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硬木亭式龛的修复与研究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20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年的修复工作中,接触到的残缺、破损的文物不少,收获不少,故事也很多,这里记述一个最为有趣的故事,它是一场有关于文物的拼图游戏(图一)。
  收到这件报修文物时,拿到的是一堆零散的残件,形态各异,不知道原来的形状以及他们各自的位置,让人一时千头万绪,无法下手。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在闲暇之余,师傅们经常玩的拼图游戏,经常在一起比赛,看谁能迅速拼好。面对一堆零散的物件,需要修复并组合成它最初的模样,正像一场文物的拼图游戏,考验我们对图形的敏感度及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联想力,同时也检验我对文物修复经验丰富程度如何。
  制定修复方案
  首先查阅资料,了解到送修的是一件“硬木亭式龛”,其中“亭”和“龛”是修复当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关键词,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去找寻修复的关键线索。“亭”表明的是它形态,而“龛”则说明了它的实际用途和功能,明确了它首先是作为一件供奉之用的龛。
  汉代扬雄著《方言》载:“龛,受也。”即容纳、盛受之意。可见龛最早并不是用于供奉佛像之用,直到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开始作为安置佛像之用,称佛龛,又称供龛。清官里的佛龛造型各异,不乏建筑类的题材,其中亭式龛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造型,且花样繁多,如园亭式、四方亭式、长方亭式以及四角、六角、八角亭式等,极具观赏性。除了造型之外,这些佛龛在装饰上常有精美的浮雕、通雕和半圆雕等纹饰,具有古典美感,中国传统和佛教文化当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最为常见,如蝙蝠、葫芦、荷花、牡丹、灵芝、如意云、流云等,设计精妙绝伦。
  清官佛龛的精美,与清代皇室的笃信佛教有关,清官对佛教物品的制造把关非常严格,目前,故宫中珍存的供龛多属乾隆时所作,样式和装饰内容融汇满、蒙、汉、藏宗教和生活中众多艺术元素。清官佛龛由皇帝亲自监督,一般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在此期间,皇帝会参与意见,其中一些贵重材料的佛龛造型,甚至还需要先做模型,呈验之后才开始制作,最后由皇帝验收。佛龛的样式越复杂,用的材料越多,则涉及造办处的部门也就越多。届时,由内务部所属各部门按照分工性质承揽活计,并行工作,期间用工和费时往往巨大。
  修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基本构造,通过之前修过的一些样式,如“木楼亭式钟”之类的器物,了解到一般这类器物由须弥座、栏板、擎檐柱、亭檐、宝顶等几部分组成。再根据实物,亭檐的样式为六角形,大体可判断为一个六角亭。最下面会有一个基座。有了初步的判断之后,绘制出了亭子的大致样式(图二)。
  按照草图的设想,再根据平时修复的经验,我们把所有的残件,按照上面分析的情况进行一一清理和分类(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小的装饰件不知该先归在哪里,先收纳在一起,在基本形确定之后,最后再去归属小部件)。
  修复准备
  识别部件 在修复之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看清楚每个部件真实面貌,做初步的除灰,但不能清洗掉文物上遗存的胶。中国传统家具所使用的胶是鱼鳔胶,它通过熬制、锤砸、晾干等过程,其胶性为动物胶,化学成分以蛋白质为主,所以胶性是有一定期限的,时间长了之后会失去胶性,使原来依靠胶粘黏的部件脱落,但部件之间的缝隙还会存留胶的印记,我们需要借助这些印记来识别部件所在的具体方位。
