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黑的夜晚,破旧的屋内,一只巨大的地狱猫蹲在角落里,火红色的眼睛直射人心;房间里,亚伯拉罕·林肯的鬼魂站在火炉旁,若有所思;走廊里,百年前曾经残害过7个儿童的德国移民弗劳·穆勒(Frau Mueller)突然跳了出来,手上还拿着那把臭名昭著的厨刀??
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华盛顿第一家独立运营(指不依托于公园或其他公共设施)的鬼屋里的场景。这家在今年万圣节不久前开业的鬼屋标志着美国50个州都有了独立运营的鬼屋,而鬼屋在美国“花开满地”的状况也表明鬼屋行业正在这个国家蓬勃发展。
美国Hauntworld网站的发行人拉里·柯克纳(Larry Kirchner)估计美国至少有2000个以营利为目的的鬼屋,不过具体数量很难确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鬼屋每年能够带来至少3亿美元的收入。
很显然,美国人在尖叫与恐惧中发觉到了一个大金矿!
两大趋势
美国鬼屋行业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纽约一家鬼屋的经营者迈克尔·朱比(Michael Jubie)深有体会。“我记得大约从七八年前开始,每年我的鬼屋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多。”他说,“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周围的一些星巴克和麦当劳的顾客都减少的时候,我们在万圣节乃至整个秋季都门庭若市,顾客不断。”
的确,与很多行业在金融危机中萎缩求生的状况不同,鬼屋行业似乎是逆势生长的,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的调查显示, 2007-2012年,在万圣节计划去鬼屋“探险”的美国人的比例几乎逐年增加(2009年除外),而在公认的经济开始恢复的2013年,计划万圣节去鬼屋的美国人的比例反而有所降低。
“糟糕的经济反而会帮助鬼屋以及其他的恐怖行业。当人们口袋渐紧的时候,他们意识到外出与家人和朋友们就餐所花费的钱要远远比去鬼屋探险寻刺激要多得多。”圣约瑟夫大学消费行为和市场营销学教授迈克尔·所罗门(Michael Solomon)说,“相比于购买实体化的物品,美国人更倾向于将自己可支配的收入花在精神的体验上。鬼屋为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理想环境,让他们可以在惊叫与逃跑中缓解压力、放松自己。”
27岁的加里·考尔(Gary Hall)和乔伊·迪特里赫(Joe Dietrich)是朱比的鬼屋的常客。在纽约工作的两人都在金融危机期间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有一天自己被请进人事办公室然后领条子走人。“我们都需要一些刺激的活动来放松自己,但是去北极、珠峰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探险很显然是不容易实现的,于是我们选择去鬼屋。其实作为快30岁的男人,像小姑娘一样吓得尖叫也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法。”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鬼屋行业的兴起还要“归功”于金融危机,专门从事鬼屋行业咨询工作的莱昂纳德·皮克尔(Leonard Pickel)认为“没有什么能够比金融危机期间对未来的不确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历史上恐怖产业总会在经济低潮时出现井喷现象——比如上个世纪30年的大萧条促进了恐怖电影的发展。“人们喜欢被吓着,喜欢这种肾上腺激素水平疯长的感觉。”
那么,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鬼屋行业的春天是否已经到头了呢?至少朱比、考尔和迪特里赫不这么认为。两位纽约白领在万圣节当天和之前的几个月都去过朱比的鬼屋参观过,并且有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再去“探险”一次。
“万圣节自然还是我生意最好的时候。”朱比说,“但是这不代表着万圣节前后我就一点生意都没有。我想说的是年轻人去鬼屋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很庆幸我在几年前选择了这个行业。”
随着万圣节越来越商业化而不再局限于小孩子“不给糖就捣乱”的游戏和南瓜灯的时候,鬼屋也逐渐跳出了万圣节的范畴。根据美国怪谈协会(America’s Haunts)的估计,美国现有1200个全年运营的大型鬼屋,并且数量还会增加,在未来的2-3年中这些鬼屋的年收入能够达到5亿美元左右——很显然,仅靠万圣节一天的收益无法带来如此大规模的增长。
“在美国,20-30岁的朋友之间约好去寻求刺激是一个传统。”拉里·柯克纳表示,“鬼屋对他们来说是最方便的一个去处,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年轻人们互相说:‘嘿,哥们,今晚找点乐子去吗?带上你的女朋友,我们去XX鬼屋探险。’”
三大因素
那么,鬼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让年轻人即使在不是万圣节的时候也愿意去探险求刺激呢?用考尔和迪特里赫对朱比的鬼屋的印象也许可以概括:“里面总会带来新惊喜,而且真的很恐怖。”
的确,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坐在电影院和客厅里,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看着屏幕里弗莱迪和伽椰子的后辈们卖力演出却忍不住哈哈大笑的时候,鬼屋怎样保住自己的“吓人本质”来满足年轻人找刺激的需求的呢?
