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行走,常见“呵呵”二字。它可以是率性默许,也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偶逢知己的会心一笑,也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总之其内涵变化之多端、意味之深长,实在是被发挥到了极致。
多数人都以为,这信手拈来的“呵呵”是网络时代的独创,殊不知其历史悠久,且颇有来头,即使是将其用在类似于聊天的书信交流之中,也早有人在千年之前就已“捷足先登”了。
“呵呵”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便派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指笑声了。后赵乃羯族所建,因此“呵呵”多被认为是流行于胡人之间的一种形容笑声的拟声词。当然,此时“呵呵”的意义表达很简单,很直接,而且基本都是口头使用。
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全唐诗》中“呵呵”有三。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呵呵”由此被载入“史册”。
宋代,“呵呵”一词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名人的书信中常常被使用。有证可考的最早将“呵呵”一词用之书信的人是欧阳修。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到:“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此时,欧阳修笔下的“呵呵”已大有今天网络用语的风范了。
历史上,使用“呵呵”最多的名人当属苏东坡。苏东坡留下了大量的书简,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随处可见“呵呵”,以资调味。他写信给好友:“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显然是对一首新词颇为得意,好似中学生的作文已经暗自预订了老师的圈赏。他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爽,写词只是小意思。他写信教钱穆父做菜:“取笋簟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于平常饮食中,苏东坡亦能找到如许乐趣。苏东坡喜用“呵呵”,很难说与他宽以待人、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无关。假若苏东坡不常“呵呵”,真不知他将如何度过自己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的官宦生涯。
还有人考证出来,说唐末五代的韦庄在词里也有“呵呵”。他的《菩萨蛮》五首中的第四首:“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他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看来,韦庄也是运用“呵呵”的“高手”啊。
到了明清,“呵呵”就开始在小说里大行其道了。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宫梦弼》中这样写到:“(富者)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
对于“呵呵”,闻一多也与其渊源不浅,他平常上课说话时就很喜欢夹杂“呵呵”之声。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从山东大学的一间教室前走过,无意中看到黑板上有一首新诗,这样写到: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 足见其对“呵呵”的喜用程度。
多数人都以为,这信手拈来的“呵呵”是网络时代的独创,殊不知其历史悠久,且颇有来头,即使是将其用在类似于聊天的书信交流之中,也早有人在千年之前就已“捷足先登”了。
“呵呵”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便派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指笑声了。后赵乃羯族所建,因此“呵呵”多被认为是流行于胡人之间的一种形容笑声的拟声词。当然,此时“呵呵”的意义表达很简单,很直接,而且基本都是口头使用。
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全唐诗》中“呵呵”有三。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呵呵”由此被载入“史册”。
宋代,“呵呵”一词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名人的书信中常常被使用。有证可考的最早将“呵呵”一词用之书信的人是欧阳修。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到:“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此时,欧阳修笔下的“呵呵”已大有今天网络用语的风范了。
历史上,使用“呵呵”最多的名人当属苏东坡。苏东坡留下了大量的书简,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随处可见“呵呵”,以资调味。他写信给好友:“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显然是对一首新词颇为得意,好似中学生的作文已经暗自预订了老师的圈赏。他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爽,写词只是小意思。他写信教钱穆父做菜:“取笋簟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于平常饮食中,苏东坡亦能找到如许乐趣。苏东坡喜用“呵呵”,很难说与他宽以待人、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无关。假若苏东坡不常“呵呵”,真不知他将如何度过自己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的官宦生涯。
还有人考证出来,说唐末五代的韦庄在词里也有“呵呵”。他的《菩萨蛮》五首中的第四首:“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他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看来,韦庄也是运用“呵呵”的“高手”啊。
到了明清,“呵呵”就开始在小说里大行其道了。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宫梦弼》中这样写到:“(富者)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
对于“呵呵”,闻一多也与其渊源不浅,他平常上课说话时就很喜欢夹杂“呵呵”之声。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从山东大学的一间教室前走过,无意中看到黑板上有一首新诗,这样写到: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 足见其对“呵呵”的喜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