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卡姆是燃烧的,巨大的激情要覆盖无垠的瀚海,即使已经疲惫,已经变为灰烬,也比沙漠更广大、更炽热。木卡姆是热烈的忧伤,簌簌而下的热泪要把戈壁打湿,令人心碎。木卡姆是沉思的,沙塔尔琴拉出“穹乃合曼”长音,洪亮的喉咙慢慢吐出心底思绪。木卡姆是如此庞大绵长,“十二木卡姆”全部唱完,竟然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而几百年来如此宏大的长篇巨制,仅仅依靠民间艺人们的“口传心授”和惊人的记忆,这需要多么巨大而持续的热情,才能穿越时间的风吹雨打……
琴弦上的家园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报送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
我是破烂王
篝火是我的宝座
窝棚是我的宫殿
世界在我眼中一如废墟
我的左脸已被情火烧伤
右脸仍在唱情歌……
这段歌词,引自新疆艺术研究所有关木卡姆田野调查资料。
在以维吾尔木卡姆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中,以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最为出名。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用他精心提炼的三十几个木卡姆艺人的形象铺满整个画面。他们身形不一,神情各具,从田间地头走来,从饭馆里走来,从烤肉摊子上走来,从铁匠铺里走来……从各个阶层和各种职业走来,他们或是须眉如雪的耄耋老者,或是皮肤黧黑乡村壮汉,或是仪态俊朗的农家后生,木卡姆在他们手中、心灵中、目光中展开,他们自身已经成为一件件发出美妙音响的乐器,已经变成不绝如缕的音乐。
木卡姆源自绿洲,是绿洲人民的心声。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绿洲玫瑰,沙漠甘泉”。在这亚欧大陆的腹地,在这片离海洋最远的土地上,在祖国的西部边疆——大陆深远的内部总是偏僻而荒凉,仿佛是上天的巨大的暗示和弥补,在这里埋藏了它最重要的音乐珍宝木卡姆。有时候老天爷的心思和一个平凡农妇的心思是一样的,作为补偿,把最大的恩泽给予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儿女,把最重要的东西藏在最不易发现的地方。
鲜花盛开的长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一书,写到“叙事与抒情”,有这样一段话:“各民族在其童年时都是天然的抒情家,都首先把抒情作为‘立言’手段,它夹杂在仪式、巫祝、原始崇拜之中,是‘记述’祖先功业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你可以这样认为,人类最初的形式感觉是关于抒情的,人类最早的有意无意的创作都带有抒情的性质”。
抒情能力的大小有无,是人类心灵精神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这片亚洲大陆干旱的腹地,这个沙漠与戈壁的老家,到处摇曳、晃动着抒情的喷泉,铺陈、挥霍着心灵的奢华——新疆,正有一个漫长的“抒情世纪”。
所谓音乐,不是平民百姓的“奢侈品”和职业艺术家们的“象牙塔”。真正的音乐,由人民创造,被人民享受,是绿洲阡陌上的日常生活。如同盐、麦子、果子和风,是一些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在新疆,艺术和生活是不可分的。不是像现在生产和生活的“分工”日细的那种情况:艺术出现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习惯套路和我们观赏时的种种要求,都被有形无形地规定好了,有一套标准的“程序”——没有谁会蠢到分不清农民和音乐家、劳动与休闲、吃饭和听交响乐的界线。然而在新疆,在没有任何先兆、暗示、提醒、计划、鼓励、怂恿的情境下,突然就盛开歌舞的天地,让人惊喜不止。
横贯欧亚、联结四大文明的丝绸之路,也是木卡姆之路。在这条漫漫长旅中,因为有音乐相伴、有木卡姆相伴,而步步生花,成为鲜花盛开的长旅。
《十二木卡姆》“穹乃合曼”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中的代表,结构最为完整、篇幅最为庞大,主要流传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河谷。
