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郭大森的儿童文学创作题材多样,擅长儿童小说和童话,作品体现东北的风土人情和儿童的生活状态,语言特点鲜明,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融入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
关键词:郭大森 地域文学 儿童
吉林省的儿童文学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召唤,一批批行业精英来到了这里,使地方经济文化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儿童文学方面也是如此。例如蒋锡金教授,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儿童文学课,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儿童文学研究生,他的学生浦漫汀教授也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了卓越的成绩。在两位大师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了很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人才,对东北地区儿童文学乃至中国儿童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大森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儿童文学教育大师的鼓励和教导下,他坚定了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决心,并得到了认可和好评。
郭大森(1933——2011),原名郭恩泽,辽宁新民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吉林人民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编审。
他自认为是吉林儿童文学的见证人,因为他不仅创作了大批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关注吉林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他的主要成果有有:中篇童话《天池云女》,长篇童话《小霞客东北游》《长白雨燕》,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中短篇童话集《蓝灯》《小学童话寓言助读》,童话和儿童小说合集《天鹅的女儿》,写真童话故事集《风花雪月·鸟兽鱼虫》《云雾雷雨·春夏秋冬》《江河湖海·草木庄稼》,以及《郭大森童话小说集》《郭大森散文评论集》等。主编大型童话辞典《中外童话大观》、儿童文学图书《世界优秀童话宝库》《中国最佳童话》《新中国儿童文学名作大观》《长白山童话集》等。
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童话名家邀请赛金翅奖、吉林省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吉林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长白山文艺成就奖等,入围第七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
郭大森十分热爱东北这片土地,作品表现了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取材于长白山和他儿时生活的辽西地区,童话以讲述生长在长白山的动植物为主,小说内容以反映辽西儿童解放斗争的革命历史小说为主。
童话方面,短篇童话《天鹅的女儿》是他的成名作,作品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童话讲述了小天鹅的成长经历。被家人溺爱的小天鹅没有和教练爸爸学习游泳,在参加游泳比赛时出现了问题,她没有经过训练,所以力量不足,很快就从刚下水时的兴奋变成了逃兵。在野鸭的教唆下它晃荡一天才回家,爸爸妈妈为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矛盾,天鹅妈妈回了娘家。天鹅爸爸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育它说:“孩子啊!你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啊!你去问问野鸭吧,它们见过美丽大草原上的奇异景色吗?它们享受过跨越高山、飞翔在万里蓝天上的乐趣吗?它们体验过在海洋上与暴风雨搏斗的幸福吗?”。从此小天鹅开始认真的训练了。它掌握飞行技巧后,和姐姐开始了第一次长途飞行,目的是姥姥家。途中经历了一阵强大的暴风雨,它们“猛力地振动起翅膀,闪电般地冲向黑云滚滚的高空”。经过历练,小天鹅的翅膀更加坚硬了,一双姐妹成功地见到了妈妈。
郭大森的童话生动有趣,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作品多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教育儿童。童话里的小主角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如《呷呷和嘎嘎》《金翅蜜蜂》《小猪巴克夏》中的小鸭、小蜜蜂、小猪,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与它们自身存在的缺点密不可分,他们有的不守纪律,有的盲目自大,有的投机取巧,结果都在现实中碰壁,甚至险些危及生命。在经历一些艰难险阻后,它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迅速成长起来。这种创作思路在他的中长篇童话《天池云女》、《窗花城旅行记》、《小霞客东北游》和《长白雨燕脱险记》中也有体现。
