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舆论场与软实力构建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51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强调中国必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协作,制定实施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逐步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大舆论场,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动态的关注国内舆论场,国际舆论场的舆情与互动,探究其影响机制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建构。
  关键词:舆论场;软实力;“一带一路”;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53-02
  文化部“十三五”规划深入剖析了国内国际新的发展局势,作出了“文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的重要论断。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种尝试与路径。而国际上对此扭曲、猜疑的看法公开出声,印度关于“一带一路”国内已经有舆论公开质疑中国此举是“朝贡制度”的翻版,是建立新的霸权制度,甚至是“围堵”他国[1]。
  一、两大舆论场:联动内宣与外宣
  国内、国际两大舆论场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其基本立场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好此举,不断提升国家“硬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整合二者的有效发展,处理好内宣与外宣的关系,树立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才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有效路径。
  1.国内舆论场:民间力量的再造。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公民借助社交媒体表达自我意见和情绪的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和自我因素逐渐成熟,网民的意见集合影响着国家宏观或微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当下,中国的社会矛盾凸出,社会结构变化明显,其凸出表现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利益主体从媒体借力展开互动,形成新的意见阶层,民间舆论场成为新的舆论阵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国内主流媒体顺应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潮流给予的高度评价。相反,民间舆论场却对此显得有些“冷眼旁观”,公众舆论几乎对“一带一路”的议题“视而不见”,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与民众的矮化心理形成差距,另一方面国内舆论主体复杂化,“公众”的概念很难界定。诸多网友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虽然缓和,但并非真正理解,甚至对此持反对意见。民间舆论场的意见为国家对外行为和外交政策提供了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正如摩根索所说:“一个政府可能正确的理解对外政策的需要和支持這些政策的国内政治需要......他必须使它的人民赞成并支持它的对外政策。[2]”因此,重视民间舆论场的“热效应”,营造良好的国内舆论环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石。
  2.国际舆论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也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发展契机,而如今我们面临着中国中心主义的巨大悖论[3]。中国对外传播仍然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三大短板,中国在全球网上信息资源的占比并不明显,这就造成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面临着不利于其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逆差”特征明显,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媒介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新形式,为中国改变国际传播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契机。第一,学会讲中国故事,以受者为中心。中国传统的传播理念是以传者为中心,只强调传播动机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充分考量受者的接受心理和可接受的传播形式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第二,增强学术话语的议程设置能力。中国的科研能力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西方媒体曾把“一带一路”战略误读为美国早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由此可见美国在议程设置上的强大能力[4]。提高中国的学术国际视野,既要加大对国际公共议题的参与力度,也要充分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声音。第三,塑造集体认同,创新国际新机制。中国与世界在国际公共议题上有着共同的认知,诸如环境问题等国际问题,中国应协同世界解决好当前的共同问题。
  二、一带一路:中国软实力构建的发展之路
  关于“软实力”概念的界定,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政治维度,二是国家维度。“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更多要表达出来的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正如约瑟夫·奈所强调的软力量是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并为实现这些价值观作出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5]。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软实力构建的“西游之路”,同时给增强中国软实力提供了有效实现路径。
  1.实行新公共外交,传播中国声音。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的媒介形式丰富了公共外交的手段,尤其是网络民间力量的崛起,淡化了传统外交强硬的政治色彩,新公共外交更强调双边对话与互动,重视民意的形成。“一带一路”沿线既涵盖了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又笼罩着诸多宗教、民族等历史遗留问题,多元文化和地缘冲突已经成为凸出的国际问题,中国既要充分利用主流传统媒体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与表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立场,也要充分利用新的媒介形式,通过社交媒体传递中国信号,搭建与沿线各国民众沟通平台。
  2.增强民众互信,落实民心相通。约瑟夫·奈曾指出,国家缺少是关注,而关注取决于可信度,但是政府宣传很少是可信的,如美国等许多国家的软实力产生于民间而非政府[6]。“一带一路”虽然是由中国政府主导的重大国家战略,但是务必转换其主体性,激发公众的主动性。近年来,中国一方面加大了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援助项目,在经济上惠及他国,惠及民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要逐步重视民间力量作用,逐渐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商会组织和非政府团体;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建立孔子学院能有效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吸收,从教育上保障他国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三、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要求   国家形象的建立是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本身、国家的行为表现、国家的国际活动以及国家的国际贡献的总体评定,是力量和民族的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是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7]。关于“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国际上还存在大量对此误读的舆论观点,中国目前要亟待解決中国形象被误读的理论根源和现实意义,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国际话语生产能力,确保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1.媒体战略:树立传媒话语强国形象。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主导权与国际话语权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国家软实力的逐渐增强。对我国而言,当务之急是通过建立起与国家硬实力相匹配的传媒软实力,拓宽传播渠道[8],改变国际传播格局,争取国际话语权。当下,国内诸多媒体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依然明显。第一,国内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短视报道与传播,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第二,随着2017年全国两会、十三五规划都将“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位,国内众多媒体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形成集束传播效应,新旧媒体的融合报道,使得信息泛滥;第三,媒体本身缺乏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宏观把控,造成民众对此认识的舆论错位[9]。国内媒体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不仅仅存在着国内传播困境,对国际传播依然问题凸出,一方面表现为我国传媒话语权较弱,传媒软实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立场和现实意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传媒文化软实力,既要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地位提高中国传媒的软实力,也要通过逐渐建立起来的传媒体系反哺“一带一路”建设,塑造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从总体来看,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打造强有力的主流新闻媒体,逐渐转变传统的报道形式。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10]。中国主流媒体要转变传统严肃的媒体报道形式,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综合传播影响力。第二,丰富媒体产品,注重影像传播。从数量上看,我国的传媒产品生产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近年来,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牵头,由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纪录片《一带一路》,将宏观主题与细致的叙事风格相结合,用纪录片这一通行的国际语言,为新时期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立创新了表达、树立了典范。
  2.文化战略:展现文明东方大国形象。中国的国家吸引力逐渐增强,这是因为中国的优秀文化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认同。然而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浪潮要求我们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一个国家的社会能力主要体现为该国的文化进步能力和民众的整体素质与水平、社会凝聚力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社会制度化水平和社会秩序,而所有这些均取决于该国整体的文化创造能力[11]。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转变揠苗助长的方式,注重国家自身社会文化的提升,走出重视国家外部形象传播的思维定式,提高社会文化能力,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大国风采。中国文化既要传播,也要吸收。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既要运用人们所乐意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也要逐渐丰富与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形式,中国要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国地位,积极召开关于“一带一路”的大型国际会议,共同探讨和实现文化建设、成果共享的良好愿景。(本论文受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赵瑞奇.三个舆论场与对印传播战略—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J].齐鲁学刊,2016(1).
