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语文课程,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指导正确理解并运用语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开拓思维、使学生具备贴近实际的阅读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其实语文课程的作用还不止如此,它更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品德修养的完善与提高,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一新要求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规定。本文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书面语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训练,并引导学生口、眼、耳、脑协同作用,进行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一种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引导,从而唤起他们对文本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准确探索文本背后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都强调了朗读教学。俞平伯在谈到诗词阅读欣赏时,认为“目治”,也就是一般阅读,只可到达“泛览”水准;唯有“耳治”,即朗诵或者吟哦,才会深入理解作者本意。朱自清在文章《朗诵与诗》中就讲:“语言离不开声调,诗文为读而存在”,“只有朗读才可玩索每一语、每一词和每一句的意义,同时又可品味其节奏”。朗读将无声语言转为有声语言,是一种人体各器官共同发挥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有效朗读,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深入感受浸在文本里的生活氛围,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准确地探知隐藏在文本中的内在意义。
二、当前朗读教学的现状
1.“长文”教学,“朗读”被忽视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加快教学进度,认为在有限的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朗读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所以常以“快速默读”的形式进行,然后借助“一问一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便让学生默读或者直接将答案呈现出来,整节课学生根本没机会朗读。
2.“短文”教学,“朗读”当炮灰
教授一些短的文章,课堂时间就较充裕,所以教师往往留出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并不重视其目的性,指导上也比较粗略,往往让学生在朗读时如雁掠过,却“雁过无痕”,如此朗读,学生被动参与,失去了心灵碰撞与情感荡漾,朗读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已。
3.朗读形式机械单一,学生的兴趣不浓
近年来,伴随着课改深入,研究者观察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受到功利心影响,忽视朗读的重要意义,教学时仅进行无效朗读,亦或是为了朗读才朗读,说到底朗读不过课堂教学的一种无足轻重的点缀罢了,完全不能激发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
4.朗读评价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
学生朗读后教师应适时进行点评,但有的教师在评价时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只简单地点评为“好”或“不好”等,缺乏针对性和详细深入的分析讨论,不能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学习起到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措施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订阅并了解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相关解读,研究学习魏书生、陶行知等教育名家的教学方法,习读新课标,及时关注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各种期刊杂志等。同时,看杂志,上网搜寻、收集信息和资料,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个人课题的交流活动,多听专家讲座等。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朗读必然与文字、情感及思想密切相连,由此可知,朗读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们不必机械地让他们齐读或者自由朗读,应事先精心设计,关注朗读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选择自由朗读、感知性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读、熏陶性读、模仿性朗读、配乐朗读、个性化朗读等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我校余老师教学《春》这一课时,我就发现,他的思路设计很好地体现出朗读的多样,这节课分为6个环节: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基本语调。2.播放伴奏,再次朗读,感受文章脉络。3.教师指导,重点放在串读课文上,分析文章思路。4.课文选读,品味好词、佳句、精段。5.个性演读。6.自选内容背读。这节课讲完,大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春》这一课理解透彻,达到预期效果。不过,在设计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也能获得很好的启发效果。
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读为主”的思想,克服当前教学中不朗读,特别是不让学生朗读的弊端,让朗读变成学生与课文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让朗读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创新的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优秀的朗读教学一定能为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书面语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训练,并引导学生口、眼、耳、脑协同作用,进行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一种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引导,从而唤起他们对文本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准确探索文本背后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都强调了朗读教学。俞平伯在谈到诗词阅读欣赏时,认为“目治”,也就是一般阅读,只可到达“泛览”水准;唯有“耳治”,即朗诵或者吟哦,才会深入理解作者本意。朱自清在文章《朗诵与诗》中就讲:“语言离不开声调,诗文为读而存在”,“只有朗读才可玩索每一语、每一词和每一句的意义,同时又可品味其节奏”。朗读将无声语言转为有声语言,是一种人体各器官共同发挥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有效朗读,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深入感受浸在文本里的生活氛围,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准确地探知隐藏在文本中的内在意义。
二、当前朗读教学的现状
1.“长文”教学,“朗读”被忽视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加快教学进度,认为在有限的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朗读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所以常以“快速默读”的形式进行,然后借助“一问一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便让学生默读或者直接将答案呈现出来,整节课学生根本没机会朗读。
2.“短文”教学,“朗读”当炮灰
教授一些短的文章,课堂时间就较充裕,所以教师往往留出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并不重视其目的性,指导上也比较粗略,往往让学生在朗读时如雁掠过,却“雁过无痕”,如此朗读,学生被动参与,失去了心灵碰撞与情感荡漾,朗读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已。
3.朗读形式机械单一,学生的兴趣不浓
近年来,伴随着课改深入,研究者观察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受到功利心影响,忽视朗读的重要意义,教学时仅进行无效朗读,亦或是为了朗读才朗读,说到底朗读不过课堂教学的一种无足轻重的点缀罢了,完全不能激发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
4.朗读评价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
学生朗读后教师应适时进行点评,但有的教师在评价时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只简单地点评为“好”或“不好”等,缺乏针对性和详细深入的分析讨论,不能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学习起到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措施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订阅并了解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相关解读,研究学习魏书生、陶行知等教育名家的教学方法,习读新课标,及时关注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各种期刊杂志等。同时,看杂志,上网搜寻、收集信息和资料,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个人课题的交流活动,多听专家讲座等。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朗读必然与文字、情感及思想密切相连,由此可知,朗读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们不必机械地让他们齐读或者自由朗读,应事先精心设计,关注朗读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选择自由朗读、感知性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读、熏陶性读、模仿性朗读、配乐朗读、个性化朗读等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我校余老师教学《春》这一课时,我就发现,他的思路设计很好地体现出朗读的多样,这节课分为6个环节: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基本语调。2.播放伴奏,再次朗读,感受文章脉络。3.教师指导,重点放在串读课文上,分析文章思路。4.课文选读,品味好词、佳句、精段。5.个性演读。6.自选内容背读。这节课讲完,大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春》这一课理解透彻,达到预期效果。不过,在设计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也能获得很好的启发效果。
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读为主”的思想,克服当前教学中不朗读,特别是不让学生朗读的弊端,让朗读变成学生与课文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让朗读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创新的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优秀的朗读教学一定能为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