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的故事

来源 :文学少年(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上半年,身在美国的作家王安忆接到了诗人北岛的电话。北岛请王安忆推荐一些给孩子读的短篇小说,他主编了一套“给孩子系列”图书。王安忆手头没有资料,凭记忆列出一批小说。
  下半年,王安忆回国,北岛提出直接由她编选。书在2017年春节前就编好了,王安忆起初想到的那批作品,大体保留在书里,书名定为《给孩子的故事》。在王安忆看来,“故事”的含义更广博,有围炉夜话的亲切感,也是文学的最初形态。故事兜兜转转,发展出民谣,又因为鲍勃·迪伦获得诺奖,故事的价值被再次确认。
  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也是作家,家里书籍很多。王安忆从小就广泛阅读,不拘儿童文学。她曾在儿童文学刊物《儿童时代》担任编辑,时常去学校调查、采写,组织活动。1979年,她的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在《少年文艺》杂志。写过几篇“儿童小说”后,她开始写第一篇“成人小说”《雨,沙沙沙》,并将这篇作品视为自己的处女作。
  王安忆很早就反思起儿童文学的概念,并不认为文学可以分出儿童和成人两类。她谈及理想中的读者:下限是认识汉字,能理解书面表达;上限却弹性很大,十到十五岁,也许稍大,将成年未成年、大致可称“少年”的年龄段,都可阅读。
  我们现在好像分得非常严密,孩子该看的和大人该看的有分界线。幼儿看看绘本、图画,等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所谓“成人文学”。其实不是,文学就是文学,不应该分得那么清,文学本身就是青春的读物。
  ——王安忆
  王安忆的作品数量之多,风格之多变,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再做到这一点,她一直在改变读者的口味。
  ——著名作家 方方
  她(王安忆)的叙事绵密丰赡,眼光独到,有意无意间已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下了另一种历史。王安忆又对她生长于斯的上海长期投注观照,俨然成为上海叙事的代言人。而她历经风格试验,终究在现实主义发现历久弥新的法则。
  ——著名学者 王德威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王安憶属于那种很难“追踪”的作家。她的小说题材山重水复,永远看不清她的下一个里程。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 梁永安
其他文献
午夜里突然下雪了。这是1967年的深秋。雪是偷偷摸摸落下的,爸爸用麦秸盖住的柿子秧下的四个西红柿还没摘下来。  爸爸等着霜降,并没准备等待大雪。  我还躲在被窝里,就听见爸爸推开房门喊叫起来:“下雪了,我的柿子……”  爸爸抢救回四个西红柿。那是四个青柿子。绝对的四个青青勃发的青皮。都青着脸,冷眼看着窗外的飘雪世界。但是细看它们,在青青的绿皮下,泛着红丝,像初阳还藏在云雾里睡着。  那时,中国还没
期刊
我今天想聊聊什么是“坚持”,以及“坚持”有什么意义。  我是在美国长大的。在美国,一个亚裔的孩子打篮球并不寻常,应该说是一件挺奇葩的事。我记得五六年级的时候参加过一场篮球比赛,那天有个人恨不得扑到我头上,他不停地说一些种族歧视的话,还恶毒地给我起各种外号,比如“滚回中国,你这个中国小商品”之类的。我当时非常愤怒和难过,我很想暴捶他一顿,但这绝不是个好主意。别学我,我想这也许是我第一次跟“困难”面对
期刊
