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1
摘要 我从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多年的室外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50米短跑的学习中,都因为单调没有“三球”感兴趣,一些女生甚至对50米短跑感到畏惧。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进行方法创新,以激发学生对50米短跑的积极性和乐于参与的主动性,一改往日的厌烦情绪,而变得非常感兴趣的课上活动。在愉快的室外体育教学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短跑成绩,也增强了他们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初中 短跑 50米 方法
我从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多年的室外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50米短跑的学习中都因为单调,没有“三球”感兴趣,一些女生甚至对50米短跑感到畏惧。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方法创新,以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50米短跑的积极性和乐于参与的主动性,一改学生们认为的单调短跑为非常感兴趣的课上活动。在愉快的室外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学生在训练式的体育课中很难体验到体育的兴趣,笔者借鉴日本的体育教师山本贞美的做法——让全班学生参与到短跑中来,让那些跑得不快的学生,在短跑训练中也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8秒50米短跑”的教学方法训练,经过实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短跑这一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还大大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
一、50米短跑对比,并进行数据统计
2010年的9月——2011年2月,笔者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研究对比,由于初三学生面临毕业考试,就拿初三的2个平行班来进行。初三1班35人(实验班),初三2班也是35人(對照班)。笔者查阅2个班的学生初二升初三的体育成绩——50米短跑成绩。随机抽取1班实验班27人,2班对照班26人对比样进行了统计:85—100(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8人;75—84(分)的,实验班9人,对照班8人;60—74(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6人;59(分)以下不及格的实验班4人,对照班4人。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实验前实验组学生50米测验成绩合格率为85.1%,平均成绩为7.32秒,对照组的测验成绩合格率为84.6%,平均成绩为7.30秒,说明两个班的原始水平相近,没有明显差距。
二、数据原因分析
出现上面统计的数据,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一、主观上,初中生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不能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高度理解;二、50米短跑的这一运动项目本身的难度特点;三、体育课上的50米短跑训练在常规练习中,内容单一并反复多次出现,沿袭老套路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跑累的时候还会出现对体育的厌学情绪。
三、“8秒50米短跑”教学法的实施
对初三1班参照组,还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对初三2班实验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计划内容外,在全程跑时实施新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实施“8秒钟50米短跑”教学法。
笔者的“8秒钟50米短跑”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1)先用秒表测定出每个学生50米跑的最好的成绩;(2)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算出其起跑点,确定一些起跑点和终点供学生选择,并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跑位置,在开始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先留有余地;(3)起跑后就开始记时,到8秒钟,立即发出信号,看每位同学是否到达了终点,到达终点的,就可后退一格,没有到达者或再次挑战或向前进一格。
四、实验后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实验后,两组50米跑成绩发生显著变化:测验人数和对象没变,实验组27人,对照组26人。85—100(分)的,实验班16人,对照班12人;75—84(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9人;60—74(分)的实验班3人,对照班3人;59(分)以下不及格的实验班1人,对照班2人。
从结果分析:(1)实验后实验组1班学生的50米成绩合格率为96.3%,平均成绩为7.05秒,对照组2班学生的成绩合格率为92.3%,平均成绩为7.14秒,从对比数据显示,两个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提高均优于对照组。(2)50米的短跑属于竞技运动,距离和时间上是绝对的量上的竞争。“8秒钟50米跑”的课堂训练教学法,以竞争为平台,依靠学生的素质和爱好的异同,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以游戏的引进和取胜的活动规则的确立,让学生都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在提高成绩同时也提高了体育课的室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笔者经过试验,认为“8秒钟50米短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一成功经验说明在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同时,对于那些传统的、内容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将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游戏引进课堂来,以此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这样寓教于乐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还是很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洪泰田等编.福建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体育试用教材[M].1998.6.
[2] 冯克诚.教学改革手册[M].中央编译出版社.
摘要 我从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多年的室外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50米短跑的学习中,都因为单调没有“三球”感兴趣,一些女生甚至对50米短跑感到畏惧。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进行方法创新,以激发学生对50米短跑的积极性和乐于参与的主动性,一改往日的厌烦情绪,而变得非常感兴趣的课上活动。在愉快的室外体育教学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短跑成绩,也增强了他们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初中 短跑 50米 方法
我从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多年的室外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50米短跑的学习中都因为单调,没有“三球”感兴趣,一些女生甚至对50米短跑感到畏惧。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方法创新,以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50米短跑的积极性和乐于参与的主动性,一改学生们认为的单调短跑为非常感兴趣的课上活动。在愉快的室外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学生在训练式的体育课中很难体验到体育的兴趣,笔者借鉴日本的体育教师山本贞美的做法——让全班学生参与到短跑中来,让那些跑得不快的学生,在短跑训练中也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8秒50米短跑”的教学方法训练,经过实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短跑这一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还大大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
一、50米短跑对比,并进行数据统计
2010年的9月——2011年2月,笔者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研究对比,由于初三学生面临毕业考试,就拿初三的2个平行班来进行。初三1班35人(实验班),初三2班也是35人(對照班)。笔者查阅2个班的学生初二升初三的体育成绩——50米短跑成绩。随机抽取1班实验班27人,2班对照班26人对比样进行了统计:85—100(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8人;75—84(分)的,实验班9人,对照班8人;60—74(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6人;59(分)以下不及格的实验班4人,对照班4人。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实验前实验组学生50米测验成绩合格率为85.1%,平均成绩为7.32秒,对照组的测验成绩合格率为84.6%,平均成绩为7.30秒,说明两个班的原始水平相近,没有明显差距。
二、数据原因分析
出现上面统计的数据,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一、主观上,初中生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不能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高度理解;二、50米短跑的这一运动项目本身的难度特点;三、体育课上的50米短跑训练在常规练习中,内容单一并反复多次出现,沿袭老套路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跑累的时候还会出现对体育的厌学情绪。
三、“8秒50米短跑”教学法的实施
对初三1班参照组,还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对初三2班实验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计划内容外,在全程跑时实施新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实施“8秒钟50米短跑”教学法。
笔者的“8秒钟50米短跑”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1)先用秒表测定出每个学生50米跑的最好的成绩;(2)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算出其起跑点,确定一些起跑点和终点供学生选择,并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跑位置,在开始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先留有余地;(3)起跑后就开始记时,到8秒钟,立即发出信号,看每位同学是否到达了终点,到达终点的,就可后退一格,没有到达者或再次挑战或向前进一格。
四、实验后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实验后,两组50米跑成绩发生显著变化:测验人数和对象没变,实验组27人,对照组26人。85—100(分)的,实验班16人,对照班12人;75—84(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9人;60—74(分)的实验班3人,对照班3人;59(分)以下不及格的实验班1人,对照班2人。
从结果分析:(1)实验后实验组1班学生的50米成绩合格率为96.3%,平均成绩为7.05秒,对照组2班学生的成绩合格率为92.3%,平均成绩为7.14秒,从对比数据显示,两个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提高均优于对照组。(2)50米的短跑属于竞技运动,距离和时间上是绝对的量上的竞争。“8秒钟50米跑”的课堂训练教学法,以竞争为平台,依靠学生的素质和爱好的异同,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以游戏的引进和取胜的活动规则的确立,让学生都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在提高成绩同时也提高了体育课的室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笔者经过试验,认为“8秒钟50米短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一成功经验说明在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同时,对于那些传统的、内容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将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游戏引进课堂来,以此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这样寓教于乐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还是很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洪泰田等编.福建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体育试用教材[M].1998.6.
[2] 冯克诚.教学改革手册[M].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