《十二木卡姆》是十二部大型套曲,是十二条通往天国的大路。
它从缓慢起伏的漠野,进入台地、浅山。望山跑死马,你就耐着性子,端直往前走吧。苍凉、古朴、悠扬、开阔的天地间,容得下你的无限心事,盛得住你的春秋沧桑。只此一人的踽踽独行,只此一人的慢慢咀嚼,心绪颤向天边,往事随风飘散,大荒中的独处,弦歌中的晨曦。
《十二木卡姆》的第一部分是“穹乃合曼”。《十二木卡姆》中每一套木卡姆的第一部分,都是“穹乃合曼”。“穹”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思是“大”,“乃合曼”是维吾尔语“曲子”的音译,“穹乃合曼”即是“大曲”之意。“穹乃合曼”是十二木卡姆中最长的部分,占每部木卡姆的三分之二左右,历史最为久远,与汉唐时的“西域大曲”有直接的源流关系。先有“西域大曲”,后有木卡姆,“西域大曲”和木卡姆,可以说是西域古典大型音乐作品发展中的两个阶段,名称不同,形态有变,但基本的源流关系是一致的。
“穹乃合曼”的开始部分,没有舞蹈,也很少用到新疆各式各样的鼓,而以弦乐和叙唱为主,多为一个独唱加以少量的伴唱来完成,声调和缓悠扬,低回之处呜咽如述,高亢之时撕云裂帛。
“穹乃合曼”曲调优雅庄重,风韵古远深邃,有“雅乐”性质。在一些地方的民间艺人中,能演唱“穹乃合曼”的艺人才叫“木卡姆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社会转型和审美情趣的变化,“穹乃合曼”消失得最快。民间艺人们所演奏、传唱的,多是更加接近民间生活内容与场景的“达斯坦”和“麦西莱甫”。木卡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也主要体现在“穹乃合曼”的后继乏人。
“穹乃合曼”的歌词,多是历代文人的诗作。《十二部木卡姆》,填唱了209首古典诗作,其中以古典诗人纳瓦依的作品为最多,选入53首。此外还有麦赫尊、麦西胡力、鲁提菲、瞿利利等。这些格律诗同时也是维吾尔古典文学的重要遗产。
对文人创作的选择说明《十二木卡姆》,是经过专业乐师和文人系统整理的结果——“穹乃合曼”的歌词,在未经乐师和文人们整理前的民间状态是什么样子,可能永远是历史之谜了。 《十二木卡姆》“达斯坦”
如果说“穹乃合曼”是深入的孤旅,散慢无际,是面对天地的独白,是心灵的自言自语,那么“达斯坦”就是叙事之海。曲折的故事和激荡的情感,如同一道道的陡坡,千回百转,肝肠寸断。节奏在加快,不断加入的补充、询问、交流、关切和渲染,如一人之踽踽独行遇到久违的知音、同伴,大家一起上路。天堂之路呈现优美之弧,像一张张紧绷的弓,要把一颗为爱而碎的燃烧的心射出。
“达斯坦”——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叙事诗”,作为音乐体裁形式,是指叙事歌谣的套曲。“达斯坦”是木卡姆中的第二部分,《十二木卡姆》中除了《伊拉克木卡姆》和《斯尕木卡姆》外,其它十部木卡姆都保留了“达斯坦”。每个“达斯坦”之间有间奏曲,间奏曲多为民间音乐家的“即兴创作”,取材于歌曲曲调,加以变化和递进,结束时重复歌曲主题唱段。间奏曲往往是无歌词的舞曲。
“达斯坦”内容广泛,既有英雄业绩、人道主义、纯真爱情,也有控诉性和劝诫性的道德内容,揭露残酷的封建制度,表现爱情悲剧的社会历史环境,传达强烈的爱憎情感。
“达斯坦”是百姓之诗、民间之诗,是绿洲弦歌和田野吟唱,深受群众喜爱,内容与曲调都适合绿洲生活的情景。“达斯坦”中的歌词多为民间爱情长诗,而这些爱情又多不是甜美如意、顺风顺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那一种,对恋人的思念如烈火般猛烈而不能自己,有时候简直就是人间酷刑,而命运如此多蹇,这爱情的甘甜与惨痛,被推向极致——如果一个民族的情感也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的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近乎燃烧的炽烈情感。
在南疆的广大农村,“达斯坦奇”们,在果园、地头和村巷,拉着“艾捷克”,弹着“热瓦甫”,唱起民间长诗,传播人间故事。激越之处人人动容,欢乐之时载歌载舞,使平静的绿洲回荡着悠扬的琴声。
《十二木卡姆》“麦西莱甫”
“麦西莱甫”如同天堂之路最后一段笔直的陡坡——由整整一块巨石构成。“麦西莱甫”是“欢乐颂”和“狂欢节”,主要的原料就是激情四射的欢乐、旋转开放的身体、高亢颤动的歌声、沉醉迷人的气氛。经历了热烈忧伤的爱情和曲折坎坷的人生,人生变如此沉重又如此轻盈,所有一切被塞得满满当当,筋疲力尽的生命啊,还有没有最后喷发释放、纵身一跃的可能?
