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red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自唐宋以后,以竹子为题材的绘画已较为多见,特别是以水墨为表现手段的中国画墨竹艺术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文人画经久不衰的题材?传统墨竹画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形式与风格,不仅与当时的文人审美观与道德准则相符,也符合当今中国画形式风格与道德文化的追求。因此,通过对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解读与形式风格的分析,对繁荣当今中国画创作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墨竹画;技法特点;形式风格
  一、国画墨竹的形成
  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专著《魏晋胜流画赞》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画竹的记载。此外,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录注晋代画家顾景秀时,也提到顾绘有《王献之竹图》一画。据此,有学者认为竹子作为绘画题材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此外,考古学家在唐代李贤墓壁画中,发现三竿不是双勾亦不着色以墨写叶的竹,另在敦煌的初唐壁画中发现322窟东壁的《说法图》佛身后的背景也有墨竹形象。因此推测墨竹画萌芽于唐朝并形成以竹子为画面主体形式的可能性非常大。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墨竹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文同是此时期墨竹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他在画竹艺术中摒弃丹青,崇尚水墨,开创“湖州画派”,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墨竹出现。至元代,善写墨竹的画家颇多,风格各异,其中李衍、柯九思、吴镇等画竹名家有墨竹作品留世。明清两朝画竹名家也很多,明代夏昶的墨竹,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清初石涛在墨竹艺术上取得新突破,他所画的墨竹气势磅礴、水墨淋漓,还有以画兰竹闻名的郑板桥在墨竹艺术上的成就也尤为突出。
  二、国画墨竹的技法特点
  (一)笔墨
  笔墨的运用在国画墨竹的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墨变化多变且灵活,是墨竹画艺术表现之高低的重要前提。此外,墨竹画还注重以笔墨强调画面的意境表达和画者的主观感受。明代夏昶画竹非常注重运用笔墨趣味来再现竹在晴、雨、风、雪之中的不同韵味,弟子屈杓为了当面看他的关键技法故意请他喝酒,等他醉后离去时,在他书房画了几竿风雨竹,夏昶见后以为是自己醉后忘记结顶,又取来笔扫了几片叶子在顶上,屈杓顿觉“风旋雨骤,竹情倍增。”可见,笔墨的运用影响着整体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明末徐渭《花乌图卷》中的墨竹作品笔墨恣意、浓淡相宜,微妙的变化贯穿画面。从画面中所体现出作者对笔墨韵味的追求,我们不难感受到画家放荡不羁的个性流露,因此,笔墨的运用也影响着画家个性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
  (二)构图
  南齐谢赫提出的品画六法之一“经营位置”,即构图,可见中国画构图布局的重要性。在中国画墨竹艺术中,常见的布局有条幅、横幅、斗方、团扇。郑板桥的墨竹图构图丰富多变,竹、兰、石互相结合,长短、粗细、浓淡变化参差,三者既相互交叉又互相独立,新竹老竹前后层次分明,将“胸中之竹”宁折不弯的气节极富感染力地表现出来。清代中后期画家孙楷传世名作《竹图》,作品以扇形构图,竹石从右下方而出,沿左上方圆边题字,全幅布局丰满而不拥塞,主次分明,寥寥几笔叶子令画面布局隽永沉稳又不失空灵幽深之意,画幅虽小,但布局巧妙,在视觉上有着疏阔而丰盈的张力。中国画历来讲究布局,国画墨竹画也是如此,点线面的分布以及画面疏密聚散的变化影响着整幅绘画的气势与意境。
  (三)情景相融
  我们品味历代许多画竹大家的墨竹画作品都是形神兼备的,整个画面会给人气韵生动之感,画家所绘之竹能触动观者的“情”。“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理论,现当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之至极,终在心源。”可见,文人画更注重神韵意境的追求。潘天寿的《风竹图》,作品看上去非常简单,作者不画竹的全貌,而是截取竹最具生命力和气概的主干,充分表现出竹子宁折不弯的品质,让人体会到风竹清奇俊雅的意趣,也体现出作者俯仰天地的阔达胸襟。清代画竹名家郑板桥独画兰竹50余年,留下大量让人叹服的墨竹作品和有关竹子的题画诗记以及不朽的名论。他的《墨竹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而且画中的“墨竹”完全超脱了竹子本身的形象,笔笔都洋溢着真挚的感情,仿佛作者从萧萧的竹叶声中听到民间疾苦之声。如此,谁能说他笔下的一枝一叶表达的不是对天下劳苦民众的关切之情呢?