《长白雨燕脱险记》是郭大森的代表作。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浦漫汀的序言里的评价:“比他以往的童话创作有了很大的突破,是郭大森童话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小长白燕佳佳在雄伟瑰丽变幻莫测的长白山里的成长经历,在历尽艰难后重返家园的故事。这篇童话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将童话与长白山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融合,使作品呈现出恢弘壮美的气势和因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惊险刺激。
《天池云女》是一部构思巧妙地童话。作品的每一小节“云女的诞生”、“快活的小白浪”、“风婆婆引路”、“骑上骆驼峰”、“在小参人家里做客”等等,几乎都有新形象引入,形成相对独立又存在关联的小故事。经过小故事的锻炼洗礼,构成了主人公的不断改变与成长。这种结构让整篇童话既又可以以每一个小故事为单位来阅读,又显得整齐有序,完整统一,有始有终,让小读者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失去阅读兴趣,又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出版于2002年,作品尘封多年经过作家重新整理后面世。作品描写了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的残酷斗争,作家并没有过多地去写这场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用大量笔墨去写那个战争岁月的辽西风情和人民大众在艰苦斗争中充满胜利的希望和信心,揭露了国民党杂牌军的丑行以及乡绅和他的爪牙们的不同嘴脸。笔法轻快而又带着几分诙谐和幽默,许多故事情节被作家写得十分好玩而又传神。在辽西风情的描写中既有“秋高气爽”时节辽河滩上亮丽风景的细致描写,晨风吹拂、苇塘似海,也有辽河孩子们无忧无虑生活的真实写照,放驴、嬉戏、游水、野炊。在革命斗争中更有精彩传奇的篇章,呈现了敌我双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沉着智勇的革命精神。如小主人公牛牛在荞麦叔叔的带领下勇敢斗怪影苗长脖儿进而打破“凶宅”魔咒谣言;也有通过牛牛留心发现坟圈子处晃动的人影打探到大管家蛤蜊皮等人“雪里藏枪”的情况及时报告爷爷并勇敢担起了做暗哨监视的任务,可由于武工队正在辽西打地主无法抽身,而未能及时缴获枪支的略有缺憾;更有正因为牛牛及时报告潘老叔和爷爷刁占一家大卡车进村偷运粮食的情报,最后在荞麦叔叔县武工队帮助下巧设埋伏里应外合最终“巧夺粮车”的精彩胜利。这部只有七八万字的儿童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整部作品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力量,相信它会对小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这部作品主要特点首先是叙事方式的儿童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指向少儿的生活世界及其内在的精神生命世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将寻求悬念、突出冲突,与考虑作品的审美定位结合起来,将真实的人生告诉儿童,将丰富复杂的社会百态纳入创作视野,这就需要从叙事基调出发选择叙事结构。周作人曾视儿童为“完全的个人”,并以“儿童本位观”为理论基点,指出儿童文学应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与理解儿童独有的心理年龄特征。《辽河甩弯儿》以一个少年亲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主线,形象地歌颂了辽沈战役中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的英雄事迹。作品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并没有回避阴暗、苦难与严寒冰霜,着重笔墨描写了斗争中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基调明快,叙事娓娓道来,以小主人公的视角,亲历、体味,时而轻松,时而紧迫,呈现给人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里,人民群众也是对胜利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其次是风格样式的和谐自然。一部作品风格的体现是一种综合展示,比如人物形象、语言特征等等,都应该和作品的个性品质统一起来。儿童文学尤为如此。高尔基曾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其中所展现出的充满稚气的童真美、形象刻画的单纯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画面展示的明朗美、驰骋想像的奇异美,等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创作手段,恰到好处地构成了儿童文学风格样式的和谐要素。战争题材的小说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很陌生,但在郭大森笔下,作者却以孩子的目光去看那个战争岁月,用充满童心和孩童的感受来写这段历史,写这场残酷的战争。给这一题材注入了生机,把一批文学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丰满。《辽河甩弯儿》中的县武工队政委荞麦、有胆识的贫苦农民爷爷、爸爸、潘老叔和勇敢少年牛牛、二旦等;还有乡长刁占一、乡长的四太太葛彩云、乡长的岳父、大管家蛤蜊皮、乡丁苗长脖儿以及国民党杂牌军连长鬼火眼睛、塌鼻子排长、带棉帽子的大兵还有吴睡不醒和那个40来岁的女传教士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曾在《儿童的语言》中这样写到:“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就运用了极其口语化,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的句式,特别是东北方言的运用,读来更加生动诙谐。“王魔怔,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事)”“荞麦粒儿,溜鼓溜鼓的”,等等,这些都强化了作品所叙述故事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情趣性。句式短小精悍、灵活自如地将情节铺开,结构简明,语气多变,使文章更显得通俗生动。这既符合儿童文学语言的特质,又顺应儿童的阅读心理和知识水平,故事情节更紧凑、更浅易,人物形象更具体、更直观。
