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圈钱时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进新年40多天以来,最为港股H股投资者所关心的莫过于股市上连绵不断的大规模集资行动。粗略一算,单是配股一项,与中国有关的股票,包括H股及红筹股已在市场上筹集了35亿美元左右。而新股上市的筹资额尚不包括在内。港股集资亦不遑多让。35亿美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已经等于2001年新股上市加配股的筹资总额、2003年的一半,为H股市值现值的9%。
  在H股、红筹股为期甚短的历史中,筹资最为汹涌的一年是2000年,而非一般人认为的1997年的“红筹泡沫”。当年各国政府出于对千年虫的担忧而大量放松并保持银根宽松,从而推动了2000年的股市行情。H股及红筹股共集资230亿美元左右,为当时H股市值的183%,超过恒生指数的4%,创下当时的纪录,远远高于1997年的120亿美元。
  我对今年全年总集资的估计是约为160多亿美元,这当中主要为大型国企到港上市,配股与新上市之比大约为30:70。尽管配股的总量和速度都令人意外,但新上市仍然将成为主流,其数额将为H股今天指数的40%左右。虽然跟2000年的历史纪录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非常庞大,难怪市场总是对此有点担心。
  但今年的宏、微观经济条件跟1997年及2000年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1997年及2000年皆处于经济、股市都往下调整的轨道上,投资者在当时前景未明、牛熊未定的情形下,自然有很大保留,胃口打了一定的折扣。加上当时各种体制的改革都纷纷出笼,对回报结构的改变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裹足不前。但今年是中国股票牛市的一年,从宏观到微观企业盈利都处于上升轨道,前景变得更有吸引力。机构投资者要想争取其基金表现得更好,也只好加快对中国股票的持有,而配股是其中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方法。难怪各种大规模的配股推出时,投资者投诉归投诉,但市场冲击总能在极短时间内被吸纳。再加上1月份H股指数已经下调了8%,市场对未来欲断难断的集资活动似乎已经有所防备。
  1997年红筹泡沫破灭后,指数急泻,配股活动亦随之蒸发。但尽管在如此困难的时候,大型国企上市仍能得以完成,筹资达50多亿美元,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中有新的产业上市。今年最起码也会有两个新的板块让投资者耳目一新:半导体电子制造及银行上市。投资者对这两个行业是有所认识的,所以不需要像当时石油板块上市时所需的磨合,投资的决定也可能相对便捷得多。
  要数今年比较难摸透的集资行动,应该是估计年底能在海外上市的建设银行。其中不确定的因素不是公司本身的质量问题,而在于其上市时间及集资规模。市场传言,建行的集资额已经由原来的30亿~50亿美元跳升至70亿~100亿美元,规模为H股、红筹历史所仅见。加上到年底时市场可能已有大约80多亿美元的资金被筹集走,市场承受能力自然有可能变得薄弱。
  当然,如此庞大的集资额只是道听途说,况且在过去碰上这种情况时,相关部门可以经过“调控”来疏导各大规模的国企上市,务求达到指标。假如这是考虑的处理方法之一,那市场则需要适当的指引甚至暗示,以保留实力,继续参与。最近,投资者(以对冲基金为主)已把配股活动作反向操作,寻找更短线的套利活动。具体的做法是,以前是配股就买,现在,他们在大家都预计到配股集资之际作出估计,谁是下一家需要配股的公司,然后事先把该公司的股票卖空。到后来市场传言越来越盛,这些公司的股价受压,加上增发新股所带来的盈利稀释而导致股价下调时,他们就利用到时买入的配股来补回之前的卖空而获利,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波幅。因此,如果各大型国企要上市的话,市场需要更进一步被引导,以减低不必要的波幅。
  配股、上市集资所带来对市场的冲击虽然很大,但其上述影响是短期的,相对深远的影响则仍未为投资者所注意到。这个影响的关键在于筹资资金的运用。1997年红筹泡沫最大的后遗症之一是红筹公司手上资金过多。在利率一旦转而走低时,市场的企业并不怎么需要出售好资产来渡过财务难关。因此红筹公司所收购的资产往往质量较差,导致自身总体质量下降,回报率也就因资产质量而下降;同时,由于这些公司手头累积大量现金,而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往往较高,所以这些公司的整体资金成本高企。结果是,一般公司的资产价值都因此被破坏,股价长期受压。现在这种情况有可能因资金来得太易而不断持续,不能不注意。■
  
  作者为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
其他文献
我们预计亚洲在未来12个月内不会在全球汇率调整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      亚洲的汇率会怎么变化呢?我们认为当前的环境或多或少会使亚洲货币更倾向于升值,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  如果亚洲货币大幅升值,必须有下列三个原因之一:第一,发达国家在对亚洲的政治施压过程中占据上风;第二,亚洲中央银行干预汇率的“游戏”无法继续,被迫放开汇率;第三,由于内部复苏的信心增强,地区政策制定者决定放开汇率。  ——政治
期刊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企的不良贷款比率长期以来是监管当局致力解决的问题,这一比率的降低是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过程当中无法绕开的环节。  从上届政府始,每年要求下降3个百分点的任务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考核经营绩效的首要指标。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更是在强调这一比率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比率“双下降”,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不良贷款下降的真实性。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
