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政治传播学的梳理和分析,在政治传播的视角下,重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三个不足,分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割裂的,静止的;方式与内容是落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能力的欠缺。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针对三点不足提出了四条改进意见。
關键词:政治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信仰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它指的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利用各种环境、机制、载体等手段,对受教育主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实践活动[1]。
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传播学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1991年邵培仁先生的专著《政治传播学》出版,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提出“政治传播”,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来,也仅有两本有关“政治传播”的著作出版。可见,这一领域依然方兴未艾,对它内涵的定义和理解也依然存在争议,但总的来讲,政治传播是指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过程[2]。
从这个规定中,需要我们对政治信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政治传播学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故具有这两个学科的特点。政治传播的信息首先要是政治方面的,但不是政治的所有信息都是需要传播的,所以,作为需要被传播的和能够被传播的政治信息,才是政治传播研究的具体内容。
可见,政治传播研究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宏观的去探讨政治信息如何被人们所接受。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通过对政治传播的梳理和学习,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正是站在这个视角下,来审视高校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1.政治传播学
1.1关于“政治传播”范畴的理解
政治传播是站在国家的宏观角度,对政治信息的传播进行的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信息中,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体系,法制体系以及国家根据需要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等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自身活动的需要,取自于政治传播研究中那些能够被传播和需要被传播的政治信息。可见,政治传播研究的内容要大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方式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方式,还包括包括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公布,媒体的宣传,期刊、纪录片等形式的传播,中小学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等方式。
至于两者的联系,无论是政治传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他们都是希望政治信息能够在人民群众中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所以,政治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对两个概念的解读,我们认识到,政治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两者都是按照一定的政治要求,对人进行政治上的教育;另一方面,政治传播研究的内容和包括的方式都大于思想政治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传播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质上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它的体系中来,并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方式。
1.2政治传播的三个阶段
荆学民教授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传播研究成果,依据政治传实践的不同形态,把我国的政治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政治宣传、政治传播的战略转型和政治传播领域新拓展。
1.2.1政治宣传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创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宣传机制。
党的政治宣传工作服务于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建设时期,党的宣传方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在喻德基的著作《共产党中国的大众说服》中,他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大众说服,尤其是群众性思想说服的运用。其中,中国的“大众传播”既包括西方常见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还包括中国特色的黑板报、墙报、大字报、街头剧、民间歌舞、诗词、宣传工作者的谈心等各种方法[3]。
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帮助中国共产党迅速有效的完成了其理论的传播,借助于大众传播,人民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所以,中国的政治宣传不仅是权力武器和社会控制的方法,而且履行了国家建设过程中更广泛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功能,甚至是中国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
1.2.2政治传播的战略转型
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政治传播的战略也会调整。尤其是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正确战略选择。国家战略的调整,宣传战略也随之调整为以“有效性”为核心。
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城市与农村,沿海与西部地区等各种形式的贫富分化的消极影响,为了针对这一情况,中共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以实现国家的协调发展,因而宣传战略也相应调整为以“正义性”为核心。
但在这一时期,政治传播的战略转型并不仅仅是根据国家战略来调整的,因为在这一时期,随着舆论媒体的飞速发展,公共舆论越来越深刻的参与政治传播的活动中来。所以,政治传播战略在这一时期逐渐从国家主导变成社会性和公共性相结合的策略。
面对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蓬勃发展,中国政治传播的策略也逐渐专业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议题设置从之前的宏大叙事,逐渐变为更加具体细微的议题,这一转变能够更好的契合“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第二,政治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到今天,电视,网络,手机的普及,造成政治传播面临新的挑战,所以,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等一系列之前不曾有过的传播方式,都蓬勃发展起来。 1.2.3政治传播的新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的是互联网在中国广泛发展之后,尤其是今天手机网络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的拉近了。这样的变化是剧烈而又迅速的,迅速到了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政治传播理论能够做出对应的分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此提出相应的问题。
一方面,网络、微博、朋友圈等通過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传播方式,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剧烈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也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现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国际背景,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政治传播效果。
2.政治传播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前文对政治传播学的梳理和了解,可以得出,这一新兴的学科其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进行最全面、最系统总结的学科。站在这一视角之下,再回过头来看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首先,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割裂的,静止的。
在前文中对政治传播范畴的诠释中,政治传播包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公布,媒体的宣传,期刊、纪录片,中小学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等,在这些方式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环。而这些不同阶段发生的政治传播,本质上都可以归纳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