傍晚的风柔柔的,一轮明月升上天空,空气里到处散发着青草的清香,刘小亮走出屋门,一阵阵地惆怅,路边草丛里的虫鸣,似乎也有了忧伤的味道,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悲伤。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不知趣的月光偏偏把他的泪照得亮晶晶的,正是盛夏,可刘小亮却感到无边的寒冷。  刘小亮已经上初一了,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他正漫无目的地行走,突然,路边的深沟里传出“哞”的叫声,间隔一小会儿,又是低弱的一声牛叫。刘小亮低头往
期刊
我在S镇开了一家店,专门卖猪排饭。  去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有人敲我的店门。是两个白胡子小老头。  两个小老头身高只到我的腰部。而且,他俩长得一模一样!  两个小老头坐在桌边,埋头大吃起来。  啊呜啊呜啊呜啊呜……转眼间,两份猪排饭都被吃光了!  “真好吃啊!”两个小老头一边说,一边摸肚皮,打饱嗝。  “喂,吃完了就快付钱吧。”我说。因为被吵醒,还有点儿生气。  “我们没钱。”两个小老头异口同声。一
期刊
正午时分,伊拖着肿胀得透明的双腿一步步挨到家中。伊沉重地坐在那条腐朽的门槛上时,仍然觉得晕眩,好像依然在磨道里旋转,耳畔响着隆隆的磨声。伊的两个孩子扑上来。  “娘啊,饿死了呀……”福生拽着伊的衣衫哭叫。  “娘……饿……”寿生抱着伊的脚哭叫。  伊低头看着眼前这两个瘦得如毛猴一样的儿子,喉咙憋得厉害,头晕得团团旋转,几乎站不住。  ……  伊与七个女人在两盘大石磨下工作,四个人一盘。女人们都是小
期刊
人物表  托 亚:男孩,取个女孩名字的男孩,十一岁,草原少年,图瓦人的后代,呼麦音乐的传承人。  舒小雷:男孩,十二岁,瘦高,与祖父居住南方山上,瘦弱不乏倔强。女导游男友的儿子。  鲁 露:女孩,十二岁,最可爱的内地都市女孩。  小喇嘛:男孩,十岁左右,和托亚玩嘎拉哈的那个,总是输。  那布奶奶:托亚的奶奶,比能猜到的年龄更老一些。只唱歌,不说话的老人。  导游古宁:女,二十八九岁,眉目间闪过的忧
期刊
[初稿]  姥姥把一袋生了哈喇味的瓜子往茶几上一扔,半哈着腰隔空点着妈妈的头数落妈妈:“你买回来好几个星期了也不吃,不爱吃就别买呗!买回家来供着,放哪里都碍事……”说着泄忿似地用她那干多了活粗糙的大手在那摊开的塑料袋上捶了几下。  妈妈在电脑前专注地查文献,也不说话。  姥姥说:“我扔了啊!”妈妈回头看了一眼,叹了口气说:“你想扔,就扔吧。”  姥姥和妈妈的战争暂时结束了。  是了,妈妈最近几年几
期刊
俄罗斯一位著名的作家曾参加过猎人的狩猎行动。事后,他将猎熊的经过记录了下来。  他们到了熊经常出没的区域后,如果发现有熊的踪迹,便将一截很粗的木桩悬空吊在树枝上,离地大约一英尺高,然后将一大块肉摆在这截木桩的正下方。做完这一切,猎人们隐藏在四周,耐心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黑熊出现了,它发现了肉,就走过来,打算吃。可木桩挡在那,影响它吃肉。于是黑熊用脑袋把木桩顶开,可被顶开的木桩很快又荡回来,把
期刊
用心灵深邃地去看这座宫殿,时光的幻影浮现于脑海,它可以让记忆破碎,也可以让记忆重合。在这里,时光是一团烟雾,总给人带来一种幻觉,仿佛连做梦都会与那些穿着华贵的贵族们邂逅,连做梦都要霸气,需要高贵,满眼都是宫廷里富丽堂皇的风景,所留存的都是欧洲皇室中的记忆。  清晨的凡尔赛宫,刚刚苏醒。褪尽了过往的灿烂繁华,所有的记忆在顷刻间被打开。那些黑白的影像,还有过往的时光,从来都没有被这个纷繁的城市——巴黎
期刊
骏马白青在草甸上奔跑的潇洒身影,让小男孩龙雀魂牵梦萦。一次,受了重伤的白青被无情的主人抛弃,龙雀救下了它,从此他们形影不离。龙雀的父亲段老倌是屠宰场的屠夫,多年的屠戮让他对自己能否上天堂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毅然辞职放下了屠刀。为了偿还债务,也为了灵魂的自我救赎,段老倌重拾旧业——养蜂。他带着龙雀,牵着白青和老马花背,追逐着花期,行走在香格里拉的高山与草甸上,一起经历着路途的艰辛和生活的磨炼,感悟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