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大学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体现的是大学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仪式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和载体。大学仪式作为承载大学精神和价值的行为方式,是大学应有的价值观的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当前大学的仪式建设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大学文化;仪式建设;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126 — 03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价值观的体现。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文化,它体现在每所大学的建设当中,既包括大学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大学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各种不同的文化样态。无论哪一种样态的文化,其建设的落脚点都是人,都是要对人施加文化上的影响,以实现对人的改造。也即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对人的思想、行为、品格乃至灵魂的塑造,把人更完满地塑造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人。因此,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会深深地印上大学的烙印,其身上携带着大学的精神气息。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资源。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出各种仪式。仪式通过自身具有的象征性文化符号,集中指向和表达意义,不仅丰富了人们置身于其中的意义世界,也使各民族和共同体的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仪式中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从积极方面看,能使人的智识得以扩充,记忆得以传承,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对人的品格和精神的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仪式就被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从仪式作为一种“技术”性活动来说,仪式不仅实现了对人的身体的规训,也实现了对人的感觉、知觉乃至心灵的塑造,使人具有了方向性和存在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中,仪式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仪式是承载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
“仪式”作为一个专门性词语出现在19世纪的人类学研究领域,当时被确认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分类范畴上的概念。自此之后,人们分别从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仪式展开探讨,阐释仪式理论,揭示仪式本质。尽管在不同的文化限制下对仪式有着不同的评判,我们还是可以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对仪式内涵作出界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仪式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内涵,它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集中阐释和表达意义。仪式由一整套行为方式所组成。我们可以通过仪式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意义世界,再通过仪式把它与生活世界相联通。
正如郭于华在《仪式与社会变迁》中对仪式所作的界定,“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既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 ① 。这个界定准确地揭示出了一般意义上仪式的本质和内涵。
从上述对仪式本质和内涵的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仪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仪式具有象征性。这是仪式最核心的特征。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认为,语言和象征作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可大致定位于人类作为动物性方面的语用符号与物质能力指示,因此象征的指喻可以在人类的方方面面得到理解①。仪式通过自身具有的文化象征符号与意义和价值之间建立关联。通过仪式,生存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联系起来,变成同一个世界。人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仪式通过各种符号指向和表达意义,构建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感知。
其二,仪式具有展演性。仪式作为一整套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空间、时间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程序,通过仪式主体的表演完成的。一个仪式的一系列行为组合,就是一系列的表演组合。仪式的表演过程充满了戏剧的色彩。作为一种过程性存在,仪式不仅可以表达所负载的意义,使价值观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同时,仪式还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动机,使参与者与仪式的气氛紧密地融为一体。
其三,仪式具有反复性。仪式作为一种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正是靠这种反复性来巩固和加深人们的价值认同的。由于仪式通过特定的形式定期与意义和价值发生关联,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了人们的心理习惯,使人们认同仪式所表达的意义。
仪式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实践而产生。从仪式的源头来说,原始初民们出于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和敬畏,创造出形式不一的各种仪式活动,如集体性的庆祝、典礼、狂欢、祈福等,有些仪式甚至以巫术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讨好大自然,以期得到神秘力量的护佑;也希望通过仪式活动,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群体的认同,从而获得一种稳定性。因此,早期的仪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某种神秘性和神圣性。宗教出现以后,仪式更多以体现宗教内容的形式存在,对人们的精神层面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仪式也发生着演变,特别是近代以来,仪式逐渐抛却了神秘化的外衣,由宗教的神圣性转向世俗化。同时,仪式的教育功能,特别是道德训诫的作用明显加强,成为社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目标。
由于仪式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巨大作用,因此仪式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是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它对参与者自身人格的形成和精神成长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如在我国古代以儒学以主导的传统社会,学生入学前都要祭拜先师孔子,如《礼记·文王世子》中所讲的,“凡始立学者,必释奠祭祀先圣先师”。学生们通过履行一整套的祭拜仪式,重温圣贤事迹,牢记圣贤教导,以圣人为榜样,用先师的言行规范自己,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今天的各级各类学校,也日益重视仪式的作用,通过仪式创设特定氛围,在履行和体验仪式的过程中,传承历史记忆,分享历史经验,形成稳定心理,建立自我身份和群体的认同。