最后从通篇审美意蕴的效果来看,作品的意蕴美表现在对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韵律把握,以及其营造的特有的意境氛围,是作者将其作品呈现给读者的终极体验。东北儿童文学作家的主导创作恰恰体现在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上。“地域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客观事实,还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因素对作家的个性气 质、文化选择、审美趣味等方面产生影响”。
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除了写战争的烽烟、人民的苦难,更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辽西风光和乡土人情。他笔下的辽河滩有其独特的景致。春天是诗,夏日成画,秋景似金,冬季如银。作者并不单纯的写景,而是写他对那种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无限留恋;作者不只是在写史,更是提醒小读者不要忘记自己的祖辈曾经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代价,告诫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透过作品,能够真切的体味到在作者的引领下,既让我们在四季轮回中领悟风情、寻找灵动;也让我们在日月交替中思忖过往、守望家园。
儿童文学理论家浦漫汀在为郭大森的《辽河甩弯儿》作序时这样评价他:“他致力于描写东北山川风光,富于幻想意味与东北地方特色的儿童文学创作,为广大小读者塑造了许多富有关东人淳朴火热性格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东北大地的生机勃勃,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绚丽景象。”《辽河甩弯儿》真正平衡把握了读者的审美阶层、感受方式和感悟程度的差异,是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志》 卷39 文化艺术志/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郭大森儿童文学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
[3]《东北儿童文学史》马力、吴庆先、姜郁文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年
[4]《辽河甩弯儿》郭大森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2年
关键词:郭大森 地域文学 儿童
吉林省的儿童文学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召唤,一批批行业精英来到了这里,使地方经济文化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儿童文学方面也是如此。例如蒋锡金教授,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儿童文学课,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儿童文学研究生,他的学生浦漫汀教授也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了卓越的成绩。在两位大师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了很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人才,对东北地区儿童文学乃至中国儿童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大森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儿童文学教育大师的鼓励和教导下,他坚定了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决心,并得到了认可和好评。
郭大森(1933——2011),原名郭恩泽,辽宁新民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吉林人民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编审。
他自认为是吉林儿童文学的见证人,因为他不仅创作了大批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关注吉林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他的主要成果有有:中篇童话《天池云女》,长篇童话《小霞客东北游》《长白雨燕》,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中短篇童话集《蓝灯》《小学童话寓言助读》,童话和儿童小说合集《天鹅的女儿》,写真童话故事集《风花雪月·鸟兽鱼虫》《云雾雷雨·春夏秋冬》《江河湖海·草木庄稼》,以及《郭大森童话小说集》《郭大森散文评论集》等。主编大型童话辞典《中外童话大观》、儿童文学图书《世界优秀童话宝库》《中国最佳童话》《新中国儿童文学名作大观》《长白山童话集》等。
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童话名家邀请赛金翅奖、吉林省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吉林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长白山文艺成就奖等,入围第七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
