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他们进行美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一定要有课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有效地占有和使用资源,教学才能变得更加丰满与充实,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美术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拓展资源;赏识评价
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呢?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差异逐渐在缩小,但是农村在精神世界,对待艺术的态度,对孩子的培养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老师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他们进行美育和创新意识培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美术课是散发着艺术气息的,是流淌着优美旋律的,是放飞着美丽想象的;同时,又是学生创造美的乐园,是学生表现彩色世界的场所。农村的小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普遍比较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的原因,美术课程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很多家长认为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累了,休闲、放松的课程。一些家长在小孩上幼儿园的时候送小孩子去学习画画,那也是为了打发时间,让他们去玩玩而已,至于有没有学到什么美术知识、绘画技能无关紧要。二是家庭的原因,农村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到外地打工或者做一些零活,一年半载回不了一趟家,孩子就交给了老人看管,家庭教育质量低下。三是教育(学校)的原因,这也是主要原因。美术课程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专业美术教师偏少,有些地方还安排美术专业教师上语文或数学等科目,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还有的地方美术教师通常是由一些语文、数学教师兼职,或者由年龄大的、体弱的、无法胜任语数教学工作的非美术专业教师担任美术课的教学,这样势必会影响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很强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置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在师生的主观因素上下工夫,教师要以浓烈的情感架设师生心灵对话的桥梁,以真善美的课堂内容启迪学生美好的天性,在浸润着真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课堂里纵情体验美术的真谛,师生共享学习的愉悦,伴着思维的跳跃,灵感的闪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育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最大特點是在于它的工作对象不是一个物体,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着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应者。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建立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以微笑的姿态进入课堂,要以自己的感染力、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一句轻微的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除了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外,还要在生活中关心、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讨论交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 利用乡土材料,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如果说课内资源是有限的,那么课外资源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拓展。教师一定要有课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有效地占有和使用资源,教学才能变得更加丰满与充实,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美术课堂。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照课文中的插图等,组织学生进行画的临摹,或者手工制作,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大打折扣。其实在我国的农村里具有广阔的艺术资源,很多美术素材没有被人发现,被老师给忽视了,比如,每到节假日粘贴喜庆的窗花(剪纸),各种小吃拼盘,插花等,如果将这些看似平淡的手工当作艺术来看待,那么农村里的艺术素材要比城市里多出好多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他们身边熟知的艺术,提高对美术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 适时运用赏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性评价已经成为共识,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推进器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适度、具体和及时。教师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多标准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鼓励和赞扬是开启学生心理、感情大门的钥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成为一个美的发现者,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或者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赏识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优点,促进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的形成,但是要注意评价要有度,避免一味地称赞、表扬而导致学生自满、骄傲的心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句评价都应该是及时、具体明确的,不能过于笼统,可以联系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特感受,灵活地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比如当学生发言完之后,你可以及时进行赏识评价:“你的观察很仔细,图中细小的地方,细微的变化你都能发现”“你的思维很有创造性,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哦,你是一个幻想大师,脑袋里充满了很多奇思妙想”……这样的评价能够使学生认为老师有关注自己,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志樵.怎样才能上好课[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05).
[2]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拓展资源;赏识评价
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呢?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差异逐渐在缩小,但是农村在精神世界,对待艺术的态度,对孩子的培养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老师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他们进行美育和创新意识培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美术课是散发着艺术气息的,是流淌着优美旋律的,是放飞着美丽想象的;同时,又是学生创造美的乐园,是学生表现彩色世界的场所。农村的小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普遍比较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的原因,美术课程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很多家长认为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累了,休闲、放松的课程。一些家长在小孩上幼儿园的时候送小孩子去学习画画,那也是为了打发时间,让他们去玩玩而已,至于有没有学到什么美术知识、绘画技能无关紧要。二是家庭的原因,农村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到外地打工或者做一些零活,一年半载回不了一趟家,孩子就交给了老人看管,家庭教育质量低下。三是教育(学校)的原因,这也是主要原因。美术课程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专业美术教师偏少,有些地方还安排美术专业教师上语文或数学等科目,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还有的地方美术教师通常是由一些语文、数学教师兼职,或者由年龄大的、体弱的、无法胜任语数教学工作的非美术专业教师担任美术课的教学,这样势必会影响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很强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置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在师生的主观因素上下工夫,教师要以浓烈的情感架设师生心灵对话的桥梁,以真善美的课堂内容启迪学生美好的天性,在浸润着真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课堂里纵情体验美术的真谛,师生共享学习的愉悦,伴着思维的跳跃,灵感的闪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育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最大特點是在于它的工作对象不是一个物体,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着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应者。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建立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以微笑的姿态进入课堂,要以自己的感染力、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一句轻微的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除了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外,还要在生活中关心、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讨论交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 利用乡土材料,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如果说课内资源是有限的,那么课外资源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拓展。教师一定要有课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有效地占有和使用资源,教学才能变得更加丰满与充实,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美术课堂。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照课文中的插图等,组织学生进行画的临摹,或者手工制作,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大打折扣。其实在我国的农村里具有广阔的艺术资源,很多美术素材没有被人发现,被老师给忽视了,比如,每到节假日粘贴喜庆的窗花(剪纸),各种小吃拼盘,插花等,如果将这些看似平淡的手工当作艺术来看待,那么农村里的艺术素材要比城市里多出好多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他们身边熟知的艺术,提高对美术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 适时运用赏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性评价已经成为共识,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推进器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适度、具体和及时。教师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多标准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鼓励和赞扬是开启学生心理、感情大门的钥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成为一个美的发现者,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或者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赏识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优点,促进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的形成,但是要注意评价要有度,避免一味地称赞、表扬而导致学生自满、骄傲的心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句评价都应该是及时、具体明确的,不能过于笼统,可以联系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特感受,灵活地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比如当学生发言完之后,你可以及时进行赏识评价:“你的观察很仔细,图中细小的地方,细微的变化你都能发现”“你的思维很有创造性,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哦,你是一个幻想大师,脑袋里充满了很多奇思妙想”……这样的评价能够使学生认为老师有关注自己,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志樵.怎样才能上好课[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05).
[2]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