“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莱甫”,多由短小、热烈、欢快、自由的二至七首歌舞曲组成。除了作为木卡姆第三部分,由特定歌舞内容组成的“麦西莱甫”,“麦西莱甫”还有一层文化空间的意思。“麦西莱甫”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来的意思是“聚会、场所”,在维吾尔族民间专门用来称谓群众性娱乐聚会。
“麦西莱甫”是绿洲上的“狂欢节”,可以在各种自然场所和人工环境中进行。应该说,“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民间典型的文化空间,是专门用来包装和盛放维吾尔歌舞艺术的大容器,是绿洲民间生活的“经典时刻”,是族群“见面”和“通过”的文化之门。“麦西莱甫”的确是绿洲上的“欢乐颂”和“狂欢节”,是绿洲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麦西莱甫”的唱词多为短小的民歌、民谣,节奏适合欢快的舞蹈,随鼓点的反复变化,舞蹈也趋于热烈。作为《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莱甫”,不同一般的歌舞娱乐,它在结构上与木卡姆的其它部分浑然一体,作为一个完整的音乐遗产的高潮部分出现,载歌载舞,大家一起参加,气氛异常热烈。这直上云霄的欢乐,是绿洲上随时出现的节日,释放生存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磨损与淤积,摆脱平常规则、习惯、硬壳与辎重。“麦西莱甫”,充分反映出维吾尔族积极、向上、乐观、幽默的天性。
“麦西莱甫”可能来源于维吾尔族鄂尔浑回鹘汗国时期的某种仪式。草原游牧民族的聚会,有着特别的社会和文化功能。“鸟居逐牧”、分散于广大区域、不断迁徙之中的牧人,把对天地祖先的祭拜、传统的重复和传承、生产生活物品的交换、歌舞娱乐文化活动,包括政治结盟、战争动员、胜利庆祝等等一系列的要求,统统放在草原上的盛大聚会之中。直到今天,游牧民族这一草原盛会的习惯,仍然得以保持。
转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略有改动
琴弦上的家园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报送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
我是破烂王
篝火是我的宝座
窝棚是我的宫殿
世界在我眼中一如废墟
我的左脸已被情火烧伤
右脸仍在唱情歌……
这段歌词,引自新疆艺术研究所有关木卡姆田野调查资料。
在以维吾尔木卡姆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中,以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最为出名。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用他精心提炼的三十几个木卡姆艺人的形象铺满整个画面。他们身形不一,神情各具,从田间地头走来,从饭馆里走来,从烤肉摊子上走来,从铁匠铺里走来……从各个阶层和各种职业走来,他们或是须眉如雪的耄耋老者,或是皮肤黧黑乡村壮汉,或是仪态俊朗的农家后生,木卡姆在他们手中、心灵中、目光中展开,他们自身已经成为一件件发出美妙音响的乐器,已经变成不绝如缕的音乐。
木卡姆源自绿洲,是绿洲人民的心声。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绿洲玫瑰,沙漠甘泉”。在这亚欧大陆的腹地,在这片离海洋最远的土地上,在祖国的西部边疆——大陆深远的内部总是偏僻而荒凉,仿佛是上天的巨大的暗示和弥补,在这里埋藏了它最重要的音乐珍宝木卡姆。有时候老天爷的心思和一个平凡农妇的心思是一样的,作为补偿,把最大的恩泽给予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儿女,把最重要的东西藏在最不易发现的地方。
