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历史意识——孟悦教授访谈录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k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涵之(以下简称“刘”):孟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和戴锦华老师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出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您能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和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之间的关联吗?您的《历史与叙述》一书所处理的当代文学史也多集中于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可谓一个文学的年代、批评的年代,这个年代是否已经渐行渐远?
其他文献
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或领导者,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力量,甚至是决定性力量.因此,历史人物是人类社会中最能动因素,是历史的缩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大
本文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写作部分为切入口,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100份学生问卷数据与67份教师问卷数据,旨在研究CET-4与NETS-5的匹配情况.数据分析结果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凸显,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工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内容丰富,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讨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借助初中语文教材展现蕴含其中的劳动教育观,审视劳动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 劳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