  标示部件 通过比试确定每个部件的方位后,用铅笔做好标记。在此使用的铅笔为特殊铅笔(是一种可在玻璃、瓷器、金属等上面书写的白色笔,通过加热擦洗便可去除,无腐蚀性),通过不同符号、数字、字母标记散落的文物之间相邻的部件,为之后组装粘接做好基础(图三)。
  伤况检查 上一步完成后,我们对于硬木亭式龛,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每一层之间的关系也就大概清楚,文物的基本伤况也就清楚了。
  这件文物因时间久远,胶性老化,导致整体结构全部开胶脱落,又没能得到及时处理,致使脱落的部件之间相互混淆在一起,造成完全散乱的情况。通过初步组装,发现断裂损坏的部件有几十处,立柱间的圈口牙子多处断裂和缺失,基座的六个如意云纹足共缺失八处,中间的格板有严重的变形。
  制作工艺
  制作工艺包括材料的使用和工艺制作分析。
  材料分析 通过直观判断,该文物及附带品宝座,除了附带品宝座上面的垫子采用丝织品制成,其他通体使用的材料均为紫檀木。各结构之间所使用的粘黏剂为鱼鳔胶。
  工艺制作 “硬木亭式龛”整体造型采用中国传统亭台楼阁建筑制式制作,整体形状呈六角形,由基座、亭身、亭檐、围栏组成(图四)。
  基座采用六角形须弥座式样,腿足作如意云纹,起阳线上至肩,反垂后又向上收起,线形如中国书法般讲究,一波三折后形成壶门。彭牙上再起阳线,肩部作如意云纹,进一步加强器物上线形感。再由肩部向内收进三层作束腰,从束腰又向外挑出三层,连接基座台面(这种做法称之为叠涩法,常见于古代砖石结构建筑,通过石、砖、木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在向外挑出或收进时同时要承担上面的重量,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这种方法在结构上使下方可以取得更大空间,从平面的角度看,可加强整体线形变化)。围栏由六根柱子与七块围板组成,柱头作葫芦形,围板透雕如意纹样,围合成六边形。亭身由六根柱子支撑,柱身作瓜棱状,下有柱基石,上作仿帷幔式云纹牙子,上托亭帽。整体材质只用了一种木材——紫檀木。纹样采用传统的如意云纹。但整体不显单调,反而显得格外朴质、简洁,再加上仿帷幔式的牙子的制作,更有一种含隐距离感。
  这件文物在结构上大多使用平粘的方法,肩角处的连接多使用“假榫”(假榫,实际上是为了加固,而不是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加固(图五)。
  图案的使用可谓将如意云纹图案发挥到极致,须弥座的腿足运用镂雕云纹,在线角上又使用起阳线来加强线形的流动感。在腿足的肩部又起阳线,加强转折,同时丰富腿足的线形。围栏的栏板上作透雕二方连续如意云纹,形如两个如意相对而立。亭身上仿帷幔式如意云纹花牙子,这种做法很少见,其往下垂滴的幅度很大,上面又做镂空状。其使用目的就是仿帷幔那种半透明状若隐若现的、隐含神秘的感觉。亭檐为一整块木料挖制而成六边形,中心部位拱起如蒙古包,上面起阳线作如意云纹。挑檐直接使用象形如意向上翻卷。包括龛里置放的宝座也是如此(图六)。宝座为五连屏式,连屏中部海棠式开光,中间屏心镂雕如意云纹,鼓腿彭牙上起阳线肩部作云纹。脚踏整体作如意云纹形,中部壶门再作如意云纹。   具体修复过程
  1.对文物进行除尘、清洗
  取容器、水(纯净水)、小毛刷、棉布、小凿子等,对文物各个部件进行清洗工作,此过程可实施多次,直到清洗干净为止(该清洗工作应在标示工作完成之后)。在清洗的时候需要注意,木质文物不可浸泡在水中进行清洗。由于此件文物历时较长,其木材的所含水分很少,木性上已经达到稳定程度。如果对木材进行浸泡,水分子进入木材内部的管孔后,会使得木材膨胀,结构之间会随之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各部件在组装时的误差,为了调整到合适的尺度,我们势必会进行人为的干预,这就会造成对文物的第二次伤害。
  2.伤残补缺