鲜花盛开的长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一书,写到“叙事与抒情”,有这样一段话:“各民族在其童年时都是天然的抒情家,都首先把抒情作为‘立言’手段,它夹杂在仪式、巫祝、原始崇拜之中,是‘记述’祖先功业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你可以这样认为,人类最初的形式感觉是关于抒情的,人类最早的有意无意的创作都带有抒情的性质”。
抒情能力的大小有无,是人类心灵精神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这片亚洲大陆干旱的腹地,这个沙漠与戈壁的老家,到处摇曳、晃动着抒情的喷泉,铺陈、挥霍着心灵的奢华——新疆,正有一个漫长的“抒情世纪”。
所谓音乐,不是平民百姓的“奢侈品”和职业艺术家们的“象牙塔”。真正的音乐,由人民创造,被人民享受,是绿洲阡陌上的日常生活。如同盐、麦子、果子和风,是一些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在新疆,艺术和生活是不可分的。不是像现在生产和生活的“分工”日细的那种情况:艺术出现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习惯套路和我们观赏时的种种要求,都被有形无形地规定好了,有一套标准的“程序”——没有谁会蠢到分不清农民和音乐家、劳动与休闲、吃饭和听交响乐的界线。然而在新疆,在没有任何先兆、暗示、提醒、计划、鼓励、怂恿的情境下,突然就盛开歌舞的天地,让人惊喜不止。
横贯欧亚、联结四大文明的丝绸之路,也是木卡姆之路。在这条漫漫长旅中,因为有音乐相伴、有木卡姆相伴,而步步生花,成为鲜花盛开的长旅。
《十二木卡姆》“穹乃合曼”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中的代表,结构最为完整、篇幅最为庞大,主要流传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河谷。
《十二木卡姆》是十二部大型套曲,是十二条通往天国的大路。
它从缓慢起伏的漠野,进入台地、浅山。望山跑死马,你就耐着性子,端直往前走吧。苍凉、古朴、悠扬、开阔的天地间,容得下你的无限心事,盛得住你的春秋沧桑。只此一人的踽踽独行,只此一人的慢慢咀嚼,心绪颤向天边,往事随风飘散,大荒中的独处,弦歌中的晨曦。
《十二木卡姆》的第一部分是“穹乃合曼”。《十二木卡姆》中每一套木卡姆的第一部分,都是“穹乃合曼”。“穹”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思是“大”,“乃合曼”是维吾尔语“曲子”的音译,“穹乃合曼”即是“大曲”之意。“穹乃合曼”是十二木卡姆中最长的部分,占每部木卡姆的三分之二左右,历史最为久远,与汉唐时的“西域大曲”有直接的源流关系。先有“西域大曲”,后有木卡姆,“西域大曲”和木卡姆,可以说是西域古典大型音乐作品发展中的两个阶段,名称不同,形态有变,但基本的源流关系是一致的。
“穹乃合曼”的开始部分,没有舞蹈,也很少用到新疆各式各样的鼓,而以弦乐和叙唱为主,多为一个独唱加以少量的伴唱来完成,声调和缓悠扬,低回之处呜咽如述,高亢之时撕云裂帛。
“穹乃合曼”曲调优雅庄重,风韵古远深邃,有“雅乐”性质。在一些地方的民间艺人中,能演唱“穹乃合曼”的艺人才叫“木卡姆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社会转型和审美情趣的变化,“穹乃合曼”消失得最快。民间艺人们所演奏、传唱的,多是更加接近民间生活内容与场景的“达斯坦”和“麦西莱甫”。木卡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也主要体现在“穹乃合曼”的后继乏人。
“穹乃合曼”的歌词,多是历代文人的诗作。《十二部木卡姆》,填唱了209首古典诗作,其中以古典诗人纳瓦依的作品为最多,选入53首。此外还有麦赫尊、麦西胡力、鲁提菲、瞿利利等。这些格律诗同时也是维吾尔古典文学的重要遗产。
对文人创作的选择说明《十二木卡姆》,是经过专业乐师和文人系统整理的结果——“穹乃合曼”的歌词,在未经乐师和文人们整理前的民间状态是什么样子,可能永远是历史之谜了。 《十二木卡姆》“达斯坦”
如果说“穹乃合曼”是深入的孤旅,散慢无际,是面对天地的独白,是心灵的自言自语,那么“达斯坦”就是叙事之海。曲折的故事和激荡的情感,如同一道道的陡坡,千回百转,肝肠寸断。节奏在加快,不断加入的补充、询问、交流、关切和渲染,如一人之踽踽独行遇到久违的知音、同伴,大家一起上路。天堂之路呈现优美之弧,像一张张紧绷的弓,要把一颗为爱而碎的燃烧的心射出。