曾经执导著名恐怖片《驱魔人》的导演威廉·弗雷德金(William Friedkin)可能已经找到了答案。他在10月中旬出席一家鬼屋运营企业举办的活动时被人突然蒙住了头,并且身边站了一个自称是“连环杀手”的人,当他掀开头套的时候,他发现周围“一片血海”,而主持人则在“绝望”地向他求救。
“那是我一生中最骇人的经历。”弗雷德金说,“后来主办方告诉我这都是精心设计的,‘杀手’和主持人都是专业的演员,而‘血海’是3D投影技术营造的效果。”
弗雷德金的恐怖经历告诉了我们鬼屋保持魅力的三大因素:精心的设计、专业的演出和科技的推动。
曼哈顿地区一家久负盛名的鬼屋的老板蒂莫西·哈斯科尔(Timothy Haskell)每年都要草拟一份20多页的文稿,列举出今年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吸引游客,最近几年的万圣节他都会为自己的鬼屋设计一个主题。比如2012年,他设计了“连环杀手”的主题,不仅仅让游客能够与美国历史上诸多连环杀手“亲密接触”,还能亲自参与到审判、处死这些恶人的场景之中。 “他们(指游客)必须真正地触动开关才能‘处死’泰德·邦迪(Ted Bundy,连环杀手之一)。”哈斯科尔说,“他们甚至能够感到电流从自己的指间流过。”
“主题化是鬼屋的一大趋势。现在美国有2/3的大型鬼屋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或者会举办主题活动。”美国最有经验的鬼屋设计师之一的史蒂夫·科贝尔曼(Steve Kopelman)表示,“僵尸、幽灵、吸血鬼、恶魔、杀人狂都是很好的主题,美国无处不在的都市传说和好莱坞文化的壮大为主题的多样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同样,让游客参与其中可以说比单纯地吓唬他们更有吸引力。”
这里要再次感谢金融危机,让很多原本在好莱坞工作的设计人员失业,不得不投身到鬼屋行业来求生存,“将电影元素融入到鬼屋之中不仅仅能够提高鬼屋的设计质量,而且还能带给游客带来一些全新的体验”。
与设计人员一同从好莱坞投奔而来的还有演员,这些有着专业表演经验的人比那些“还没吓到观众自己却笑了出来”的业余演员要靠谱得多。科贝尔曼参与设计的一个以美剧《行尸走肉》为主题的鬼屋请来了在电视剧中扮演僵尸的演员,在专业化妆师的精心设计下,这些演员仿佛是走出屏幕的僵尸,躲在黑暗中随时准备刺激游客们的心脏。
好莱坞大片中特效和故事情节和演员演技一样重要,同样,鬼屋里精心设计的主题和演员的专业演出当然需要科技的支持。实际上,在科贝尔曼看来,科技元素的应用才是鬼屋保持魅力的最关键因素。
“我曾经在一个鬼屋里采用了一块透明的、可移动的屏幕,再利用投影技术将鬼魂的形象投射到上面,给游客一种幽灵正在向他们飘来的感觉,再配合上出色的声效和时机的掌握,能够起到很好的吓人效果。”科贝尔曼说。同样,3D显示、3D打印、人脸感应、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也在鬼屋中有所体现。
已经经营鬼屋34年的艾德·特瑞巴斯(Ed Terebus)表示自己18岁刚刚创业的时候压根不会想到自己的鬼屋能与技术有什么联系,而现在他雇佣了一个专业的IT人员,不仅仅为他的鬼屋设计新的场景,还可以为他收集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恐怖元素,让他的鬼屋更有魅力。
特瑞巴斯的鬼屋也代表了现在美国整个鬼屋产业的发展趋向:大型的鬼屋不仅仅有自己的场地,还有全职的员工,包括特效师、机械工程师、化妆师、演员??,他们随时准备为游客提供最刺激的体验,尽管一年最精彩的部分可能只在万圣节前后的30天。
难逃挑战
鬼屋行业的火爆是否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投身其中大赚一笔呢?答案是否定的,柯克纳之所以说美国的鬼屋数量难以确认的一个原因就是每天有不知道多少鬼屋开业或关门。与任何产业一样,投资鬼屋行业也有风险。
当今美国的鬼屋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自然就是如何为游客提供新鲜刺激的恐怖体验从而避免走上恐怖电影落入俗套的老路。正如鬼屋运营者帕特里克·科诺佩尔斯基(Patrick Konopelski)所说,“现在想要吓到成年观众越来越难,而他们才是我们的财神爷,不管是不是万圣节。”
