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半侧下颌骨缺损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x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在半侧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

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蒂的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对14例因肿瘤切除所致的半侧下颌骨缺损进行修复。手术分2组同时进行,一组切除肿瘤并准备受区血管,一组切取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将制备好的组织瓣修整塑形固定后吻合血管。

结果

14例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均存活,1例受区伤口局部感染,经换药后痊愈。切取髂骨最小6 cm×3 cm,最大9 cm×3 cm,腹内斜肌瓣最小5 cm×4 cm,最大7 cm×5 cm。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3个月,颌面部外形满意、双侧对称,供区未见并发症。下颌曲面断层片显示移植髂骨断端新骨形成良好、下颌骨连续,骨纹理清晰。

结论

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具有骨量充足、重建下颌骨高度足够、外形功能恢复好、软硬组织同期重建等优点,是修复半侧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眼睑分裂痣的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27例27只眼睑分裂痣,2例采用分次切除,20例采用全厚皮片移植,3例采用额部及面部扩张皮瓣修复,另2例因面积较大采用扩张皮瓣联合皮片移植。结果除1例患者因色素痣面积较大遗留0.5 cm×0.5 cm的病变外,其他病例痣全部切除,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7.4个月,1例患者在皮片移植术后由于对瘢
目的探讨在上睑手术中应用眶隔脂肪瓣移位矫正上睑内侧凹陷的方法及特点。方法采用常规重睑切口,暴露眶隔,利用上睑眶隔脂肪的中央脂肪垫与中央脂肪垫的外侧延伸部相连的解剖学特点,将中央脂肪垫的外侧延伸部完全游离,形成以中间脂肪团为蒂的脂肪条,于眶隔内从中间至内侧形成隧道,将脂肪条通过隧道移位至内侧眶隔内,并缝合固定,余行重睑术。结果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于临床应用51例,手术成功,重睑效果满意。
目的探讨采用强脉冲光对扩张的带毛发的头皮进行脱毛的操作方法和相关参数,以及其在大容量扩张器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9月,对126例采用大容量的扩张器(100 ml或150 ml)进行耳廓再造的患者,在扩张器埋置术后注水期及扩张静止期采用强脉冲光进行头皮部分的毛发脱除,记录脱毛参数、操作方法、时间间隔和脱毛的效果及其并发症。二期取自体肋软骨行全扩张法耳廓再造。结
目的探讨眶距过小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例额缝早闭伴眶距过小症、2例前脑发育不良引起的眶距过小,以及1例唇裂合并有眶距过小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治疗时采用2种方法:①骨瓣法,直接在眶中间插入1块骨板,增加眶间距;②外spring延长法,把骨瓣缓慢拉开、延长来矫正眶距过小症。结果6例中2例采用骨瓣法,4例采用外spring牵引法
目的探讨通过吻合皮瓣浅静脉改善穿支螺旋桨皮瓣静脉回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对收治的11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慢性溃疡创面,采用邻近穿支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其中腓动脉穿支皮瓣5例,外踝上穿支皮瓣3例,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2例,骨间后侧穿支皮瓣1例;创面大小3.0 cm×2.5 cm~11.0 cm×4.0 cm,皮瓣面积6 cm×3 cm~21 cm×5 cm,术中均将皮瓣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三维计算机模拟、测量评价SurgiCase CMF软件对下颌偏斜畸形正颌手术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利用CMF根据27例下颌偏斜患者锥形束CT(CBCT)的资料,模拟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伴或不伴水平截骨颏成形术,预测患者术后的软组织情况。选择代表软组织对称性的标志点建立定点体系,并建立水平面、冠状面和正中矢状面3个定位平面,选取测量参数,分析结果。同时观测模拟与术后软组织重叠对比彩色等级图。结果口
目的探讨根据伴第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外观、X线片以及术中所见骨关节表现差异进行分析、分型,以确定拟切除的多趾以及足趾畸形的矫正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54例伴第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患儿,对其足趾外观、X线片表现以及术中所见骨关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及分型,并确定拟切除的多趾,同时分离并趾,矫正第6趾偏斜及短趾畸形。结果根据骨关节分型,本组17侧足第5趾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