“达斯坦”——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叙事诗”,作为音乐体裁形式,是指叙事歌谣的套曲。“达斯坦”是木卡姆中的第二部分,《十二木卡姆》中除了《伊拉克木卡姆》和《斯尕木卡姆》外,其它十部木卡姆都保留了“达斯坦”。每个“达斯坦”之间有间奏曲,间奏曲多为民间音乐家的“即兴创作”,取材于歌曲曲调,加以变化和递进,结束时重复歌曲主题唱段。间奏曲往往是无歌词的舞曲。
“达斯坦”内容广泛,既有英雄业绩、人道主义、纯真爱情,也有控诉性和劝诫性的道德内容,揭露残酷的封建制度,表现爱情悲剧的社会历史环境,传达强烈的爱憎情感。
“达斯坦”是百姓之诗、民间之诗,是绿洲弦歌和田野吟唱,深受群众喜爱,内容与曲调都适合绿洲生活的情景。“达斯坦”中的歌词多为民间爱情长诗,而这些爱情又多不是甜美如意、顺风顺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那一种,对恋人的思念如烈火般猛烈而不能自己,有时候简直就是人间酷刑,而命运如此多蹇,这爱情的甘甜与惨痛,被推向极致——如果一个民族的情感也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的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近乎燃烧的炽烈情感。
在南疆的广大农村,“达斯坦奇”们,在果园、地头和村巷,拉着“艾捷克”,弹着“热瓦甫”,唱起民间长诗,传播人间故事。激越之处人人动容,欢乐之时载歌载舞,使平静的绿洲回荡着悠扬的琴声。
《十二木卡姆》“麦西莱甫”
“麦西莱甫”如同天堂之路最后一段笔直的陡坡——由整整一块巨石构成。“麦西莱甫”是“欢乐颂”和“狂欢节”,主要的原料就是激情四射的欢乐、旋转开放的身体、高亢颤动的歌声、沉醉迷人的气氛。经历了热烈忧伤的爱情和曲折坎坷的人生,人生变如此沉重又如此轻盈,所有一切被塞得满满当当,筋疲力尽的生命啊,还有没有最后喷发释放、纵身一跃的可能?
“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莱甫”,多由短小、热烈、欢快、自由的二至七首歌舞曲组成。除了作为木卡姆第三部分,由特定歌舞内容组成的“麦西莱甫”,“麦西莱甫”还有一层文化空间的意思。“麦西莱甫”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来的意思是“聚会、场所”,在维吾尔族民间专门用来称谓群众性娱乐聚会。
“麦西莱甫”是绿洲上的“狂欢节”,可以在各种自然场所和人工环境中进行。应该说,“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民间典型的文化空间,是专门用来包装和盛放维吾尔歌舞艺术的大容器,是绿洲民间生活的“经典时刻”,是族群“见面”和“通过”的文化之门。“麦西莱甫”的确是绿洲上的“欢乐颂”和“狂欢节”,是绿洲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麦西莱甫”的唱词多为短小的民歌、民谣,节奏适合欢快的舞蹈,随鼓点的反复变化,舞蹈也趋于热烈。作为《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莱甫”,不同一般的歌舞娱乐,它在结构上与木卡姆的其它部分浑然一体,作为一个完整的音乐遗产的高潮部分出现,载歌载舞,大家一起参加,气氛异常热烈。这直上云霄的欢乐,是绿洲上随时出现的节日,释放生存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磨损与淤积,摆脱平常规则、习惯、硬壳与辎重。“麦西莱甫”,充分反映出维吾尔族积极、向上、乐观、幽默的天性。
“麦西莱甫”可能来源于维吾尔族鄂尔浑回鹘汗国时期的某种仪式。草原游牧民族的聚会,有着特别的社会和文化功能。“鸟居逐牧”、分散于广大区域、不断迁徙之中的牧人,把对天地祖先的祭拜、传统的重复和传承、生产生活物品的交换、歌舞娱乐文化活动,包括政治结盟、战争动员、胜利庆祝等等一系列的要求,统统放在草原上的盛大聚会之中。直到今天,游牧民族这一草原盛会的习惯,仍然得以保持。
转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