二、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仪式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勿庸讳言,但大学文化不能被简单等同为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有设施齐全的教学楼,有漂亮的图书馆,有宽阔的道路,有精美的雕塑,以及其他各种标志性建筑,还可以有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但如果这些东西不能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意义,不能体现为一种文化存在,那就只不过是一种硬件包装,很难给师生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难以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大学文化建设更着重于大学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释放。仪式作为表达和传播意义与价值的载体,对大学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其他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手段,仪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它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场域,仪式能够使师生在自由和秩序、规范性和自发性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平衡,并为参与者的生活赋予一套适度的结构,特别是身处快速变化的社会当中。师生通过履行和体验仪式,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分享历史经验,形成稳定心理,建立身份认同。当参与者沐浴在仪式的光辉里,在对仪式氛围的体验中,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仪式带来的心灵震撼。如在大学的升国旗仪式中,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所)的凝聚,特定氛围的营造,以及一整套特定的仪式行为,仪式的参与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仪式的庄严和神圣,情绪也因此受到强烈的感染,在这种心理体验中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连接在一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国旗下讲话正是延续了这种心理情感和意识效应,使仪式的参与者能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当下的工作中。
仪式能够营造出一种神圣空间③,师生在这个空间中能够超出自我,摆脱惯常束缚,克服校园及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稳定的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如大学的开学及毕业典礼,就为参与的师生营造出一种神圣空间,通过典礼仪式,大学生在体验庄严、隆重、热烈氛围的同时,会唤起自身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的仪式作为一种集中表征大学精神价值的文化存在,在大学文化的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仪式,大学的精神价值通过仪式可以得到更好地呈现。仪式不仅可以以其特有的象征性更鲜明表达价值指向,还以其展演性使大学的价值观得到更彻底的传播,最后以其反复性使大学的精神价值得到不断强化。
仪式建设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手段,也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需要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重视发挥仪式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从仪式的生成与发展机制上丰富大学仪式的意义和内涵,通过仪式的重构,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新的载体和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仪式建设应成为大学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体现在大学生活和教育之中。
三、大学仪式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虽然大学中仪式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但通过对当前大学仪式现状的分析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仪式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加以解决。
(一)大学仪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仪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仪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固然有其历史的原因。许多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外在建设下了很多功夫,比较重视校园硬件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道路、桥梁、雕塑、绿化、标识等建设与环境美化,也比较重视学校里各项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包括校训、标语口号、管理规定等,作为师生行为的依据。但对仪式这样一种文化形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仪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不多。
2.对大学校园中现存的仪式作用发挥机制缺少论证,缺乏对仪式体系的整体设计。表现为许多大学的仪式都以各自分散、独立的形式存在,有些仪式空有仪式形式;师生对参加仪式缺乏兴趣,仪式过程少有仪式感,仪式符号的意义指向不明显,目的性不强。这都影响到广大师生对仪式的参与热情,甚至对仪式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仪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功能,不利于仪式文化建设。
3.过分强调仪式的道德和功利色彩。这仍然要归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大学管理者认为仪式是为政治服务的,必须要突出政治色彩;也有的认为仪式应服务于师生现实的学习与工作;还有把仪式活动直接等同于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这些看法都缺少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没能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待仪式建设。不清楚仪式在文化传承、师生心理锻造、品格形成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只追求眼前的现实利益。实际上,仪式确实存在强大的道德功能,但其功能远不只此,仪式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记忆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体现的共同体的精神凝聚,是整体人性的塑造。
4.缺乏对仪式建构的创新的研究。仪式作为集中表征一定时期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包括仪式的形式,内容要素、过程、象征物和意义指向等,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更好地体现时代的精神和价值,以及师生的心理特点。
(二)解决的对策
1.必须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认识仪式建设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资源,与其他文化建设载体相比,它更能够表达出意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的意义和价值的渗透力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它能综合影响师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
2.必须着眼于大学仪式的整体设计,构建完善的、体现不同层次的开放的仪式体系。应对校园中现存的各类仪式进行梳理,明确仪式的层次性,分类定位,构建完善的开放性仪式体系,完善仪式建设的体制机制,使仪式活动彰显大学教育所依循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品位和层次。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
3.摆脱功利化对待仪式的现象,重视仪式过程和细节。仪式能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最重要的在于在有限的仪式过程中,能否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能否在每个细节的展演上都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徒然保有其表的形式。当前许多仪式显得虎头蛇尾,有的仓促进行,草草了事,有的不尽完整,要素缺失,也有的缺少氛围,僵化生硬,这都难以使仪式发挥其整体作用。师生对仪式的重视程度也就大打折扣。
4.加强仪式重构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仪式安排与参与者是一种双向选择及适应过程,参与者通过履行和体验仪式,身心被调动,认同感提升,思想和价值内化于心;同时,仪式建构和创新也必须适应参与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不能与之脱节,否则就难以产生应有的功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洋节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而对一些国内本土节日却敬而远之。当前,我国正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很好的仪式建构和创新的素材,通过把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价值意义具象化,使师生更好地体认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
〔参 考 文 献〕
〔1〕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08).
〔2〕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观形式—仪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8,(05).
