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苏尔诗海》是印度中世纪虔诚文学作品中的一块瑰宝.该诗集以颂扬黑天大神为主,主要表现毗湿奴大神的凡间化身黑天在人间的游乐本事及功行事迹.印度传统文学凸显了《苏尔诗海》作为文人作品的正统性和经典性.然而,从文本内容来看,《苏尔诗海》与同时期的文人作品《罗摩功行之湖》不同,它更贴近百姓生活,其创作与印度民间文化息息相关,体现出更多的民间性特征.从创作者、作品受众、黑天形象及艺术表现形式四个方面对《苏尔诗海》的民间性特征进行考察和论证,《苏尔诗海》是瓦拉帕派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与以民间书写为主要特点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尔诗海》是印度中世纪虔诚文学作品中的一块瑰宝.该诗集以颂扬黑天大神为主,主要表现毗湿奴大神的凡间化身黑天在人间的游乐本事及功行事迹.印度传统文学凸显了《苏尔诗海》作为文人作品的正统性和经典性.然而,从文本内容来看,《苏尔诗海》与同时期的文人作品《罗摩功行之湖》不同,它更贴近百姓生活,其创作与印度民间文化息息相关,体现出更多的民间性特征.从创作者、作品受众、黑天形象及艺术表现形式四个方面对《苏尔诗海》的民间性特征进行考察和论证,《苏尔诗海》是瓦拉帕派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与以民间书写为主要特点的“苏尔诗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民间文学形式表达宗教服务目的的典型.瓦拉帕派宗派学家和近现代印度文人学者基于自身的思想和意图对这些流行于民间的、口头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苏尔诗歌”进行加工、整理,最终编纂出《苏尔诗海》.正是宗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与民间流行的“苏尔诗歌”的结合以及近现代文人的改造,催化出了《苏尔诗海》兼具经典性和民间性的鲜明特征.《苏尔诗海》既宣扬了黑天信仰,又反映了印度社会百姓的生活景象和最基本的审美情感,具有很高的印度民间文学价值和永恒的审美价值.通过考察蕴藏其中的印度民间文化特点,可以揭示印度百姓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理解他们对人神关系的思考和寻求解脱的宗教体验.
其他文献
现行监护制度下,未成年人财产管理和保护中存在监护人管理财产缺乏监督、监护人财产管理能力不足、未成年人挥霍无度等问题.信托制度凭借受托人专业性强、财产管理经验丰富、遵守信义义务和信托设计灵活等优势,成为与监护制度互为补充的财产管理制度形态,是未成年人财产保护的更优选择.国外未成年人财产保护信托的制度设计各有特色,值得借鉴,如英国公共受托人办公室、美国多元信托产品设计、新加坡特殊需求信托公司等.我国未成年人财产保护信托的设计和运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多元信托产品本土化尝试.我国现行信托法架构下,禁止浪费信托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定,党的二十大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央组织部随后召开会议,对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进行了部署.近日,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做好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的有关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小镇做题家”折射的社会心态引发舆论的争议.针对“小镇做题家”在个人发展和就业预期方面的心态研究发现,来自小镇、就读于精英大学的“小镇做题家”面临群体性焦虑的困境,这种困境集中表现在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方面.并且,这种焦虑情绪根植于这一群体对于工作意义的理解和对于“好工作”的评价标准,这一群体非但不“丧”,反而更加看重家庭和社会责任,渴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并不容易的平衡点.
