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叙事性”的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呈现板块化的叙事结构,这样的课堂能推动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叙事性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70-0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同时,一方面,在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时,很多的教师把“游离”于课堂目标的教学,看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另一方面,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背后,是学生的“若失”心态。我说的“若失”,就是一种无所适从,没有收获的学习。据调查,语文课上,95%的学生不能专心听完一节课。同学们觉得语文课零散,琐碎。
但“叙事性”课堂教学可以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这种现状。叙事性的课堂教学由于是叙事性的,它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思考、交流中去。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叙事。
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要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要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学生和老师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这便是“叙事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叙事性”的。
叙事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叙述职能——这是最基本的职能。管理职能——对课堂教学情况、教学进展、问题的探讨、学生的表现等进行充分有效的管理。思想职能——教师直接介入,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学生发言质量进行“权威性”的评价。
因此,叙事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置身事件之中,以事件中人物的身份来进行叙述。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既是叙事的主体,又是叙事的客体的客观事实,这就出现了叙述过程当中“作者就是讲述者就是对象”的奇特效果。这种叙事性的课堂教学给人一种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造成一种效果:教师越投入,学生就越投入;教师越深刻,学生也就随之进行深刻剖析;教师在事件中将自己提升到新的高度,学生也不由自主的上了一个台阶。
第三,“叙事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呈板块化的叙事结构。
好的叙事结构通常是展现着故事内在冲突的戏剧化过程。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段落、一个章节。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有些情况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就如大脑指挥举起手,但手举起来以后,举到什么位置、什么角度就无法控制了。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问题。然而当一切成为过去时,又无法改变。即使是影像、录音,也只能是表象。所以,叙事性课堂教学的“板块化”就显得很有效。
叙事性课堂教学中板块模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把课堂教学置于老师的掌控之下,放得开也收得拢,从而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这当中,师生情感的真实流露与教师对叙述的理性的控制,使整个“故事”流畅自然又具有深沉的底蕴,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强烈的撞击,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引起对问题的深刻思考,既有“满足感”,又有“醒悟感”,这或许就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在经过道德、理智、审美三重心理作用之后真正激发出来的感情。
第四,“叙事性”的语文课堂更能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教学。
我们知道,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法国叙事学家罗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叙事性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70-0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同时,一方面,在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时,很多的教师把“游离”于课堂目标的教学,看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另一方面,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背后,是学生的“若失”心态。我说的“若失”,就是一种无所适从,没有收获的学习。据调查,语文课上,95%的学生不能专心听完一节课。同学们觉得语文课零散,琐碎。
但“叙事性”课堂教学可以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这种现状。叙事性的课堂教学由于是叙事性的,它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思考、交流中去。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叙事。
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要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要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学生和老师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这便是“叙事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叙事性”的。
叙事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叙述职能——这是最基本的职能。管理职能——对课堂教学情况、教学进展、问题的探讨、学生的表现等进行充分有效的管理。思想职能——教师直接介入,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学生发言质量进行“权威性”的评价。
因此,叙事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置身事件之中,以事件中人物的身份来进行叙述。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既是叙事的主体,又是叙事的客体的客观事实,这就出现了叙述过程当中“作者就是讲述者就是对象”的奇特效果。这种叙事性的课堂教学给人一种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造成一种效果:教师越投入,学生就越投入;教师越深刻,学生也就随之进行深刻剖析;教师在事件中将自己提升到新的高度,学生也不由自主的上了一个台阶。
第三,“叙事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呈板块化的叙事结构。
好的叙事结构通常是展现着故事内在冲突的戏剧化过程。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段落、一个章节。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有些情况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就如大脑指挥举起手,但手举起来以后,举到什么位置、什么角度就无法控制了。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问题。然而当一切成为过去时,又无法改变。即使是影像、录音,也只能是表象。所以,叙事性课堂教学的“板块化”就显得很有效。
叙事性课堂教学中板块模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把课堂教学置于老师的掌控之下,放得开也收得拢,从而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这当中,师生情感的真实流露与教师对叙述的理性的控制,使整个“故事”流畅自然又具有深沉的底蕴,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强烈的撞击,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引起对问题的深刻思考,既有“满足感”,又有“醒悟感”,这或许就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在经过道德、理智、审美三重心理作用之后真正激发出来的感情。
第四,“叙事性”的语文课堂更能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教学。
我们知道,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法国叙事学家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