〔3〕何茜.文化育人的载体:校园仪式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2,(09).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大学文化;仪式建设;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126 — 03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价值观的体现。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文化,它体现在每所大学的建设当中,既包括大学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大学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各种不同的文化样态。无论哪一种样态的文化,其建设的落脚点都是人,都是要对人施加文化上的影响,以实现对人的改造。也即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对人的思想、行为、品格乃至灵魂的塑造,把人更完满地塑造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人。因此,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会深深地印上大学的烙印,其身上携带着大学的精神气息。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资源。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出各种仪式。仪式通过自身具有的象征性文化符号,集中指向和表达意义,不仅丰富了人们置身于其中的意义世界,也使各民族和共同体的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仪式中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从积极方面看,能使人的智识得以扩充,记忆得以传承,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对人的品格和精神的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仪式就被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从仪式作为一种“技术”性活动来说,仪式不仅实现了对人的身体的规训,也实现了对人的感觉、知觉乃至心灵的塑造,使人具有了方向性和存在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中,仪式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仪式是承载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
“仪式”作为一个专门性词语出现在19世纪的人类学研究领域,当时被确认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分类范畴上的概念。自此之后,人们分别从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仪式展开探讨,阐释仪式理论,揭示仪式本质。尽管在不同的文化限制下对仪式有着不同的评判,我们还是可以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对仪式内涵作出界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仪式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内涵,它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集中阐释和表达意义。仪式由一整套行为方式所组成。我们可以通过仪式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意义世界,再通过仪式把它与生活世界相联通。
正如郭于华在《仪式与社会变迁》中对仪式所作的界定,“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既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 ① 。这个界定准确地揭示出了一般意义上仪式的本质和内涵。
从上述对仪式本质和内涵的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仪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仪式具有象征性。这是仪式最核心的特征。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认为,语言和象征作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可大致定位于人类作为动物性方面的语用符号与物质能力指示,因此象征的指喻可以在人类的方方面面得到理解①。仪式通过自身具有的文化象征符号与意义和价值之间建立关联。通过仪式,生存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联系起来,变成同一个世界。人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仪式通过各种符号指向和表达意义,构建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感知。
其二,仪式具有展演性。仪式作为一整套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空间、时间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程序,通过仪式主体的表演完成的。一个仪式的一系列行为组合,就是一系列的表演组合。仪式的表演过程充满了戏剧的色彩。作为一种过程性存在,仪式不仅可以表达所负载的意义,使价值观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同时,仪式还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动机,使参与者与仪式的气氛紧密地融为一体。
其三,仪式具有反复性。仪式作为一种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正是靠这种反复性来巩固和加深人们的价值认同的。由于仪式通过特定的形式定期与意义和价值发生关联,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了人们的心理习惯,使人们认同仪式所表达的意义。
仪式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实践而产生。从仪式的源头来说,原始初民们出于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和敬畏,创造出形式不一的各种仪式活动,如集体性的庆祝、典礼、狂欢、祈福等,有些仪式甚至以巫术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讨好大自然,以期得到神秘力量的护佑;也希望通过仪式活动,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群体的认同,从而获得一种稳定性。因此,早期的仪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某种神秘性和神圣性。宗教出现以后,仪式更多以体现宗教内容的形式存在,对人们的精神层面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仪式也发生着演变,特别是近代以来,仪式逐渐抛却了神秘化的外衣,由宗教的神圣性转向世俗化。同时,仪式的教育功能,特别是道德训诫的作用明显加强,成为社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目标。
由于仪式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巨大作用,因此仪式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是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它对参与者自身人格的形成和精神成长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如在我国古代以儒学以主导的传统社会,学生入学前都要祭拜先师孔子,如《礼记·文王世子》中所讲的,“凡始立学者,必释奠祭祀先圣先师”。学生们通过履行一整套的祭拜仪式,重温圣贤事迹,牢记圣贤教导,以圣人为榜样,用先师的言行规范自己,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今天的各级各类学校,也日益重视仪式的作用,通过仪式创设特定氛围,在履行和体验仪式的过程中,传承历史记忆,分享历史经验,形成稳定心理,建立自我身份和群体的认同。
二、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仪式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勿庸讳言,但大学文化不能被简单等同为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有设施齐全的教学楼,有漂亮的图书馆,有宽阔的道路,有精美的雕塑,以及其他各种标志性建筑,还可以有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但如果这些东西不能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意义,不能体现为一种文化存在,那就只不过是一种硬件包装,很难给师生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难以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大学文化建设更着重于大学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释放。仪式作为表达和传播意义与价值的载体,对大学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其他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手段,仪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它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场域,仪式能够使师生在自由和秩序、规范性和自发性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平衡,并为参与者的生活赋予一套适度的结构,特别是身处快速变化的社会当中。师生通过履行和体验仪式,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分享历史经验,形成稳定心理,建立身份认同。当参与者沐浴在仪式的光辉里,在对仪式氛围的体验中,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仪式带来的心灵震撼。如在大学的升国旗仪式中,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所)的凝聚,特定氛围的营造,以及一整套特定的仪式行为,仪式的参与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仪式的庄严和神圣,情绪也因此受到强烈的感染,在这种心理体验中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连接在一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国旗下讲话正是延续了这种心理情感和意识效应,使仪式的参与者能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当下的工作中。