家长参与在家庭资本影响学生学业成就获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家庭资本占有量的不同会外显为家长参与方式的差异.对6名取得学业成功的劳动家庭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劳动家庭家长的参与方式具有“以乡村观念为底色,以城市渲染为呈现”的二重性.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匮乏导致的家长参与方式不利于帮助子女取得教育优势,但经济资本和情感资本的相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使子女获得了较高的先赋性资本.劳动家庭子女依靠自身强大的“转化能力”,能够将家庭内外的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批判性地获取和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学业成功的后生性
百年变局中,“亚洲世纪”及其理念下的亚洲发展和共同体建设正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学术界前期对“亚洲世纪”的理念和发展现状的研究,“亚洲世纪”的发展可分为分裂的亚洲时期、觉醒的亚洲时期、崛起的亚洲时期和腾飞的亚洲时期四个阶段,“亚洲世纪”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困境,如地缘政治竞争、大国关系紧张和经济乏力等.基于历史和现实困境,结合中国、印度、亚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等多方学者和政要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未来世界主要大国及域外其他国家都将在“亚洲世纪”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印、中美关系和地区局势走向很大程度决定“亚洲世纪”的
现代恐怖主义在国际化和本土化频繁互动中获得能量,不断演化.在这一过程中,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国际反恐压力下持续生存和发展,同时本土极端暴力组织的目标、战术和形态不断调整、变化.在“基地”组织渗透下,南亚东南亚本土极端暴力组织经历重组与联合,战略目标由国内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目标.巴基斯坦塔利班、“虔诚军”“伊斯兰祈祷团”和“阿布沙耶夫集团”等南亚、东南亚主要本土极端暴力组织的发展轨迹深受“基地”组织影响.目前,“基地”组织在南亚地区根基深厚,在地区“圣战”组织网络中享有重要地位,但该组织在东南亚地区日渐消沉.“
全球化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全球市场经济在产业价值链上相互依存,并在持续竞争与合作互动关系中塑造新的市场经济形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自2015年提出的第三方市场合作被定义为实现“1+1+1>3”效果的开放包容国际合作模式.湄公河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缘枢纽,中日两国在该地区长期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存.随着中日政治关系从2018年转圜到当前“徘徊中波动”的总体企稳,中日在湄公河地区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依旧基础深厚、领域宽泛.第三方市场合作以比较优势、要素流动、竞合关系与制度结构共同构成机理框架,以
莫迪政府通过签署安全合作协议、深化安全合作议题、拓展安全合作维度等多元举措推进了美印安全合作.这一做法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实现印度国防现代化,在“印太”地区扮演重要角色,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及国际影响力以及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莫迪政府积极推进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关系对地区安全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威胁着“印太”海上安全局势,还会加剧“印太”安全困境.因此,印美安全合作将严重影响中印两国战略互信.当然,印美两国在关键安全议题认知上存在的分歧,印度的“战略自主”传统与美国对印度战略期许之间存在的分歧以及美国
冷战初期,美国为了遏制亚洲共产主义力量,曾向东南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援助项目,但这些援助项目的成效大相迥异.从1948年到1952年,美国对缅甸的态度经历了从置身事外、有限援助、全面援助再到援助缩减的演化历程.当缅甸甫一独立便向美国寻求援助时,美国认为缅甸无关自身利益,于是选择袖手旁观;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美国才启动旨在防范共产主义“颠覆”缅甸的对缅援助计划;在朝鲜战争爆发和中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后,美国对所谓的共产主义“扩张”更为恐慌,计划进一步加大对缅援助力度.然而,令美国始料未及的是,中缅之间
在印度教三大教派中,毗湿奴教派影响最大;在三大神体系中,毗湿奴地位最高.与主“生”(创造)的梵天和主“灭”(毁灭)的湿婆不同,主“住”(护持)的毗湿奴始终以王者形象示人,华衣宝冠,披金戴银,富贵色彩浓郁,权力与权利兼具,是芸芸众生追逐和膜拜的理想形态.不过,毗湿奴又与梵天和湿婆一样,是神话传说人物,也是历史人物,是诸多传说和历史糅合的产物.毗湿奴本尊源自中亚南俄草原,先是因陀罗的部将和助手,后为次大陆的主宰.印度教文献表明,毗湿奴有无数个化身,重要的有24个,其中10个最有代表性,即鱼、龟、猪、人狮、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