很明显,这几者之间并没有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学生的政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单位的党课学习,表面上虽然都进行的红红火火,但实际上,既没有考虑接受者本身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水平和实践经验,也没有考虑这几种政治宣传之间所应该有的内在联系,忽略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自然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和静止的现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抽象逻辑思维的出现是在个体小学四年级左右,到了高中二年级的才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慢慢走向成熟。可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政教学内容,并相互衔接,才是合理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受个体的知识储备限制,尽管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处在其一生中能力最高的时期,但也依然无法改变其知识储备较少,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识较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这些大学生的自身情况都不足以让他们完成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其意识形态的深刻认同。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内容落后,效果不好,急需革新。
在对中国政治传播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在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影、黑板报、墙报、大字报、街头剧、民间歌舞、诗词、宣传工作者的谈心等各种方法,实事求是的结合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积极的宣传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仅完成了其本身宣传的工作,还超额的担负起权利武器,社会控制,经济建设乃至于社会整合的功能。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的政治传播也发生了转型,人民群众通过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家政策制定和管理的过程中来。而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在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集中在课堂授课和学生党团活动,虽然这些方式依然有效,并且在优秀教师和优秀的策划之下,也能起到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是,缺少与实践的联系,缺少与其他科学规律的联系,已然让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生命力;而在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突出了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话题的联系,也渐渐被学生列为“洗脑”课程,而毫无兴趣。
第三,新时期,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能力的欠缺。
在今天这个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反腐败工作依然艰巨,就业压力变大,房价居高不下,看病难,读书贵……社会矛盾的突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而如何正确的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决问题,解决我们生活上和思想上的问题,也是每一个高校思政工作人员所要面对的。所以,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加上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误区,并没有对思政工作人员的能力需求有深刻的认识,使得很多能力不足的教师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中来。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安排,系统科学的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水平,也结合他们在高中和毕业后所要接受的教育和实践,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从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宗教,乃至自然科学都有非常深刻的造诣。从这个角度讲,新的思政教育体系应该更多的考虑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其次,在高校层面上,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平台。在今天,人们信仰共产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一定是在信仰层面,意识形态层面有了深度的认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多的与改革开放,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一个人都明白,在这场改革的大潮中,共产党人是怎样不怕辛苦,不怕牺牲,不怕得罪人,去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平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才能用理想的力量,吸引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为国立制的远大目标,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
第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角度来讲,则需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让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始终保持向上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向上成长的动力,只要把个体成长道路中的阻碍移除,个体就会慢慢成长为自我实现的人。而荆学民教授在他的《人类信仰论》中提出,人只要向上成长,就一定会建立自己的信仰。因为它是解决人们已知和未知的,可控和不可控的边界的思想,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成长,他们必将面临这一边界,那么,建立共产主义信仰,也就成为他们必然的结果[4]。 第四,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如季海菊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以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作为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高效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在内)的迅猛发展,进入到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生存于这个时代中的“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资讯信息”[5]。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利用新媒体,近距离的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好好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积累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并最终引导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面对新的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只有靠真诚才能赢得尊重,靠坚定才能付诸实践,靠传播才能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季海菊.媒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博士论文.2013.
[2]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學术路径与现实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4,2
[3]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4]荆学民.审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思维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6.3.
[5]荆学民,施惠玲.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的三大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0.7.
[6]荆学民.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基础、轴心与边界[J].中国社会科学,2015.4.
[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 释
[1]季海菊.媒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博士论文.2013.
[2]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现实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4,2.
[3]转引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现实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4,2.
