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在各大高校中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阳光体育运动的出现,为高校体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原有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主要针对在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深入的探索,面对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全面提高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管理工作 开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9(b)-0005-02
最近几年,阳光体育运动逐渐融入了各大高校之中,同时也让很多的高校充分了解到体育中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对高校学生健康体育的管理,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让学生对面对即将来临的工作生涯,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和阳光向上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所以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是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1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内容及现状
1.1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来到阳光下,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阳光体育管理要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身体素质决定一切,是开展学习工作的基础,进行体育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基础体育设施,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工作计划,一般进行体育管理工作,都是以班为群体形式,这样虽然便于统一管理,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1.2 体育课程设置的管理
体育课程进行时基本是以体育锻炼为主,通过合理教学和科学的锻炼,达到强健体魄和提高体育素养为目的,做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课程,总结体育课程的基本设置和教学经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重点,让学生提高对锻炼的积极性,掌握运动技巧,通过进行身体的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体育课程是多样性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动态所谓体育锻炼,静态是指运动营养学还有怎样处理运动受伤等,而身为合格的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要重视课程设置管理。
1.3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以后最好的补充,开展让学生快乐的体育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没有合理的指导,学生因为学习紧张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致,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所以要做好体育活动管理工作,就要留意观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高校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时间,管理起来比较复杂,身为高校管理者要明白对学生的管理是要逐渐深入的,要持续有效的,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合理运用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多组织体育课外活动,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 基于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阳光体育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第一的观念,让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健康的成长,阳光体育主题提倡的是运动、健康、快乐,阳光体育的是一项多方面的综合性体育管理工作,开展阳光体育工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让阳光体育工作能落到实处,完善高校的体育管理制度。
2.1 提高学生体质,维护学生身体健康
关于阳光体育理念,其主要的根本性质是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充分理解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性格态度,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更加自强自立。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之中,为了让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更好的适应社会,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和精神。现阶段很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明显较低,肥胖、亚健康、视力差、易感冒生病等情况普遍发生,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和学校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通过体育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阳光体育活动要有一个轻松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这也是阳光体育的特点,加强体育的宣传口号,鼓励大家积极的参加体育运动,制定引导开展阳光体育开展的引导体系,在绩效管理的理念中也明确提出过,要科学评估项目的进展成果,这样就会有利于改善绩效目标和不断的修正目标,科学合理地对阳光体育运动成果展开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要让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完善评价和激励的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让管理评价工作有章可循,为管理评价工作提供标准,评价体系要围绕5个方面:学生、学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体育课程、体育竞赛,参照这5个方面制定科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要完善激励机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开展体育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体育项目的特殊性和技术性,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加强学生的阳光运动观念。
2.3 严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选择课程的问题上,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课程和教师,选择课程之前学校体育部门要公布专科体育教师的简介和体育项目选项课的计划内容,让学生在充分了课程项目解基本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需要考虑教学的娱乐性,避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让体育活动的项目要以一种休闲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感觉到轻松和谐,体育户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学生在参加这一类体育课程中,既培养了团队意识,无形中又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学生在这种欢快的体育课程中,奠定了终身体育的意识。
2.4 以学生为主体,严格监督学生参与
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个性差异非常的,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也不一样,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健康的成长。在每个班级中都安排相应的体育课程,严格规定每个学生的课时,并且随时监督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体育活動之中,一旦发生有学生严重偷懒或逃课现象,在期末的考核成绩中作为参考。
3 结语
总结全文,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的学生即将迈入社会,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积极融入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面对这个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体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一些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推动阳光体育的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探索,逐渐完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泽民.“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运动,2014,12(8):115-116.
[2] 胡桃,张占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江苏高校体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14(28):211-212.
[3] 李春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资讯,2011,12(20):239.
[4] 王文丽,刘春明,黄跃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0(4):423-426.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管理工作 开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9(b)-0005-02
最近几年,阳光体育运动逐渐融入了各大高校之中,同时也让很多的高校充分了解到体育中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对高校学生健康体育的管理,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让学生对面对即将来临的工作生涯,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和阳光向上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所以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是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1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内容及现状
1.1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来到阳光下,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阳光体育管理要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身体素质决定一切,是开展学习工作的基础,进行体育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基础体育设施,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工作计划,一般进行体育管理工作,都是以班为群体形式,这样虽然便于统一管理,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1.2 体育课程设置的管理
体育课程进行时基本是以体育锻炼为主,通过合理教学和科学的锻炼,达到强健体魄和提高体育素养为目的,做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课程,总结体育课程的基本设置和教学经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重点,让学生提高对锻炼的积极性,掌握运动技巧,通过进行身体的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体育课程是多样性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动态所谓体育锻炼,静态是指运动营养学还有怎样处理运动受伤等,而身为合格的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要重视课程设置管理。
1.3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以后最好的补充,开展让学生快乐的体育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没有合理的指导,学生因为学习紧张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致,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所以要做好体育活动管理工作,就要留意观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高校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时间,管理起来比较复杂,身为高校管理者要明白对学生的管理是要逐渐深入的,要持续有效的,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合理运用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多组织体育课外活动,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 基于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阳光体育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第一的观念,让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健康的成长,阳光体育主题提倡的是运动、健康、快乐,阳光体育的是一项多方面的综合性体育管理工作,开展阳光体育工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让阳光体育工作能落到实处,完善高校的体育管理制度。
2.1 提高学生体质,维护学生身体健康
关于阳光体育理念,其主要的根本性质是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充分理解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性格态度,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更加自强自立。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之中,为了让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更好的适应社会,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和精神。现阶段很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明显较低,肥胖、亚健康、视力差、易感冒生病等情况普遍发生,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和学校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通过体育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阳光体育活动要有一个轻松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这也是阳光体育的特点,加强体育的宣传口号,鼓励大家积极的参加体育运动,制定引导开展阳光体育开展的引导体系,在绩效管理的理念中也明确提出过,要科学评估项目的进展成果,这样就会有利于改善绩效目标和不断的修正目标,科学合理地对阳光体育运动成果展开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要让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完善评价和激励的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让管理评价工作有章可循,为管理评价工作提供标准,评价体系要围绕5个方面:学生、学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体育课程、体育竞赛,参照这5个方面制定科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要完善激励机制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开展体育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体育项目的特殊性和技术性,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加强学生的阳光运动观念。
2.3 严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选择课程的问题上,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课程和教师,选择课程之前学校体育部门要公布专科体育教师的简介和体育项目选项课的计划内容,让学生在充分了课程项目解基本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需要考虑教学的娱乐性,避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让体育活动的项目要以一种休闲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感觉到轻松和谐,体育户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学生在参加这一类体育课程中,既培养了团队意识,无形中又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学生在这种欢快的体育课程中,奠定了终身体育的意识。
2.4 以学生为主体,严格监督学生参与
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个性差异非常的,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也不一样,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健康的成长。在每个班级中都安排相应的体育课程,严格规定每个学生的课时,并且随时监督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体育活動之中,一旦发生有学生严重偷懒或逃课现象,在期末的考核成绩中作为参考。
3 结语
总结全文,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的学生即将迈入社会,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积极融入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面对这个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体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一些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推动阳光体育的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探索,逐渐完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泽民.“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运动,2014,12(8):115-116.
[2] 胡桃,张占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江苏高校体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14(28):211-212.
[3] 李春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资讯,2011,12(20):239.
[4] 王文丽,刘春明,黄跃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0(4):4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