郭大森十分热爱东北这片土地,作品表现了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取材于长白山和他儿时生活的辽西地区,童话以讲述生长在长白山的动植物为主,小说内容以反映辽西儿童解放斗争的革命历史小说为主。
童话方面,短篇童话《天鹅的女儿》是他的成名作,作品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童话讲述了小天鹅的成长经历。被家人溺爱的小天鹅没有和教练爸爸学习游泳,在参加游泳比赛时出现了问题,她没有经过训练,所以力量不足,很快就从刚下水时的兴奋变成了逃兵。在野鸭的教唆下它晃荡一天才回家,爸爸妈妈为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矛盾,天鹅妈妈回了娘家。天鹅爸爸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育它说:“孩子啊!你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啊!你去问问野鸭吧,它们见过美丽大草原上的奇异景色吗?它们享受过跨越高山、飞翔在万里蓝天上的乐趣吗?它们体验过在海洋上与暴风雨搏斗的幸福吗?”。从此小天鹅开始认真的训练了。它掌握飞行技巧后,和姐姐开始了第一次长途飞行,目的是姥姥家。途中经历了一阵强大的暴风雨,它们“猛力地振动起翅膀,闪电般地冲向黑云滚滚的高空”。经过历练,小天鹅的翅膀更加坚硬了,一双姐妹成功地见到了妈妈。
郭大森的童话生动有趣,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作品多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教育儿童。童话里的小主角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如《呷呷和嘎嘎》《金翅蜜蜂》《小猪巴克夏》中的小鸭、小蜜蜂、小猪,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与它们自身存在的缺点密不可分,他们有的不守纪律,有的盲目自大,有的投机取巧,结果都在现实中碰壁,甚至险些危及生命。在经历一些艰难险阻后,它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迅速成长起来。这种创作思路在他的中长篇童话《天池云女》、《窗花城旅行记》、《小霞客东北游》和《长白雨燕脱险记》中也有体现。
《长白雨燕脱险记》是郭大森的代表作。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浦漫汀的序言里的评价:“比他以往的童话创作有了很大的突破,是郭大森童话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小长白燕佳佳在雄伟瑰丽变幻莫测的长白山里的成长经历,在历尽艰难后重返家园的故事。这篇童话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将童话与长白山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融合,使作品呈现出恢弘壮美的气势和因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惊险刺激。
《天池云女》是一部构思巧妙地童话。作品的每一小节“云女的诞生”、“快活的小白浪”、“风婆婆引路”、“骑上骆驼峰”、“在小参人家里做客”等等,几乎都有新形象引入,形成相对独立又存在关联的小故事。经过小故事的锻炼洗礼,构成了主人公的不断改变与成长。这种结构让整篇童话既又可以以每一个小故事为单位来阅读,又显得整齐有序,完整统一,有始有终,让小读者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失去阅读兴趣,又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出版于2002年,作品尘封多年经过作家重新整理后面世。作品描写了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的残酷斗争,作家并没有过多地去写这场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用大量笔墨去写那个战争岁月的辽西风情和人民大众在艰苦斗争中充满胜利的希望和信心,揭露了国民党杂牌军的丑行以及乡绅和他的爪牙们的不同嘴脸。笔法轻快而又带着几分诙谐和幽默,许多故事情节被作家写得十分好玩而又传神。在辽西风情的描写中既有“秋高气爽”时节辽河滩上亮丽风景的细致描写,晨风吹拂、苇塘似海,也有辽河孩子们无忧无虑生活的真实写照,放驴、嬉戏、游水、野炊。在革命斗争中更有精彩传奇的篇章,呈现了敌我双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沉着智勇的革命精神。如小主人公牛牛在荞麦叔叔的带领下勇敢斗怪影苗长脖儿进而打破“凶宅”魔咒谣言;也有通过牛牛留心发现坟圈子处晃动的人影打探到大管家蛤蜊皮等人“雪里藏枪”的情况及时报告爷爷并勇敢担起了做暗哨监视的任务,可由于武工队正在辽西打地主无法抽身,而未能及时缴获枪支的略有缺憾;更有正因为牛牛及时报告潘老叔和爷爷刁占一家大卡车进村偷运粮食的情报,最后在荞麦叔叔县武工队帮助下巧设埋伏里应外合最终“巧夺粮车”的精彩胜利。这部只有七八万字的儿童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整部作品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力量,相信它会对小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这部作品主要特点首先是叙事方式的儿童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指向少儿的生活世界及其内在的精神生命世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将寻求悬念、突出冲突,与考虑作品的审美定位结合起来,将真实的人生告诉儿童,将丰富复杂的社会百态纳入创作视野,这就需要从叙事基调出发选择叙事结构。