[4]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5]季海菊.媒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博士论文.2013.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關键词:政治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信仰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它指的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利用各种环境、机制、载体等手段,对受教育主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实践活动[1]。
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传播学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1991年邵培仁先生的专著《政治传播学》出版,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提出“政治传播”,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来,也仅有两本有关“政治传播”的著作出版。可见,这一领域依然方兴未艾,对它内涵的定义和理解也依然存在争议,但总的来讲,政治传播是指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过程[2]。
从这个规定中,需要我们对政治信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政治传播学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故具有这两个学科的特点。政治传播的信息首先要是政治方面的,但不是政治的所有信息都是需要传播的,所以,作为需要被传播的和能够被传播的政治信息,才是政治传播研究的具体内容。
可见,政治传播研究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宏观的去探讨政治信息如何被人们所接受。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通过对政治传播的梳理和学习,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正是站在这个视角下,来审视高校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1.政治传播学
1.1关于“政治传播”范畴的理解
政治传播是站在国家的宏观角度,对政治信息的传播进行的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信息中,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体系,法制体系以及国家根据需要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等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自身活动的需要,取自于政治传播研究中那些能够被传播和需要被传播的政治信息。可见,政治传播研究的内容要大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方式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方式,还包括包括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公布,媒体的宣传,期刊、纪录片等形式的传播,中小学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等方式。
至于两者的联系,无论是政治传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他们都是希望政治信息能够在人民群众中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所以,政治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对两个概念的解读,我们认识到,政治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两者都是按照一定的政治要求,对人进行政治上的教育;另一方面,政治传播研究的内容和包括的方式都大于思想政治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传播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质上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它的体系中来,并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方式。
1.2政治传播的三个阶段
荆学民教授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传播研究成果,依据政治传实践的不同形态,把我国的政治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政治宣传、政治传播的战略转型和政治传播领域新拓展。
1.2.1政治宣传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创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宣传机制。
党的政治宣传工作服务于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建设时期,党的宣传方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在喻德基的著作《共产党中国的大众说服》中,他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大众说服,尤其是群众性思想说服的运用。其中,中国的“大众传播”既包括西方常见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还包括中国特色的黑板报、墙报、大字报、街头剧、民间歌舞、诗词、宣传工作者的谈心等各种方法[3]。
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帮助中国共产党迅速有效的完成了其理论的传播,借助于大众传播,人民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所以,中国的政治宣传不仅是权力武器和社会控制的方法,而且履行了国家建设过程中更广泛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功能,甚至是中国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
1.2.2政治传播的战略转型
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政治传播的战略也会调整。尤其是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正确战略选择。国家战略的调整,宣传战略也随之调整为以“有效性”为核心。
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城市与农村,沿海与西部地区等各种形式的贫富分化的消极影响,为了针对这一情况,中共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以实现国家的协调发展,因而宣传战略也相应调整为以“正义性”为核心。
但在这一时期,政治传播的战略转型并不仅仅是根据国家战略来调整的,因为在这一时期,随着舆论媒体的飞速发展,公共舆论越来越深刻的参与政治传播的活动中来。所以,政治传播战略在这一时期逐渐从国家主导变成社会性和公共性相结合的策略。
面对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蓬勃发展,中国政治传播的策略也逐渐专业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议题设置从之前的宏大叙事,逐渐变为更加具体细微的议题,这一转变能够更好的契合“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第二,政治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到今天,电视,网络,手机的普及,造成政治传播面临新的挑战,所以,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等一系列之前不曾有过的传播方式,都蓬勃发展起来。 1.2.3政治传播的新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的是互联网在中国广泛发展之后,尤其是今天手机网络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的拉近了。这样的变化是剧烈而又迅速的,迅速到了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政治传播理论能够做出对应的分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此提出相应的问题。
一方面,网络、微博、朋友圈等通過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传播方式,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剧烈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也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现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国际背景,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政治传播效果。
2.政治传播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前文对政治传播学的梳理和了解,可以得出,这一新兴的学科其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进行最全面、最系统总结的学科。站在这一视角之下,再回过头来看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首先,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割裂的,静止的。
在前文中对政治传播范畴的诠释中,政治传播包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公布,媒体的宣传,期刊、纪录片,中小学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等,在这些方式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环。而这些不同阶段发生的政治传播,本质上都可以归纳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
