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直以“世界第一”为目标的中国船舶工业,又被“无形的手”重重地推了一把。
这一击,并非令其步履更加轻快,而是多了几分踉跄,乃至于有的企业扑倒在地,破产清算。
海洋工程装备,基本服务于能源开发。自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以来,全球“海工”市场面临断崖式下行困境。冲击也好,洗牌也罢,高速增长后的中国“海工”行业,迎来了苦日子。
同样的情形,在三四年前就曾发生过,主角仍是中国船舶工业。
那时,刚刚成为“世界第一”不久的中国造船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海运衰退影响下,产能过剩顿时凸显。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将船舶行业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共列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韩国手中夺得由接受订单量、未交付订货量、建造量三大指标构成的造船业“世界第一”,是在2010年。彼时全球经济衰退对贸易、海运的影响已比较明显,造船业颓势初显。
而中国在2014年首次跃居全球“海工”订单占有率第一的同时,油价下跌似乎一发不可收拾。
实事求是地讲,不能把当前“海工”行业的困境全都归咎于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
2013年夏就有数据预测,按照当时的产能扩张速度,国内船企的“海工”平台生产能力很快就会达到每年120座。而之前海洋工程权威分析机构ODS-Petrodata预测,2010年至2015年间全球海洋钻井装置的总需求量是83座到116座。
2014年初,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指出,“海工”产业全球市场规模有限、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涉足“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也有20余家,海洋工程船制造企业近100家,“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开始显现”。
然而,这些预警并没有阻止各行业资本的“乱入”。
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船舶工业就历经两次“世界第一”后的产能危机,其感其受,恐怕已非无奈两字所能涵盖。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黄延楠在提出“海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时,如此建议解决之道:“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而到2014年下半年,多项不同层级的官方调研、意见,仍指出进入“海工”是解决“船工”危机的有效办法。恐怕直到今天,一些官员头脑中仍持将“船工”产能导向“海工”的思维。
只是,如今“海工”危机到来,又该转向何处?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深化改革不能回避的重任。十八大报告亦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船舶工业的大起大落,政府与市场调节均难言成功。在百亿、千亿元资本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纠缠于二者的此消彼长、或多少强弱,显然意义有限。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应该如何对接?
这一击,并非令其步履更加轻快,而是多了几分踉跄,乃至于有的企业扑倒在地,破产清算。
海洋工程装备,基本服务于能源开发。自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以来,全球“海工”市场面临断崖式下行困境。冲击也好,洗牌也罢,高速增长后的中国“海工”行业,迎来了苦日子。
同样的情形,在三四年前就曾发生过,主角仍是中国船舶工业。
那时,刚刚成为“世界第一”不久的中国造船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海运衰退影响下,产能过剩顿时凸显。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将船舶行业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共列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韩国手中夺得由接受订单量、未交付订货量、建造量三大指标构成的造船业“世界第一”,是在2010年。彼时全球经济衰退对贸易、海运的影响已比较明显,造船业颓势初显。
而中国在2014年首次跃居全球“海工”订单占有率第一的同时,油价下跌似乎一发不可收拾。
实事求是地讲,不能把当前“海工”行业的困境全都归咎于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
2013年夏就有数据预测,按照当时的产能扩张速度,国内船企的“海工”平台生产能力很快就会达到每年120座。而之前海洋工程权威分析机构ODS-Petrodata预测,2010年至2015年间全球海洋钻井装置的总需求量是83座到116座。
2014年初,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指出,“海工”产业全球市场规模有限、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涉足“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也有20余家,海洋工程船制造企业近100家,“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开始显现”。
然而,这些预警并没有阻止各行业资本的“乱入”。
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船舶工业就历经两次“世界第一”后的产能危机,其感其受,恐怕已非无奈两字所能涵盖。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黄延楠在提出“海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时,如此建议解决之道:“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而到2014年下半年,多项不同层级的官方调研、意见,仍指出进入“海工”是解决“船工”危机的有效办法。恐怕直到今天,一些官员头脑中仍持将“船工”产能导向“海工”的思维。
只是,如今“海工”危机到来,又该转向何处?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深化改革不能回避的重任。十八大报告亦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船舶工业的大起大落,政府与市场调节均难言成功。在百亿、千亿元资本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纠缠于二者的此消彼长、或多少强弱,显然意义有限。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应该如何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