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治疗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又称1型糖尿病,其特点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其发病主要有三个因素起作用,即遗传、环境与免疫。遗传因素是发病的基础条件;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并不直接引起胰岛细胞损伤,而是启动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减少。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血中有特异性组织相容抗原(HLA)及抗胰岛细胞抗体,且胰岛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因此,学者们希望通过免疫治疗,唤醒残留的胰岛β细胞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或痊愈,其中确认有效的有环孢霉素及硫唑嘌呤。
  环孢霉素是真菌产生的一种非极性环肽物质,是T细胞免疫活性抑制剂。将该药用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和小鼠,取得了良好效果。未用环孢霉素治疗的实验鼠,80%胰岛β细胞破坏,而治疗组未见胰岛β细胞损伤。进一步观察环孢霉素对糖尿病人的治疗效果(43例),用环孢霉素治疗3~6周后,胰岛素用量减少50%以上,且患者血中胰岛素含量升高。而未用环孢霉素治疗的对照组,病情依旧。治疗效果受病程影响,早期患者的疗效优于晚期患者。但环孢霉素的治疗最适用量仍需进一步研究,且长期大量使用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
  我国天津邱明才教授在动物实验及免疫研究成功的基础上,用环孢霉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16例,治疗1年明显好转后出院。随访1~5年,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接近正常水平,血中胰岛素水平也明显提高。他还用链脲佐菌素(STZ)治疗糖尿病急性眼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用甲基强地松龙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满意。说明糖尿病合并症也可用免疫治疗而治愈。
  硫唑嘌呤为核酸合成抑制剂,可抑制免疫活性细胞DNA的合成,有免疫抑制作用。有人报告13例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单用硫唑嘌呤治疗1年,7例缓解,6例停用降糖药物。后来有人将硫唑嘌呤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观察30例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好转加快,优于单用硫唑嘌呤治疗组。但联合用药的程序仍需进一步观察。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免疫治疗成果。
  自体脐带血输入:美国学者对7例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体脐带血输入治疗,治疗6个月后,患者各项检测指标皆优于6例对照组(单用胰岛素治疗),且未出现任何不良输血反应。
  全血输入与血浆置换术:有人用全血置换方法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进行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对10例早期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血浆置换,平均每人置换血浆1435毫升,占全血浆50%~60%,分3~4次在1~2周内完成。1个月后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维持了30个月。研究者认为,置换血浆能迅速排出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的体液。如果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先置换血浆,可提高治疗效果。但置换血浆可能带入一些合并症,如肝炎等,宜慎重。
  其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和方法,也在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如IL-2Ra单克隆抗体治疗,重组人谷氨酸脱羧酶(GAD)65疫苗治疗,抗人胸腺球蛋白治疗,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胸腺切除术,等。免疫治疗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却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其他文献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病变程度不同,中医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其中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燥;多饮、多食为中消,属胃热;多饮、多尿为下消,属肾虚。如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则可见气阴两伤、阴阳俱虚之候。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按揉穴位可以治疗糖尿病,而且方法简便易行。只要坚持操作,对早、中期及轻症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较长及病情较重者,应采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但坚持
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虽然对糖尿病的科学普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细节问题上仍有不少认知误区。    误区一:只要清晨空腹血糖高,就应当增加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这对大多数糖尿病人而言是对的。但临床发现,有些糖尿病人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后,虽然清晨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睡前却出现心慌、头晕、乏力、饥饿等低血糖反应。究其原因,是晚餐前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过量,形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