现在的鬼屋依靠着设计、演技和科技来维持自己的魅力。但毫无疑问,这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的。蒂莫西·哈斯科尔每年要花10万-20万美元来为改造、升级自己鬼屋的设计和装备,雇佣专业的演员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哈斯科尔可以将平时票价定在40-50美元,在万圣节假期则提高到80-90美元来获取利润——这样的票价对于曼哈顿居住的富人们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美国其他一些地方的人来说就显得有些贵了。
因此,如何既能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又不会导致入不敷出成为所有想赚钱的鬼屋运营者的难题。根据美国鬼屋景点协会(Haunted Attraction Association)的介绍,美国有80%的鬼屋每年都是亏损的,需要靠慈善组织的支持才能维持下去,而这些鬼屋更大的作用是在万圣节开放给人们,远远达不到成为产业的标准。
因此,鬼屋产业的蓬勃发展实际上是不平衡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反而有走向垄断的趋势。
与此同时,鬼屋运营者还要面临着如何保证游客安全以及合理地宣传等问题,这些同样也对资金以及运营者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因此,尽管鬼屋产业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它依然要面临不小的挑战,仍然需要从业者以及像鬼屋景点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来通力协作,让鬼屋行业能够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
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华盛顿第一家独立运营(指不依托于公园或其他公共设施)的鬼屋里的场景。这家在今年万圣节不久前开业的鬼屋标志着美国50个州都有了独立运营的鬼屋,而鬼屋在美国“花开满地”的状况也表明鬼屋行业正在这个国家蓬勃发展。
美国Hauntworld网站的发行人拉里·柯克纳(Larry Kirchner)估计美国至少有2000个以营利为目的的鬼屋,不过具体数量很难确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鬼屋每年能够带来至少3亿美元的收入。
很显然,美国人在尖叫与恐惧中发觉到了一个大金矿!
两大趋势
美国鬼屋行业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纽约一家鬼屋的经营者迈克尔·朱比(Michael Jubie)深有体会。“我记得大约从七八年前开始,每年我的鬼屋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多。”他说,“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周围的一些星巴克和麦当劳的顾客都减少的时候,我们在万圣节乃至整个秋季都门庭若市,顾客不断。”
的确,与很多行业在金融危机中萎缩求生的状况不同,鬼屋行业似乎是逆势生长的,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的调查显示, 2007-2012年,在万圣节计划去鬼屋“探险”的美国人的比例几乎逐年增加(2009年除外),而在公认的经济开始恢复的2013年,计划万圣节去鬼屋的美国人的比例反而有所降低。
“糟糕的经济反而会帮助鬼屋以及其他的恐怖行业。当人们口袋渐紧的时候,他们意识到外出与家人和朋友们就餐所花费的钱要远远比去鬼屋探险寻刺激要多得多。”圣约瑟夫大学消费行为和市场营销学教授迈克尔·所罗门(Michael Solomon)说,“相比于购买实体化的物品,美国人更倾向于将自己可支配的收入花在精神的体验上。鬼屋为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理想环境,让他们可以在惊叫与逃跑中缓解压力、放松自己。”