期刊
2月1日,星期日。晚上7时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摘要播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因其主要内容共分九段,一般被称为“九点意见”,下称《意见》),立刻引起了市场的高度重视。  这是国务院自1992年以来首次下发的关于证券市场的专门文件。  自2003年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上任以来,在人们的记忆中,关于出台证券市场纲领性文件的传闻虽然不绝于耳,但却一直被理解为起草多时的《
期刊
需求和资源  缓解贫富分化问题乃当前社会之急务,而如何有序地使用民间丰富的资源通过公益捐赠用之于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已相当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已是朝野的共识,而缓解的手段乏力。事实上任何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过程中都有两极分化的问题。迄今为止缓解之道归根结底是两种:政府调节和社会公益事业。前者是政府将税收财政的一部分用之于文化、教育以及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后者则
期刊
(《财经》2004年1月20日号《治本北京交通》)    对于北京交通的现状,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对于如何治理北京交通,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真正对北京交通进行最后决策的人,却只是有限的少数人。这些人应当听从谁的意见呢?  我以为,他们应当听从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首先是公众的意见。  一个交通混乱的城市,体会最深的应当是公众。有关部门在设计交通线路、交通设施
期刊
加强公民财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在中共十六大提出私营企业主的财产需要保护后曾引发讨论,最近又因房屋拆迁问题变得更为热烈。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下,中国公民几乎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财产权概念。一个社会公民没有财产,社会就不能进步;如果公民有财产而得不到法律保护,社会就不会稳定。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最基本条件。  懂点西方社会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几乎是由财产权
期刊
(《财经》2004年1月20日号《在股改上市年之后》)     曾经有人指出,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学会合理的死亡,只是在不断地出生”。现实也在或多或少地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怎样的退出机制算作“合理”?尚无定论。我以为,在“出生”后应如何“成长”,如何加入市场竞争,才是更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2003年12月17日,纽约交易所一声开市锤音敲出了这一年国际市场上最大的IPO,于是业内业外叫好声不绝,提
期刊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小街赵堂子15号的那个小院已经在城市改造的浪潮中永远地销声匿迹了。此前我曾几次去那里看望我的朋友、臧克家先生的大女儿臧小平。她是《文艺报》的编辑,久被颈椎病所缠,已在家养病多年。有次我去时,恰巧臧老在家,正于北屋休息,却不得见;知道他喜欢小孩子,就恨不得变成10岁的小丫头去叩门求教。  臧克家老人因病于2002年12月27日离开家,住进医院。一年多以后,2004年2月5日晚8时3
期刊
要评论和预测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很难找到一个组合,比马丁费尔德斯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艾比科恩三人更为理想。  马丁费尔德斯坦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主任,在经济决策层与学界间游走多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艾比科恩是高盛集团投资策略委员会主席,因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的准确预测成为华尔街上最被重视的证券分析师。  3月21日、22日,《财经》杂志记者在香港和北京
期刊
世上许多事情,难有“是非”可言。比如饮食。  尽管中国古人说过“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之类的大话,但现实之中,南人之口与北人之口,中国人之口与东洋人之口与西洋人之口,所“嗜”之味,往往毫不相干。有的时候,此地之“非”,恰为彼地之“是”,很难达成一致。  中国南方的田间地头长着一种草,叶卵状,茎白色,大名蕺菜,古称岑草,别名折耳根。说起来,这蕺菜也是大有名头。当年越王勾践吃了败仗,被迫到吴王夫差宫中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