仪式能够营造出一种神圣空间③,师生在这个空间中能够超出自我,摆脱惯常束缚,克服校园及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稳定的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如大学的开学及毕业典礼,就为参与的师生营造出一种神圣空间,通过典礼仪式,大学生在体验庄严、隆重、热烈氛围的同时,会唤起自身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的仪式作为一种集中表征大学精神价值的文化存在,在大学文化的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仪式,大学的精神价值通过仪式可以得到更好地呈现。仪式不仅可以以其特有的象征性更鲜明表达价值指向,还以其展演性使大学的价值观得到更彻底的传播,最后以其反复性使大学的精神价值得到不断强化。
仪式建设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手段,也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需要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重视发挥仪式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从仪式的生成与发展机制上丰富大学仪式的意义和内涵,通过仪式的重构,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新的载体和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仪式建设应成为大学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体现在大学生活和教育之中。
三、大学仪式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虽然大学中仪式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但通过对当前大学仪式现状的分析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仪式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加以解决。
(一)大学仪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仪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仪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固然有其历史的原因。许多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外在建设下了很多功夫,比较重视校园硬件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道路、桥梁、雕塑、绿化、标识等建设与环境美化,也比较重视学校里各项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包括校训、标语口号、管理规定等,作为师生行为的依据。但对仪式这样一种文化形式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仪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不多。
2.对大学校园中现存的仪式作用发挥机制缺少论证,缺乏对仪式体系的整体设计。表现为许多大学的仪式都以各自分散、独立的形式存在,有些仪式空有仪式形式;师生对参加仪式缺乏兴趣,仪式过程少有仪式感,仪式符号的意义指向不明显,目的性不强。这都影响到广大师生对仪式的参与热情,甚至对仪式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仪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功能,不利于仪式文化建设。
3.过分强调仪式的道德和功利色彩。这仍然要归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大学管理者认为仪式是为政治服务的,必须要突出政治色彩;也有的认为仪式应服务于师生现实的学习与工作;还有把仪式活动直接等同于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这些看法都缺少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没能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待仪式建设。不清楚仪式在文化传承、师生心理锻造、品格形成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只追求眼前的现实利益。实际上,仪式确实存在强大的道德功能,但其功能远不只此,仪式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记忆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体现的共同体的精神凝聚,是整体人性的塑造。
4.缺乏对仪式建构的创新的研究。仪式作为集中表征一定时期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包括仪式的形式,内容要素、过程、象征物和意义指向等,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更好地体现时代的精神和价值,以及师生的心理特点。
(二)解决的对策
1.必须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认识仪式建设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资源,与其他文化建设载体相比,它更能够表达出意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的意义和价值的渗透力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它能综合影响师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
2.必须着眼于大学仪式的整体设计,构建完善的、体现不同层次的开放的仪式体系。应对校园中现存的各类仪式进行梳理,明确仪式的层次性,分类定位,构建完善的开放性仪式体系,完善仪式建设的体制机制,使仪式活动彰显大学教育所依循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品位和层次。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
3.摆脱功利化对待仪式的现象,重视仪式过程和细节。仪式能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最重要的在于在有限的仪式过程中,能否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能否在每个细节的展演上都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徒然保有其表的形式。当前许多仪式显得虎头蛇尾,有的仓促进行,草草了事,有的不尽完整,要素缺失,也有的缺少氛围,僵化生硬,这都难以使仪式发挥其整体作用。师生对仪式的重视程度也就大打折扣。
4.加强仪式重构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仪式安排与参与者是一种双向选择及适应过程,参与者通过履行和体验仪式,身心被调动,认同感提升,思想和价值内化于心;同时,仪式建构和创新也必须适应参与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不能与之脱节,否则就难以产生应有的功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洋节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而对一些国内本土节日却敬而远之。当前,我国正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很好的仪式建构和创新的素材,通过把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价值意义具象化,使师生更好地体认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
〔参 考 文 献〕
〔1〕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08).
〔2〕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观形式—仪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8,(05).
〔3〕何茜.文化育人的载体:校园仪式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2,(0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