周作人曾视儿童为“完全的个人”,并以“儿童本位观”为理论基点,指出儿童文学应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与理解儿童独有的心理年龄特征。《辽河甩弯儿》以一个少年亲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主线,形象地歌颂了辽沈战役中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的英雄事迹。作品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并没有回避阴暗、苦难与严寒冰霜,着重笔墨描写了斗争中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基调明快,叙事娓娓道来,以小主人公的视角,亲历、体味,时而轻松,时而紧迫,呈现给人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里,人民群众也是对胜利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其次是风格样式的和谐自然。一部作品风格的体现是一种综合展示,比如人物形象、语言特征等等,都应该和作品的个性品质统一起来。儿童文学尤为如此。高尔基曾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其中所展现出的充满稚气的童真美、形象刻画的单纯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画面展示的明朗美、驰骋想像的奇异美,等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创作手段,恰到好处地构成了儿童文学风格样式的和谐要素。战争题材的小说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很陌生,但在郭大森笔下,作者却以孩子的目光去看那个战争岁月,用充满童心和孩童的感受来写这段历史,写这场残酷的战争。给这一题材注入了生机,把一批文学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丰满。《辽河甩弯儿》中的县武工队政委荞麦、有胆识的贫苦农民爷爷、爸爸、潘老叔和勇敢少年牛牛、二旦等;还有乡长刁占一、乡长的四太太葛彩云、乡长的岳父、大管家蛤蜊皮、乡丁苗长脖儿以及国民党杂牌军连长鬼火眼睛、塌鼻子排长、带棉帽子的大兵还有吴睡不醒和那个40来岁的女传教士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曾在《儿童的语言》中这样写到:“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就运用了极其口语化,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的句式,特别是东北方言的运用,读来更加生动诙谐。“王魔怔,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事)”“荞麦粒儿,溜鼓溜鼓的”,等等,这些都强化了作品所叙述故事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情趣性。句式短小精悍、灵活自如地将情节铺开,结构简明,语气多变,使文章更显得通俗生动。这既符合儿童文学语言的特质,又顺应儿童的阅读心理和知识水平,故事情节更紧凑、更浅易,人物形象更具体、更直观。
最后从通篇审美意蕴的效果来看,作品的意蕴美表现在对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韵律把握,以及其营造的特有的意境氛围,是作者将其作品呈现给读者的终极体验。东北儿童文学作家的主导创作恰恰体现在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上。“地域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客观事实,还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因素对作家的个性气 质、文化选择、审美趣味等方面产生影响”。
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除了写战争的烽烟、人民的苦难,更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辽西风光和乡土人情。他笔下的辽河滩有其独特的景致。春天是诗,夏日成画,秋景似金,冬季如银。作者并不单纯的写景,而是写他对那种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无限留恋;作者不只是在写史,更是提醒小读者不要忘记自己的祖辈曾经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代价,告诫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透过作品,能够真切的体味到在作者的引领下,既让我们在四季轮回中领悟风情、寻找灵动;也让我们在日月交替中思忖过往、守望家园。
儿童文学理论家浦漫汀在为郭大森的《辽河甩弯儿》作序时这样评价他:“他致力于描写东北山川风光,富于幻想意味与东北地方特色的儿童文学创作,为广大小读者塑造了许多富有关东人淳朴火热性格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东北大地的生机勃勃,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绚丽景象。”《辽河甩弯儿》真正平衡把握了读者的审美阶层、感受方式和感悟程度的差异,是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志》 卷39 文化艺术志/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郭大森儿童文学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
[3]《东北儿童文学史》马力、吴庆先、姜郁文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年
[4]《辽河甩弯儿》郭大森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