27岁的加里·考尔(Gary Hall)和乔伊·迪特里赫(Joe Dietrich)是朱比的鬼屋的常客。在纽约工作的两人都在金融危机期间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有一天自己被请进人事办公室然后领条子走人。“我们都需要一些刺激的活动来放松自己,但是去北极、珠峰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探险很显然是不容易实现的,于是我们选择去鬼屋。其实作为快30岁的男人,像小姑娘一样吓得尖叫也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法。”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鬼屋行业的兴起还要“归功”于金融危机,专门从事鬼屋行业咨询工作的莱昂纳德·皮克尔(Leonard Pickel)认为“没有什么能够比金融危机期间对未来的不确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历史上恐怖产业总会在经济低潮时出现井喷现象——比如上个世纪30年的大萧条促进了恐怖电影的发展。“人们喜欢被吓着,喜欢这种肾上腺激素水平疯长的感觉。”
那么,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鬼屋行业的春天是否已经到头了呢?至少朱比、考尔和迪特里赫不这么认为。两位纽约白领在万圣节当天和之前的几个月都去过朱比的鬼屋参观过,并且有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再去“探险”一次。
“万圣节自然还是我生意最好的时候。”朱比说,“但是这不代表着万圣节前后我就一点生意都没有。我想说的是年轻人去鬼屋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很庆幸我在几年前选择了这个行业。”
随着万圣节越来越商业化而不再局限于小孩子“不给糖就捣乱”的游戏和南瓜灯的时候,鬼屋也逐渐跳出了万圣节的范畴。根据美国怪谈协会(America’s Haunts)的估计,美国现有1200个全年运营的大型鬼屋,并且数量还会增加,在未来的2-3年中这些鬼屋的年收入能够达到5亿美元左右——很显然,仅靠万圣节一天的收益无法带来如此大规模的增长。
“在美国,20-30岁的朋友之间约好去寻求刺激是一个传统。”拉里·柯克纳表示,“鬼屋对他们来说是最方便的一个去处,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年轻人们互相说:‘嘿,哥们,今晚找点乐子去吗?带上你的女朋友,我们去XX鬼屋探险。’”
三大因素
那么,鬼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让年轻人即使在不是万圣节的时候也愿意去探险求刺激呢?用考尔和迪特里赫对朱比的鬼屋的印象也许可以概括:“里面总会带来新惊喜,而且真的很恐怖。”
的确,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坐在电影院和客厅里,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看着屏幕里弗莱迪和伽椰子的后辈们卖力演出却忍不住哈哈大笑的时候,鬼屋怎样保住自己的“吓人本质”来满足年轻人找刺激的需求的呢?
曾经执导著名恐怖片《驱魔人》的导演威廉·弗雷德金(William Friedkin)可能已经找到了答案。他在10月中旬出席一家鬼屋运营企业举办的活动时被人突然蒙住了头,并且身边站了一个自称是“连环杀手”的人,当他掀开头套的时候,他发现周围“一片血海”,而主持人则在“绝望”地向他求救。
“那是我一生中最骇人的经历。”弗雷德金说,“后来主办方告诉我这都是精心设计的,‘杀手’和主持人都是专业的演员,而‘血海’是3D投影技术营造的效果。”
弗雷德金的恐怖经历告诉了我们鬼屋保持魅力的三大因素:精心的设计、专业的演出和科技的推动。
曼哈顿地区一家久负盛名的鬼屋的老板蒂莫西·哈斯科尔(Timothy Haskell)每年都要草拟一份20多页的文稿,列举出今年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吸引游客,最近几年的万圣节他都会为自己的鬼屋设计一个主题。比如2012年,他设计了“连环杀手”的主题,不仅仅让游客能够与美国历史上诸多连环杀手“亲密接触”,还能亲自参与到审判、处死这些恶人的场景之中。 “他们(指游客)必须真正地触动开关才能‘处死’泰德·邦迪(Ted Bundy,连环杀手之一)。”哈斯科尔说,“他们甚至能够感到电流从自己的指间流过。”
“主题化是鬼屋的一大趋势。现在美国有2/3的大型鬼屋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或者会举办主题活动。”美国最有经验的鬼屋设计师之一的史蒂夫·科贝尔曼(Steve Kopelman)表示,“僵尸、幽灵、吸血鬼、恶魔、杀人狂都是很好的主题,美国无处不在的都市传说和好莱坞文化的壮大为主题的多样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同样,让游客参与其中可以说比单纯地吓唬他们更有吸引力。”
