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我喜欢做一些的摸索,下面就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Q5-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35-01
一、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法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法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案例一:在我讲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过程中,如果按照课本的讲课顺序的话,先讲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会导致很多同学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两个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知识是第2章第一节《减学分裂》中的内容缘故。而《减学分裂》这一节却被放到编者放到了第2章才讲到,这样知识的衔接就颠倒了。因此,我先讲授第2章的《减学分裂》这一课时,接着再上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在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就比较扎实。
案例二:在讲述《细胞的增殖》时,教材中有一个难点,即"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这一个难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解释,同学们都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大家都认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于是我就把"相对表面积”解释为:指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并把课后《练习》"选择题1”的几幅图片做为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解释,使学生在有说服力的氛围中把问题理解、强化了。,这些课本后面<練习>的素材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的知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一: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三、运用小诗歌巧教生物
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提出有些有疑问的诗歌,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案例一: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四、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直观手段
机辅已经成为主要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师将不得不考虑这一特点。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曾几个班分为: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三类教学进行调查和抽测,发现常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所教学生普遍对生物课感兴趣,测试成绩优良。
五、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案例一: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我针对教材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我在教学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如下处理:①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中的“加热杀死”用下划线标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生疑;②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只讲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讲标记的方法。结果,我意料中的效果出现了: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分别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元素这么小,怎样去标记蛋白质或者DNA呢?”。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我和其他的学生都兴奋了,我当即对这两位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和他们一起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是创造。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唯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知识型人才和经济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Q5-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35-01
一、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法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法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案例一:在我讲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过程中,如果按照课本的讲课顺序的话,先讲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会导致很多同学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两个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知识是第2章第一节《减学分裂》中的内容缘故。而《减学分裂》这一节却被放到编者放到了第2章才讲到,这样知识的衔接就颠倒了。因此,我先讲授第2章的《减学分裂》这一课时,接着再上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在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就比较扎实。
案例二:在讲述《细胞的增殖》时,教材中有一个难点,即"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这一个难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解释,同学们都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大家都认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于是我就把"相对表面积”解释为:指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并把课后《练习》"选择题1”的几幅图片做为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解释,使学生在有说服力的氛围中把问题理解、强化了。,这些课本后面<練习>的素材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的知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一: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三、运用小诗歌巧教生物
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提出有些有疑问的诗歌,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案例一: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四、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直观手段
机辅已经成为主要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师将不得不考虑这一特点。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曾几个班分为: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三类教学进行调查和抽测,发现常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所教学生普遍对生物课感兴趣,测试成绩优良。
五、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案例一: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我针对教材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我在教学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如下处理:①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中的“加热杀死”用下划线标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生疑;②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只讲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讲标记的方法。结果,我意料中的效果出现了: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分别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元素这么小,怎样去标记蛋白质或者DNA呢?”。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我和其他的学生都兴奋了,我当即对这两位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和他们一起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是创造。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唯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知识型人才和经济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要付出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