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元月起《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改革首批涉及包括金融、“两桶油”、铁路等72家央企的负责人。这意味着72家央企高管工资单上的数字要缩水了,其享受的职务消费也将被严格规范。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曾经表示,“改革后多数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将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会比较大。”
在《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从准备起草到出台颁布期间,社会舆论剑指央企高管薪酬,尤以金融业高管薪酬所受质疑为甚。此间,既有专业的分析解读,也掺杂着部分非理性的噪音;既有欢呼雀跃旁观金融业降薪大戏的看客——这是看他人口袋缩水感觉就像自己荷包鼓胀一样的心理满足,也有期待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破冰重启的金融从业者们——关乎自身利益,怎不翘首以盼?
新政施行已有三个月,尽管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但金融业当事者的困惑、不安、纠结、迷茫并未结束。
一方面,是部分金融企业负责人的公开表决心:坚决执行、带头降薪,这种公开表态,体现了对新政的支持,但也不乏政治觉悟式姿态;还有不少的声音更是私下里涌动的忐忑,既包含了对自己前景的揣测,也包含了对公司人才保留是否会产生影响的担忧。我们要坚信,改革的前行方向是正确而明确的,但伴随着改革进程,不可避免会出现改革“杂音”与“噪音”,以及金融从业者们的正面与负面情绪,充耳不闻是逃避,安静听取、合理引导方是解决问题的做法。
而在更多人眼中,金融业被冠以“天价高管薪酬、日进斗金”、“高管与普通员工贫富差距近百倍”、“官员养老院”等帽子。诚然,这些观点有失偏颇、存在对部分个案数据的过分夸大。但不容忽视的是,金融业高管薪酬在社会民众心中有如此投影,并非无本之木。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年平均薪酬水平为76.3万元,全部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为46.1万元。央企负责人薪酬水平是同期沪深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大约2―3倍,与职工薪酬差距达到12倍之多。
薪酬高不高,比比才知道。金融业给社会的高薪印象,主要是源自于与其他行业的对比,巨大的行业差异度是其成为社会众矢之的的重要原因。实践中,我们以“行业间外部公平性系数”指标来衡量不同行业间高管薪酬的水平差异度,即以薪酬水平最低的行业为基数,测算其他行业薪酬与其的差异倍数。依证监会对于A股上市公司的13个行业作为分类依据,分析发现:如果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高管薪酬均值作为基数1,除金融业之外的11个行业与农林牧渔相比,2013年该指标的区间为1.19―2.93,且过往5年均保持在2.5倍左右;但是金融业2013年以6.75的倍数从众多行业中凸显出来,且过往5年期间一直在5―10倍之间。这一“特立独行”的姿态,演变成了社会瞩目的金融业高薪。
当然,上述数据结果有一小部分原因是统计学的样本量误差问题造成的影响,因为A股上市典型金融机构的样本量较少,样本低而绝对数值高,一定程度影响了统计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剔除样本量的影响,从个案来看,绝对值上也足够其他行业震撼。例如2013年,薪酬711.84万元的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薪酬1268.43万元的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薪酬1270.86港元的中信证券副董事长……
从理性的角度审视,上述个案数据各有其背景,不能一概而论。中国银行的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是外籍人士(是高管薪酬策略中典型的针对高管个人背景经历付薪的代表);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主管的是香港业务(是高管薪酬策略中典型的对标其主管业务与区域的薪酬定位模式);而中国平安作为非国有的股份制上市公司,在薪酬策略上强化与业绩相关的市场化薪酬定位自然无可厚非。
如果说金融业高管的货币化薪酬已然引发了部分群体的抵触情绪,那其明目繁多的隐形收入与福利则是彻底触动了广大民众的敏感神经。
一类是为社会所熟知的福利:既包括各类的公车、交通补贴、丰富多样低价的食堂餐饮、花不完的洗衣卡与加油卡、以劳保用品名义发放的各类非劳保产品…… 通常这些是大部分央企所共有的现象,只是金融企业更加财大气粗引发了社会更多关注。
在国有金融企业里,还有一类更加隐形的福利,叫做“体制内身份待遇”。提及这个词语,其实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界定,但在金融国企内部还是微妙地存在这一身份定义的。比如对央企金融业高管来讲,有的时候更加看重的是自己的行政级别,到底是处级还是局级?未来是否有行政升迁的可能性?是否能够按照干部身份退休,能够成为老干部局的服务对象?不可否认,行政升迁有时候也是一柄“双刃剑”,有的企业负责人是仕途追逐者,有的企业负责人则属于无奈被晋升转为政府官员。无论哪种情况,亦官亦商的身份,在其任职企业负责人期间,都会带来不菲的隐形待遇,被社会广为诟病。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圈里圈外就金融业高管薪酬、乃至职务合法性的争议与分歧,随着改革的推行,或许刚刚进入“新常态”。而作为改革执行者,已是众矢之的的金融业高管,显然有些高处不胜寒;若在理念、操作乃至情绪上稍有偏差,落地的改革或将落入重重误区。
在《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从准备起草到出台颁布期间,社会舆论剑指央企高管薪酬,尤以金融业高管薪酬所受质疑为甚。此间,既有专业的分析解读,也掺杂着部分非理性的噪音;既有欢呼雀跃旁观金融业降薪大戏的看客——这是看他人口袋缩水感觉就像自己荷包鼓胀一样的心理满足,也有期待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破冰重启的金融从业者们——关乎自身利益,怎不翘首以盼?
