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是表演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感官享受,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体验需要,更灵动的展示舞蹈作品。
关键词:舞蹈作品;表演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
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日常舞蹈教学训练中融入培养学生表演意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方法,从而提高大学舞蹈教学质量。
一、舞蹈教学培养表演意识的价值
1.1增强舞蹈表现力
大学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有助于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发挥舞蹈的沟通作用,更好的借助舞蹈语言传递独特审美空间,实现了舞蹈表演者与观众的有效沟通,真正地促进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舞蹈作品当中,使得舞蹈表演更加流畅,达到作品生动感人的目标。舞蹈表演不仅要保证动作与音乐、服饰、故事背景等元素配合,还要体现出舞蹈演员对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价值,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舞蹈作品的故事情节,进一步表现出舞蹈作品的形象内涵,借助有效表演进行艺术氛围的渲染,引导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达到理想艺术效果。舞蹈作品是借助外在形象对某种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舞蹈的最高境界在于呈现独特意境,因此应当将整个舞蹈呈现的内容以独特的意境形式表现出来,满足观众沉浸在艺术氛围中的需求。
1.2增强舞蹈作品灵性
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培养学生表演意识,可以使得舞蹈作品变得更加富有灵性,有助于学生通过表演领会舞蹈的精髓。例如在舞蹈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艺术化的想象加工,可以更好地展示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做到在灵动的肢体动作中表现出对典型性的情感内涵的挖掘,深刻地展示舞者对作品的艺术理解。当舞者教学时促进学生通过表演来刻画艺术形象,可以优化整个舞蹈场景,使学生有效融入到良好的良好教学氛围当中。例如在《孔雀舞》中通过舞者动人的姿态的展示,可以实现大自然与舞者情感的有效沟通,使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有助于表现出良好舞蹈艺术形象,对舞蹈作品主题进行细致刻画。
二、舞蹈教学表演意识培养的指向
2.1舞蹈表演教学目标
舞蹈表演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强调在教学时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注重在互动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能,并且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能力与感知能力。舞蹈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在舞蹈训练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实现动作与作品的有效融合,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舞蹈作品时要活学活用,注重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培养自己的情感,从而有效塑造自身的综合表现力,达到提高舞蹈悟性与创造力目标。舞蹈与表演是相互包容与彼此交叉关系,舞蹈中有表演的成分。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艺术,舞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通过优质的表演来呈现丰富的肢体语言,从而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舞蹈表演教学强调从舞蹈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优化选择与舞蹈内容一致舞蹈技巧,切实通过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将内心情感有效地展示出来,发挥舞蹈作品揭示主题内涵,呈现独特审美艺术魅力的作用。
2.2舞蹈表演教学原则
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应当尊重潜移默化的原则与创新性培养的原则。舞蹈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舞蹈不能急于求成,应当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深入体会舞蹈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坚持练习,促进学生不断总结,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达到充分展示舞蹈魅力的目標。创新是舞蹈教学的核心目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的舞蹈创作力才能更好地提高作品的吸引力。教师应当调动学生主动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展主动的舞蹈学习体验活动,在磨练学生坚强意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表演经验,这样才能实现舞蹈作品与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表演意识。
三、舞蹈教学表演意识培养的策略
3.1培养舞台习惯
培养学生的舞台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在舞蹈教学时贯彻舞台意识,强调课堂就是舞台,每次训练都应当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的精益求精。教师应当在日常舞蹈教学时从培养学生的眼神、动作等细节方面着手,注重养成学生严谨的习惯态度,强调以顽强的意志作为学生舞蹈表演的精神支撑,在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实现舞蹈表演意识与技巧的深度有机融合。
3.2节奏乐感训练
加强学生的节奏与乐感的训练,促进学生按照舞蹈节奏与音乐进行舞蹈动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舒缓流畅的展示舞蹈动作,有助于学生适当把握舞蹈动作的速度与强弱特征。训练学生的动作节奏与音乐的匹配度,可以促进学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美融合。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采用有代表性、节奏感强的曲目,让学生在音乐律动中感受舞蹈的律动,这样才能在优化的情景中达到寻找最佳结合点的目标。
3.3增强作品感悟力
大学舞蹈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强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丰意境,引导学生在排练作品前作好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当在排练作品前把舞蹈作品的故事背景介绍给这生,让学生充分深刻的体会作品的人物内心世界,创造展示作品的感悟环境。其次,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开展作品分析,切实提高学生舞蹈动作与作品情感的契合度。例如,在《荞麦花开》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少女成长不同时期的心理世界,然后引导学生配合舒缓、明快、柔和音乐节奏的变化特征理解与明晰具体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具体的舞蹈练习时做到感同身受。
3.4加强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有重要价值,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肢体语言,才能提高表演的有效性,为舞蹈作品表演奠定必要的基础。例如,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是培养学生肢体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应当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各种舞蹈技巧,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自然动作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帮助学生克服身体自然形态的缺陷,促进学生保证基本功训练的数量与质量,达到增强学生表现力的目标。
四、结论
提高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应当促进学生深刻地把握舞蹈作品,在学生做好基本舞蹈技巧准备同时,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掌握表演习惯,满足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宇武. 试论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J]. 大众文艺,2016,24(19):213.
[2]赵涛. 大学舞蹈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 [J]. 艺术评鉴,2016,11(07):120-121.