很明显,这几者之间并没有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学生的政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单位的党课学习,表面上虽然都进行的红红火火,但实际上,既没有考虑接受者本身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水平和实践经验,也没有考虑这几种政治宣传之间所应该有的内在联系,忽略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自然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和静止的现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抽象逻辑思维的出现是在个体小学四年级左右,到了高中二年级的才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慢慢走向成熟。可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政教学内容,并相互衔接,才是合理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受个体的知识储备限制,尽管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处在其一生中能力最高的时期,但也依然无法改变其知识储备较少,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识较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状况,这些大学生的自身情况都不足以让他们完成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其意识形态的深刻认同。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内容落后,效果不好,急需革新。
在对中国政治传播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在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影、黑板报、墙报、大字报、街头剧、民间歌舞、诗词、宣传工作者的谈心等各种方法,实事求是的结合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积极的宣传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仅完成了其本身宣传的工作,还超额的担负起权利武器,社会控制,经济建设乃至于社会整合的功能。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的政治传播也发生了转型,人民群众通过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家政策制定和管理的过程中来。而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在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集中在课堂授课和学生党团活动,虽然这些方式依然有效,并且在优秀教师和优秀的策划之下,也能起到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是,缺少与实践的联系,缺少与其他科学规律的联系,已然让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生命力;而在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突出了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话题的联系,也渐渐被学生列为“洗脑”课程,而毫无兴趣。
第三,新时期,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能力的欠缺。
在今天这个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反腐败工作依然艰巨,就业压力变大,房价居高不下,看病难,读书贵……社会矛盾的突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而如何正确的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决问题,解决我们生活上和思想上的问题,也是每一个高校思政工作人员所要面对的。所以,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加上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误区,并没有对思政工作人员的能力需求有深刻的认识,使得很多能力不足的教师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中来。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安排,系统科学的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水平,也结合他们在高中和毕业后所要接受的教育和实践,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从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宗教,乃至自然科学都有非常深刻的造诣。从这个角度讲,新的思政教育体系应该更多的考虑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其次,在高校层面上,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平台。在今天,人们信仰共产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一定是在信仰层面,意识形态层面有了深度的认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多的与改革开放,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一个人都明白,在这场改革的大潮中,共产党人是怎样不怕辛苦,不怕牺牲,不怕得罪人,去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平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才能用理想的力量,吸引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为国立制的远大目标,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
第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角度来讲,则需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让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始终保持向上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向上成长的动力,只要把个体成长道路中的阻碍移除,个体就会慢慢成长为自我实现的人。而荆学民教授在他的《人类信仰论》中提出,人只要向上成长,就一定会建立自己的信仰。因为它是解决人们已知和未知的,可控和不可控的边界的思想,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成长,他们必将面临这一边界,那么,建立共产主义信仰,也就成为他们必然的结果[4]。 第四,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如季海菊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以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作为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高效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在内)的迅猛发展,进入到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生存于这个时代中的“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资讯信息”[5]。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利用新媒体,近距离的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好好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积累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并最终引导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面对新的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只有靠真诚才能赢得尊重,靠坚定才能付诸实践,靠传播才能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季海菊.媒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博士论文.2013.
[2]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學术路径与现实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4,2
[3]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4]荆学民.审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思维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6.3.
[5]荆学民,施惠玲.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的三大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0.7.
[6]荆学民.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基础、轴心与边界[J].中国社会科学,2015.4.
[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 释
[1]季海菊.媒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博士论文.2013.
[2]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现实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4,2.
[3]转引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与现实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4,2.
[4]荆学民.人类信仰论[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
[5]季海菊.媒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博士论文.2013.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