  [2] 吴雄.论国内舆论场在当代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及其引导[D].沈阳:东北大学,2011.
  [3] 张涛甫.改变国家舆论场的“话语逆差”[N].解放日报,2016-04-19.
  [4] 王翼.国际话语权演变特点与中国话语权建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
  [5]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6] 刘昌明.孙云飞.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反响与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8).
  [7]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8] 约瑟夫·奈.门洪华译.硬权利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董小玉,黄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突围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
  [10] 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2).
  [11] 胡惠林.当前中国文化战略发展的几个问题[J].艺术百家,2011(6).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利用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营销情况的样本数据,在实时竞价广告技术应用研究基础上,实证研究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大数据营销模式形成路径。本文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初步研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选取河南特色文化产品营销现状为研究对象,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营销对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营销有着积极直接的影响,可以应用于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的营销与品牌形象传播
期刊
摘 要:在众多真人秀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让一档节目获得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这是现如今我国电视人面临的难题。本文以东方卫视《女神新装》节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节目成功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模式,即满足了观众对“悦目”的窥探,也符合了大众对“美味”的快感,更适应了当前媒介环境的转变。只有不断进行原创的尝试,提高本土电视节目的造血功能,扭转引进舶来模式的被动现状,才能引来电视综艺的春天。  关键词:《女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疆媒介融合的进程,新疆汉语媒介融合的进程并不滞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作为占有新疆报业市场份额较大的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其媒介融合进程以全媒体转型而具有典型性,晨报全媒体在其产品定位、人才、业务和管理模式上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了全面的转型,在新疆媒介融合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新疆;媒介融合;《新疆消费晨报》;全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
期刊
摘 要:电影地理学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对电影的制作、内容、发行、观众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影地理学的角度,以电影《无间道》为例,就地理环境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浅的讨论。  关键词:电影;媒介地理学;《无间道》;传播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
【摘 要】:相比创刊之前业界的热切期待,《新京报》在面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反响并不如人意。本文基于4P理论框架对该报的早期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发现《新京报》的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等四种要素之间互相脱节、甚至抵牾,导致其营销组合出现了错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该报整体竞争力。  【关 键 词】:《新京报》;营销策略;4P法则;检讨  【作者简介】:张鸿飞,女,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
期刊
【摘 要】:中国零售第一传媒《黄鹤楼周刊》的改版策划准确抓住零售从业者这一目标读者群和“服务终端、引导终端、造福终端”功能,在版面内容策划上突破传统模式,消化吸收先进大报的办报经验并做了大胆创新,实行薄报分块、设置零售主持特色栏目和综合报道,实现了服务零售、服务心灵的有机结合,诠释了“服务为王”在传媒界的内涵。  【关 键 词】:黄鹤楼周刊;改版;策划;服务为王  【作者简介】:马慧春,女,武汉黄
期刊
【摘 要】:根据《热力透平》在行业中的现状,认识到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对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分析概括了栏目策划的作用、设置原则,最后根据本刊的工作实践,介绍了栏目设置及选题策划的经验和体会。  【关 键 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运用实践;经验体会  【作者简介】:吕锦忠,男,《热力透平》常务副主编,翻译,主要从事翻译以及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责编介绍】:艾涓,女,今传媒杂志社主编助理,主要
期刊
编者按:新媒体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也迅速推广开来,出现了很多的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机构融合、网络融合模式及现象,在传媒教育界,更多的是体现在多学科融合方面,学术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更灵活,一些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日益形成。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不断得以应用,推动了教育层次的逐步提高,教学模式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在方法上更突出实用性。在媒介发达的传播格局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4G、5G、VR等技术也在飞速得到普及和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传媒产业作为我国一项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走在时代前列、科技前沿。如今“直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信息传播当中。多年来,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直播样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仅以央视新闻微博直播为例,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以供研
期刊
摘 要:2016年,网络危机事件频发,这种新型的社会危机给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与“魏则西事件”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危机事件。经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行为对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件的热度、传播方式及舆情演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是如何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