  三、中国画墨竹艺术的形式风格
  (一)表现形式
  中国画墨竹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其使用的工具材料有密切的关系,毛笔、墨、宣纸等这些在中国画中所普遍使用的工具材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也是墨竹艺术表现形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比如,就墨竹画来说,毛笔柔软且富有弹性的特点,为画者在创作过程中把握好线条的力度与轻重粗细等丰富变化提供了极好的表现工具,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竹叶的形态和枝干的挺拔。另外,宣纸的出现也为画家用水墨作画提供了极好的载体,在宣纸上用水墨作画,用笔或轻或重或繁或简,能将竹的形态与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了以水墨与宣纸、绢等材料为载体,通过笔墨语言表现的绘画形式。
  (二)书画一体
  画竹也常被称为写竹,是因为墨竹画创作与书法艺术的用笔相通,画家常通过起笔、行笔、收笔以及行笔中的轻、重、提、顿等书法用笔来表现竹子的形态与精神。元代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画相通是中国画很大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在墨竹艺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元代的柯九思和明初的王绂以及清代的吴昌硕先后以篆、草、隶书法技巧与墨竹画中干、枝、叶、节创作方法相比较,可见书法与墨竹技法本就是相互补充的,将书法线条的美融入墨竹画中会很大程度增强墨竹画的抽象美。此外,石室先生还以书法作墨竹,更是有人用“夫人写竹如写字,不堕画家蹊径中”来评论管道升画竹,明代文征明也用“唐郎写竹如写字,正以风情韵度高”来评唐寅画竹。有人说“墨竹就是书法的绘画,也是绘画的书法”,以书法写竹,不但带来画竹作品的形式美,也使得竹画作品中呈现的内在美更加丰富。
  (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情怀
  竹子具有四季常青、刚直有节的外形,以及生命力顽强等自然特征,使人联想到高尚的人品道德,如刚直有节的外形被人们上升到不媚权贵的人生境界和高洁刚直的伦理道德层面。此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画家在画竹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写竹之自然美和寄兴,而是日益重视以笔墨表现出自己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品质。正是由于竹子的植物特性和特殊象征意义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相吻合,与人的性格特征及古人先贤所提倡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精神追求相契合,所以中国历代许多画家酷爱画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思想情感都在画竹上得到抒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竹就是写人,就是写自己,是画家表达感情,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意识及生活观念最惬意的工具,同时也能借笔下墨竹表露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结语
  墨竹是中国画中常见的表现题材,其独特的技法特点与形式风格不仅给人一种简洁朴质的美感,同时,也融入了传统文化中对竹的品格及人性化的审美追求。墨竹艺术是一门需要高超技巧的绘画,对墨竹画创作而言,在创作过程中熟练掌握用笔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画面意境和创作者精神的表达非常重要。在文化交流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与形式风格将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姚丹,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滑坡是中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降雨是滑坡灾害产生的最主要诱因,由于南京的自然环境影响,降雨诱因在南京的滑坡灾害中尤为突出。滑坡灾害影响着人类社会,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
学位
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维系国家稳定繁荣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普遍存在着城市用地不断蚕食着耕地现象,致使耕地数量
海水深度是海底相对于海平面的距离,它与海底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无论是在应用领域中还是在各学科研究中海水深度数据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因此,对于水深测算方法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在推行承包过程中,都采取了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土地,因而形成了一种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经济作物及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日趋严重的土壤侵蚀及其导致的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受到
土壤是一种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具有不规则性和具有自相似性结构的多孔介质,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作为描述土壤分形结构的分形维数能集中反映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本文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岩溶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脆弱的地质环境,造成土壤成土速率缓慢、土层缺失或浅薄、养分贫瘠。土壤质量保持和提高是区域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基层党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的地理单元,同时也是中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开发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