这里要再次感谢金融危机,让很多原本在好莱坞工作的设计人员失业,不得不投身到鬼屋行业来求生存,“将电影元素融入到鬼屋之中不仅仅能够提高鬼屋的设计质量,而且还能带给游客带来一些全新的体验”。
与设计人员一同从好莱坞投奔而来的还有演员,这些有着专业表演经验的人比那些“还没吓到观众自己却笑了出来”的业余演员要靠谱得多。科贝尔曼参与设计的一个以美剧《行尸走肉》为主题的鬼屋请来了在电视剧中扮演僵尸的演员,在专业化妆师的精心设计下,这些演员仿佛是走出屏幕的僵尸,躲在黑暗中随时准备刺激游客们的心脏。
好莱坞大片中特效和故事情节和演员演技一样重要,同样,鬼屋里精心设计的主题和演员的专业演出当然需要科技的支持。实际上,在科贝尔曼看来,科技元素的应用才是鬼屋保持魅力的最关键因素。
“我曾经在一个鬼屋里采用了一块透明的、可移动的屏幕,再利用投影技术将鬼魂的形象投射到上面,给游客一种幽灵正在向他们飘来的感觉,再配合上出色的声效和时机的掌握,能够起到很好的吓人效果。”科贝尔曼说。同样,3D显示、3D打印、人脸感应、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也在鬼屋中有所体现。
已经经营鬼屋34年的艾德·特瑞巴斯(Ed Terebus)表示自己18岁刚刚创业的时候压根不会想到自己的鬼屋能与技术有什么联系,而现在他雇佣了一个专业的IT人员,不仅仅为他的鬼屋设计新的场景,还可以为他收集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恐怖元素,让他的鬼屋更有魅力。
特瑞巴斯的鬼屋也代表了现在美国整个鬼屋产业的发展趋向:大型的鬼屋不仅仅有自己的场地,还有全职的员工,包括特效师、机械工程师、化妆师、演员??,他们随时准备为游客提供最刺激的体验,尽管一年最精彩的部分可能只在万圣节前后的30天。
难逃挑战
鬼屋行业的火爆是否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投身其中大赚一笔呢?答案是否定的,柯克纳之所以说美国的鬼屋数量难以确认的一个原因就是每天有不知道多少鬼屋开业或关门。与任何产业一样,投资鬼屋行业也有风险。
当今美国的鬼屋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自然就是如何为游客提供新鲜刺激的恐怖体验从而避免走上恐怖电影落入俗套的老路。正如鬼屋运营者帕特里克·科诺佩尔斯基(Patrick Konopelski)所说,“现在想要吓到成年观众越来越难,而他们才是我们的财神爷,不管是不是万圣节。”
现在的鬼屋依靠着设计、演技和科技来维持自己的魅力。但毫无疑问,这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的。蒂莫西·哈斯科尔每年要花10万-20万美元来为改造、升级自己鬼屋的设计和装备,雇佣专业的演员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哈斯科尔可以将平时票价定在40-50美元,在万圣节假期则提高到80-90美元来获取利润——这样的票价对于曼哈顿居住的富人们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美国其他一些地方的人来说就显得有些贵了。
因此,如何既能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又不会导致入不敷出成为所有想赚钱的鬼屋运营者的难题。根据美国鬼屋景点协会(Haunted Attraction Association)的介绍,美国有80%的鬼屋每年都是亏损的,需要靠慈善组织的支持才能维持下去,而这些鬼屋更大的作用是在万圣节开放给人们,远远达不到成为产业的标准。
因此,鬼屋产业的蓬勃发展实际上是不平衡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反而有走向垄断的趋势。
与此同时,鬼屋运营者还要面临着如何保证游客安全以及合理地宣传等问题,这些同样也对资金以及运营者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因此,尽管鬼屋产业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它依然要面临不小的挑战,仍然需要从业者以及像鬼屋景点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来通力协作,让鬼屋行业能够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