声“啊”;叮嘱爸爸在洗头过程中数一二三,数完就要停止冲水,而在洗头期间紧紧闭着眼睛,不再躲闪;在妈妈吹头发时,他会戴上帽子来观赏……不管怎样,孩子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办法克服了成长路上那一个又一个挫折。这本《当我穿上水手服》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想象和勇气、成长和挫折的故事,所有的孩子只有遭遇挫折,才会收获成长,而且这种成长需要独立完成,不借助任何成年人的帮助——因为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本来就是独立的。
生活中,很多亲子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够而衍生的,所谓角度对,一切对,角度错,则一切都错。我们在平时的养育中,过多地以成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却忽视了孩子的心声,导致了大人和孩子两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与对立。
《妈妈你知道吗?》
作者:李春英
这是一本由韩国作家创作的绘本,所以里面描述的妈妈形象实在太符合亚洲人的气质——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兢兢业业,但对孩子心灵的共情共感总是有点力不从心或者心不在焉。书中的小男孩看似对妈妈的各种言行都进行了“反驳”,但同时也提醒了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当妈妈急着制止孩子不要在水坑里又蹦又跳时,孩子说,妈妈你知道吗?我这是在云朵里飞翔呢——这耳熟能详的“禁止”和“解释”,是不是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日常?
于是,对照书中很多熟悉的场景,我对自己也进行了一些小小修正:下雨天孩子喜欢在小水坑中疯跑疯跳,于是我买了雨衣和他一起疯个够,然后一起回家挨姥姥训;走路时孩子喜欢按照某种规律走,我就反复提醒自己他是蜗牛,我要慢点,耐着性子跟在后面保护他的安全……姜若华老师曾说,虽然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妈妈的生活困境,我们的家务、操劳没有被代替,但是心态会不同。
《怪老头来了》
作者:朴延哲
这本封面充满暴力、恐吓、惊悚的绘本,我在图书馆犹豫了多次后终于下决心借了回来。读过之后才发现,亚洲人原来都是这么吓唬小孩儿的啊。不信来看看这些描写:妈妈说怪老头专门抓淘气的小孩子,对爱哭的小孩子,会把他的嘴巴紧紧缝起来;对喜欢耍赖的小孩子,会把他关在鸟笼里;对晚上不肯睡觉的小孩子,会把他变成可怕的猫头鹰……
没有哪个妈妈能保证自己从来没有吓唬过孩子,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过把妈妈逼得抓狂的行为。本书的可贵之处,除了让妈妈尽量克制自己的行为,“不把孩子交给怪老头”,还在于提醒妈妈,不要消耗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没有说服力的指责和命令,只会不断弱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等一会儿!》
作者:南茜·考夫曼、琼希·斯佩特
来自伦勃朗和梵高故乡的图画书,具有怪诞、乐观、神经大条的一贯风格。翻开书的第一页,是整整齐齐的家,玩偶和杯子都待在应该在的地方,小猪也乖乖地坐在沙发上,向忙于家务的妈妈请求:“妈妈,给我读一下这本书好吗?”而洗衣筐里堆满的衣物和正在运行的熨斗向我们显示,猪妈妈正在忙呢:“现在不行,宝贝,等一会儿!”小猪很乖地等妈妈洗完衣服,追在忙着晾晒衣物的猪妈妈身后问:“现在可以了吗?”猪妈妈的回答是:“还不行,你先进屋,等一会儿!”
接下来可就画风大变了,小猪才不甘心乖乖地等呢,他跳上了吊灯荡秋千、一张接一张地绘画、召唤所有的动物朋友、去厨房用所有食材和工具做一顿他想象中的大餐……等到猪妈妈忙完了准备给小猪读书时,终于发现了被小猪涂鸦的墙壁、荡秋千损坏的吊灯、被改造成帐篷的床单、一地狼藉的厨房……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前脚费了好大劲收拾好的屋子,总是很轻易地被孩子在五分钟内打回原形。“等一会儿!”这句每个妈妈都不同程度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被作者直接当做了题目,可能就是想提醒妈妈们:成长太快,时光太短,对孩子的陪伴,一定要趁早。
《请不要生气》
作者:楠茂宣、石井圣岳
书中的小男孩本想做一个好哥哥,好好陪妹妹玩,却被妈妈误会欺负妹妹,让妈妈生气;本想好好在课堂上表现,却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了不恰当的事,让老师生气……小男孩好像在不断地犯错,不断地惹人生气,但这一切都不是他的本意啊。
家有男孩的妈妈们应该深有感触,我们的孩子可以做到除了睡觉而一分钟不消停,也可以在瞬间让我们陷入崩溃。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都是淘气和调皮,但在孩子那里,有可能是盛大的狂欢。当他们正沉浸在狂欢的喜悦中,我们的一声呵斥会带来什么?
《当我穿上水手服》
作者:尤里·舒利瓦茨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惧点,这些恐惧往往也是让大人无法理解的。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对于他来说,去医院检查时大夫用压舌板查看口腔时最为恐惧;淋浴时洗头的那几秒钟从天而降的浇灌也是噩梦;妈妈吹干头发用的电吹风更是一个可怕的怪物……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用自己的办法克服了这些恐惧,在大夫狠按压舌板之前,他会提前张大嘴大声“啊”;叮嘱爸爸在洗头过程中数一二三,数完就要停止冲水,而在洗头期间紧紧闭着眼睛,不再躲闪;在妈妈吹头发时,他会戴上帽子来观赏……不管怎样,孩子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办法克服了成长路上那一个又一个挫折。这本《当我穿上水手服》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想象和勇气、成长和挫折的故事,所有的孩子只有遭遇挫折,才会收获成长,而且这种成长需要独立完成,不借助任何成年人的帮助——因为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本来就是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