关键词:舞蹈作品;表演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
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日常舞蹈教学训练中融入培养学生表演意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培养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方法,从而提高大学舞蹈教学质量。
一、舞蹈教学培养表演意识的价值
1.1增强舞蹈表现力
大学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有助于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发挥舞蹈的沟通作用,更好的借助舞蹈语言传递独特审美空间,实现了舞蹈表演者与观众的有效沟通,真正地促进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舞蹈作品当中,使得舞蹈表演更加流畅,达到作品生动感人的目标。舞蹈表演不仅要保证动作与音乐、服饰、故事背景等元素配合,还要体现出舞蹈演员对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价值,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舞蹈作品的故事情节,进一步表现出舞蹈作品的形象内涵,借助有效表演进行艺术氛围的渲染,引导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达到理想艺术效果。舞蹈作品是借助外在形象对某种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舞蹈的最高境界在于呈现独特意境,因此应当将整个舞蹈呈现的内容以独特的意境形式表现出来,满足观众沉浸在艺术氛围中的需求。
1.2增强舞蹈作品灵性
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培养学生表演意识,可以使得舞蹈作品变得更加富有灵性,有助于学生通过表演领会舞蹈的精髓。例如在舞蹈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艺术化的想象加工,可以更好地展示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做到在灵动的肢体动作中表现出对典型性的情感内涵的挖掘,深刻地展示舞者对作品的艺术理解。当舞者教学时促进学生通过表演来刻画艺术形象,可以优化整个舞蹈场景,使学生有效融入到良好的良好教学氛围当中。例如在《孔雀舞》中通过舞者动人的姿态的展示,可以实现大自然与舞者情感的有效沟通,使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有助于表现出良好舞蹈艺术形象,对舞蹈作品主题进行细致刻画。
二、舞蹈教学表演意识培养的指向
2.1舞蹈表演教学目标
舞蹈表演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强调在教学时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注重在互动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能,并且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能力与感知能力。舞蹈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在舞蹈训练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实现动作与作品的有效融合,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舞蹈作品时要活学活用,注重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培养自己的情感,从而有效塑造自身的综合表现力,达到提高舞蹈悟性与创造力目标。舞蹈与表演是相互包容与彼此交叉关系,舞蹈中有表演的成分。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艺术,舞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通过优质的表演来呈现丰富的肢体语言,从而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舞蹈表演教学强调从舞蹈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优化选择与舞蹈内容一致舞蹈技巧,切实通过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将内心情感有效地展示出来,发挥舞蹈作品揭示主题内涵,呈现独特审美艺术魅力的作用。
2.2舞蹈表演教学原则
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应当尊重潜移默化的原则与创新性培养的原则。舞蹈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舞蹈不能急于求成,应当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深入体会舞蹈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坚持练习,促进学生不断总结,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达到充分展示舞蹈魅力的目標。创新是舞蹈教学的核心目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的舞蹈创作力才能更好地提高作品的吸引力。教师应当调动学生主动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展主动的舞蹈学习体验活动,在磨练学生坚强意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表演经验,这样才能实现舞蹈作品与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表演意识。
三、舞蹈教学表演意识培养的策略
3.1培养舞台习惯
培养学生的舞台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在舞蹈教学时贯彻舞台意识,强调课堂就是舞台,每次训练都应当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的精益求精。教师应当在日常舞蹈教学时从培养学生的眼神、动作等细节方面着手,注重养成学生严谨的习惯态度,强调以顽强的意志作为学生舞蹈表演的精神支撑,在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实现舞蹈表演意识与技巧的深度有机融合。
3.2节奏乐感训练
加强学生的节奏与乐感的训练,促进学生按照舞蹈节奏与音乐进行舞蹈动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舒缓流畅的展示舞蹈动作,有助于学生适当把握舞蹈动作的速度与强弱特征。训练学生的动作节奏与音乐的匹配度,可以促进学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美融合。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采用有代表性、节奏感强的曲目,让学生在音乐律动中感受舞蹈的律动,这样才能在优化的情景中达到寻找最佳结合点的目标。
3.3增强作品感悟力
大学舞蹈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强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丰意境,引导学生在排练作品前作好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当在排练作品前把舞蹈作品的故事背景介绍给这生,让学生充分深刻的体会作品的人物内心世界,创造展示作品的感悟环境。其次,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开展作品分析,切实提高学生舞蹈动作与作品情感的契合度。例如,在《荞麦花开》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少女成长不同时期的心理世界,然后引导学生配合舒缓、明快、柔和音乐节奏的变化特征理解与明晰具体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具体的舞蹈练习时做到感同身受。
3.4加强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有重要价值,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肢体语言,才能提高表演的有效性,为舞蹈作品表演奠定必要的基础。例如,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是培养学生肢体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应当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各种舞蹈技巧,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自然动作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帮助学生克服身体自然形态的缺陷,促进学生保证基本功训练的数量与质量,达到增强学生表现力的目标。
四、结论
提高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应当促进学生深刻地把握舞蹈作品,在学生做好基本舞蹈技巧准备同时,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掌握表演习惯,满足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宇武. 试论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J]. 大众文艺,2016,24(19):213.
[2]赵涛. 大学舞蹈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 [J]. 艺术评鉴,2016,11(0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