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以前传统课堂中的沉闷、过分“静”的现象已日益减少,现在教师经常会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乐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动”起来了。但是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凡是上过科学课的老师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有些“动”过头了。现在的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提的问题漫无边际,学生面对诸多的器材表现出的异常兴奋等等。针对这点,我们科学教师该如何把握科学课堂上的动与静呢?如何做才能营造好和谐动静相宜的气氛呢?接下来谈谈茸己的几点看法与体会:
一、设计活跃气氛的活动。同时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安排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环节。然而教师在课前往往很难预测到教学的某个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多少时间合适、延伸到的问题等等。到了实际上课时,常会出现不少意想不到的环节和变化。假使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而且往往会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这时学生“动”起来了,也开始发散性思维了。可如果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就容易乱了阵脚,导致漫无目的的瞎讨论,事倍功半。因此,课前备课就必须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里我有一个好方法:我们科学教师上平行班的机会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在上完一个班后进行二次备课,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器材准备要充足,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要控制时间
在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实验相对较多,有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所以教师应把实验仪器和材料尽量准备充分,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器材,学生也就能动起来、活起来了。然而,对器材的发放必须选择适宜的时间,提前发放或推迟收起来,都会使学生沉浸在玩器材的乐趣中,而造成不良后果,学生无法再静下来。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中,学生往往想研究的物质有很多,课本上的几种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的,这时教师如果做了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让不同小组研究不同的物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如果教师不做任何安排,一起把器材发给学生,但也会乱套的,学生的自制力是很差的,根本就不会听你在讲什么,就自顾自的开始实验起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控好时间,什么时间发放、什么时间收起,都应安排好。
三、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许多问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碰到的或感兴趣的。同时现在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学习信息外,在课外接触所学习信息知识的途径也很多,所以对教材中有些他们还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他们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某种解释。这种解释有时是正确的,你们学生可能会觉得很简单也导致不想听的后果;有时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学生间、师生间可能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气氛活跃,但也可能成一场“混战”。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到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l课“身体的结构”时,如果只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来讲,结果就会是这些重点内容学生实际上已经有所了解,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死静。相反如果在教授本课时安排了很多体验活动,如体验“双脚跳和单脚跳”等,学生就会很配合,很感兴趣,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四、正确处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尊重学生它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出现极端行为,即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造成过动静失宜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当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意图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整堂课的关键。而且,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应该是渐变的,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不同的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时段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中,我首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引入对岩石会不会改变的探究中来,当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后,我就是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究规律,当规律探究告一段落时,我又作为引导者将大家的意见、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
五、抓好科学课堂上的常规
科学课堂不能像其他课堂上一样要求学生“两手放背后,双腿并拢,身端体正”,这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科学课堂需要丰富、生动的气氛,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思维的飞跃,智慧的启迪。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要纪律了,实验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这样才能做到静下来。’科学课堂的记录不是要求学生守纪律,课堂上除了回答问题外,什么多余的言行也不能有。科学课堂,可以有有激烈的讨论声,有自由离开座位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的身影。
1
六、正确对待教学中活跃度的问题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括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由此可见,教师应正确对待科学课堂中动与静的问题。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只要是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这样的“动”是可以接受的;遵守一定的课堂纪律,有秩序的回答、合理实验、认真倾听,这样的“静”也是必须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沧浪区姑香苑小学江苏215004】
一、设计活跃气氛的活动。同时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安排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环节。然而教师在课前往往很难预测到教学的某个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多少时间合适、延伸到的问题等等。到了实际上课时,常会出现不少意想不到的环节和变化。假使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而且往往会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这时学生“动”起来了,也开始发散性思维了。可如果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就容易乱了阵脚,导致漫无目的的瞎讨论,事倍功半。因此,课前备课就必须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里我有一个好方法:我们科学教师上平行班的机会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在上完一个班后进行二次备课,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器材准备要充足,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要控制时间
在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实验相对较多,有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所以教师应把实验仪器和材料尽量准备充分,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器材,学生也就能动起来、活起来了。然而,对器材的发放必须选择适宜的时间,提前发放或推迟收起来,都会使学生沉浸在玩器材的乐趣中,而造成不良后果,学生无法再静下来。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中,学生往往想研究的物质有很多,课本上的几种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的,这时教师如果做了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让不同小组研究不同的物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如果教师不做任何安排,一起把器材发给学生,但也会乱套的,学生的自制力是很差的,根本就不会听你在讲什么,就自顾自的开始实验起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控好时间,什么时间发放、什么时间收起,都应安排好。
三、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许多问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碰到的或感兴趣的。同时现在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学习信息外,在课外接触所学习信息知识的途径也很多,所以对教材中有些他们还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他们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某种解释。这种解释有时是正确的,你们学生可能会觉得很简单也导致不想听的后果;有时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学生间、师生间可能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气氛活跃,但也可能成一场“混战”。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到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l课“身体的结构”时,如果只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来讲,结果就会是这些重点内容学生实际上已经有所了解,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死静。相反如果在教授本课时安排了很多体验活动,如体验“双脚跳和单脚跳”等,学生就会很配合,很感兴趣,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四、正确处理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尊重学生它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出现极端行为,即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造成过动静失宜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当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意图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整堂课的关键。而且,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应该是渐变的,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不同的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时段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中,我首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引入对岩石会不会改变的探究中来,当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后,我就是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究规律,当规律探究告一段落时,我又作为引导者将大家的意见、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
五、抓好科学课堂上的常规
科学课堂不能像其他课堂上一样要求学生“两手放背后,双腿并拢,身端体正”,这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科学课堂需要丰富、生动的气氛,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思维的飞跃,智慧的启迪。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要纪律了,实验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这样才能做到静下来。’科学课堂的记录不是要求学生守纪律,课堂上除了回答问题外,什么多余的言行也不能有。科学课堂,可以有有激烈的讨论声,有自由离开座位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的身影。
1
六、正确对待教学中活跃度的问题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括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由此可见,教师应正确对待科学课堂中动与静的问题。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只要是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这样的“动”是可以接受的;遵守一定的课堂纪律,有秩序的回答、合理实验、认真倾听,这样的“静”也是必须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沧浪区姑香苑小学江苏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