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李唯佳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精彩的。从整体上看,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
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二、拓词语宽度来理解“无边无际”
肖老师在教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无边无际”来表示。她来个口语训练,丰富了对无边无际的理解,学生也真正地理解这个词,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平常的说话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教师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肖老师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肖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肖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教师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教师的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在组织学生讨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这一问题时,老师强调要求学生把先后几个同学的发言连起来说完整一些……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六、抓住故事序幕,把握三次对话
课文第一节,简短的两句话交代了青蛙与小鸟各自所在位置,为下文对话提供了背景,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双方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出现差异.这是故事的序幕,也是学生理解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笔墨较多.首先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井的认识可能不够正确或充分,所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简笔画使学生对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认识井沿所在位置,理解“沿”即“边”,而青蛙与小鸟位置的演示是为下文的理解做一次必要的铺垫。
三次对话以三次对话为主.第二次对话在学生初步理解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天只有井口大”之上抓住“说大话”“井口大”两个点,理解什么是“说大话”,哪句话是大话,进而引出青蛙对天的认识:“只有井口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换一种说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反问句与陈述句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过语气的程度不同。小鸟对青蛙的少见多怪并未反唇相讥,它诚恳地指出善意地纠正:“你看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在这里,通过课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跟随小鸟到天空飞翔,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就此,第二次对话结束了。在这一次对话中,学生们找到了青蛙与小鸟争论的焦点:对天的认识不同。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板书在设计上也是以此为主:第三次对话则抓住了两个“笑”:“青蛙笑了,小鸟也笑了”。同样是笑,笑的含义是不同的。青蛙的笑是不以为然的,自以为是的,小鸟的笑是恍然大悟的,忍俊不禁的。如何理解两个笑的不同含义是这一部分的重难点。她采用的是在读中结合青蛙与小鸟的话进行体会理解。抓住青蛙所说的“天天”“一抬头就看见天”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理解之所以错误的原因,随即指出:这是一只“井底之蛙”
它错误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通过板书“目光狭小,所见有限”指出青蛙错误症结所在。而小鸟则因为“目光远大,见多识广”所以才会对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鸟面对自以为是的青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故事在高潮处嘎然而止。
课文结束了,可是教学还没有结束,学生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因为课文可以思考的空间太大。肖教师紧紧抓住青蛙的是否肯跳出井口来看一看这一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其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自己思考的空间。肖教师做了一个假设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进行了表演,让他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李唯佳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精彩的。从整体上看,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
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二、拓词语宽度来理解“无边无际”
肖老师在教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无边无际”来表示。她来个口语训练,丰富了对无边无际的理解,学生也真正地理解这个词,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平常的说话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教师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肖老师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肖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肖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教师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教师的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在组织学生讨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这一问题时,老师强调要求学生把先后几个同学的发言连起来说完整一些……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六、抓住故事序幕,把握三次对话
课文第一节,简短的两句话交代了青蛙与小鸟各自所在位置,为下文对话提供了背景,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双方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出现差异.这是故事的序幕,也是学生理解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笔墨较多.首先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井的认识可能不够正确或充分,所以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简笔画使学生对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认识井沿所在位置,理解“沿”即“边”,而青蛙与小鸟位置的演示是为下文的理解做一次必要的铺垫。
三次对话以三次对话为主.第二次对话在学生初步理解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天只有井口大”之上抓住“说大话”“井口大”两个点,理解什么是“说大话”,哪句话是大话,进而引出青蛙对天的认识:“只有井口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换一种说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反问句与陈述句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过语气的程度不同。小鸟对青蛙的少见多怪并未反唇相讥,它诚恳地指出善意地纠正:“你看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在这里,通过课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跟随小鸟到天空飞翔,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就此,第二次对话结束了。在这一次对话中,学生们找到了青蛙与小鸟争论的焦点:对天的认识不同。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板书在设计上也是以此为主:第三次对话则抓住了两个“笑”:“青蛙笑了,小鸟也笑了”。同样是笑,笑的含义是不同的。青蛙的笑是不以为然的,自以为是的,小鸟的笑是恍然大悟的,忍俊不禁的。如何理解两个笑的不同含义是这一部分的重难点。她采用的是在读中结合青蛙与小鸟的话进行体会理解。抓住青蛙所说的“天天”“一抬头就看见天”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理解之所以错误的原因,随即指出:这是一只“井底之蛙”
它错误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通过板书“目光狭小,所见有限”指出青蛙错误症结所在。而小鸟则因为“目光远大,见多识广”所以才会对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鸟面对自以为是的青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故事在高潮处嘎然而止。
课文结束了,可是教学还没有结束,学生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因为课文可以思考的空间太大。肖教师紧紧抓住青蛙的是否肯跳出井口来看一看这一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其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自己思考的空间。肖教师做了一个假设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进行了表演,让他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