新政施行已有三个月,尽管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但金融业当事者的困惑、不安、纠结、迷茫并未结束。
一方面,是部分金融企业负责人的公开表决心:坚决执行、带头降薪,这种公开表态,体现了对新政的支持,但也不乏政治觉悟式姿态;还有不少的声音更是私下里涌动的忐忑,既包含了对自己前景的揣测,也包含了对公司人才保留是否会产生影响的担忧。我们要坚信,改革的前行方向是正确而明确的,但伴随着改革进程,不可避免会出现改革“杂音”与“噪音”,以及金融从业者们的正面与负面情绪,充耳不闻是逃避,安静听取、合理引导方是解决问题的做法。
而在更多人眼中,金融业被冠以“天价高管薪酬、日进斗金”、“高管与普通员工贫富差距近百倍”、“官员养老院”等帽子。诚然,这些观点有失偏颇、存在对部分个案数据的过分夸大。但不容忽视的是,金融业高管薪酬在社会民众心中有如此投影,并非无本之木。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年平均薪酬水平为76.3万元,全部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为46.1万元。央企负责人薪酬水平是同期沪深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大约2―3倍,与职工薪酬差距达到12倍之多。
薪酬高不高,比比才知道。金融业给社会的高薪印象,主要是源自于与其他行业的对比,巨大的行业差异度是其成为社会众矢之的的重要原因。实践中,我们以“行业间外部公平性系数”指标来衡量不同行业间高管薪酬的水平差异度,即以薪酬水平最低的行业为基数,测算其他行业薪酬与其的差异倍数。依证监会对于A股上市公司的13个行业作为分类依据,分析发现:如果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高管薪酬均值作为基数1,除金融业之外的11个行业与农林牧渔相比,2013年该指标的区间为1.19―2.93,且过往5年均保持在2.5倍左右;但是金融业2013年以6.75的倍数从众多行业中凸显出来,且过往5年期间一直在5―10倍之间。这一“特立独行”的姿态,演变成了社会瞩目的金融业高薪。
当然,上述数据结果有一小部分原因是统计学的样本量误差问题造成的影响,因为A股上市典型金融机构的样本量较少,样本低而绝对数值高,一定程度影响了统计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剔除样本量的影响,从个案来看,绝对值上也足够其他行业震撼。例如2013年,薪酬711.84万元的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薪酬1268.43万元的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薪酬1270.86港元的中信证券副董事长……
从理性的角度审视,上述个案数据各有其背景,不能一概而论。中国银行的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是外籍人士(是高管薪酬策略中典型的针对高管个人背景经历付薪的代表);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主管的是香港业务(是高管薪酬策略中典型的对标其主管业务与区域的薪酬定位模式);而中国平安作为非国有的股份制上市公司,在薪酬策略上强化与业绩相关的市场化薪酬定位自然无可厚非。
如果说金融业高管的货币化薪酬已然引发了部分群体的抵触情绪,那其明目繁多的隐形收入与福利则是彻底触动了广大民众的敏感神经。
一类是为社会所熟知的福利:既包括各类的公车、交通补贴、丰富多样低价的食堂餐饮、花不完的洗衣卡与加油卡、以劳保用品名义发放的各类非劳保产品…… 通常这些是大部分央企所共有的现象,只是金融企业更加财大气粗引发了社会更多关注。
在国有金融企业里,还有一类更加隐形的福利,叫做“体制内身份待遇”。提及这个词语,其实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界定,但在金融国企内部还是微妙地存在这一身份定义的。比如对央企金融业高管来讲,有的时候更加看重的是自己的行政级别,到底是处级还是局级?未来是否有行政升迁的可能性?是否能够按照干部身份退休,能够成为老干部局的服务对象?不可否认,行政升迁有时候也是一柄“双刃剑”,有的企业负责人是仕途追逐者,有的企业负责人则属于无奈被晋升转为政府官员。无论哪种情况,亦官亦商的身份,在其任职企业负责人期间,都会带来不菲的隐形待遇,被社会广为诟病。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圈里圈外就金融业高管薪酬、乃至职务合法性的争议与分歧,随着改革的推行,或许刚刚进入“新常态”。而作为改革执行者,已是众矢之的的金融业高管,显然有些高处不胜寒;若在理念、操作乃至情绪上稍有偏差,落地的改革或将落入重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