  修复工作从基座开始,把缺失的如意足补配完整,这样基座才能摆放平稳,然后再逐层进行修复。该基座共有六层,每层基本上都是由六块拼接而成,但个别处已经变形,这样粘接就很难找平,在修复中这种情况只能尽可能矫正,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的平面。
  (1)须弥座足部的断裂缺损原因是足部的下端都为拼接,直接使用鱼鳔胶粘接,因粘接剂时间久远老化,造成脱落丢失。因此我们一般会在缺损部位直接补一块稍大的木料(应注意的是所补配的木纹纹理与之相近),在沿着边缘线使用铅笔勾勒出外形,使用雕刻刀、木锉随形,打磨,工序完成(图七)。
  (2)还有一部分缺失的原因是断裂后缺失的,对于这种修复,应根据具体情况,先在缺损部位取出一个平面(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尽可能的少取)。补配的木料一定要注意其纹理与之相近,其它步骤同上(图八)。
  (3)文物因保存的原因,板面有变性,在修复中导致别的部件无法严丝合缝的合拢。这种情况就需要整形。整形,就是恢复木板原有的平整度。这种修复一般要适可而止,不可强行,导致文物再次伤害。
  文物修复中难度较大的就是整形,变形的原因多是因为空气的干湿度变化剧烈而产生的,木料管孔吸收水分而导致热缩冷涨,造成局部变形扭曲。在修复中对于变形的处理,一般情况,我们会采取对木板进行局部加热、加湿,使木性达到最活跃的情况下,再取强度更强的木方,背在板面的一面,使用棉绳捆绑,或用重物重压,从而恢复木板的原来形态(图九)。
  3.组装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用局部到整体。局部就是先把文物分成几个大块,如此件文物分成须弥座、围栏、亭身、亭帽等几个部分,把每个小局部先组装好,再逐层由下而上组装。
  (1)须弥座。首先从最下面一层开始,按照刚开始做的标记排序,依次摆放,腿足一般会有一个侧角,必要时需要辅助的工具(图十),将侧角固定好,再与上面的格板粘接,依次类推,一层一层完成。
  (2)亭身。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更小的单元,进行组装。先是两两之间的牙子组装,再组装两个单元之间,依次类推,完成整体亭身的组装工序。
  (3)亭帽。亭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是通过一整块木料制作出来的。所以经过这么长时间,没有残损。
  (4)整体组装。以上的步骤,完成了每个小单元的组装,下面将每个单元依次类推,由下而上,由里到外如图四的顺序一层一层安装好。最后是围栏,围栏所在的位置是外层,所以放在最后一步完成,这样安排是为了安装柱子的方便,柱子下方都有眼位,两者之间距离太近,不好判断其是否进入眼位,因此把这一步放到最后完成。方法同上。
  4.烫蜡
  烫蜡技术是中国明式家具进行木材表面处理的一种装饰方法,不仅能很好地展现术材优美的纹理,而且在木材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对木材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传统家具烫蜡所使用的蜡是蜂蜡。经过焦制、多次脱糖和过滤的工序形成粘性。烫蜡也是本次修复的最后一道工序。烫蜡首先是需要准备蜡、热风枪、刷子、棉布、蜡起了.等工具。然后将蜡加热,使用刷子添蜡,刷到器物上。蜡量不要太多,刷蜡的顺序应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然后一手持热风枪一手持丝绵,使刷上的蜡涂抹均匀。最后让蜡在器物上冷却,使用蜡起子将局部小均匀的地方压平,再使用棉布来回擦拭抛光。烫蜡的过程结束也就意味着整个修复工作完成。
  评估
  这件院里所藏的文物清代硬木亭式龛,我们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了解、工艺制作的研究及材质的分忻,对其作出了详细的修复汁划,将很多缺失的部件补配完整,通过修复,恢复了文物的原有面目,使这件文物从新具备了应有的审美价值(图十一)。
  此件文物通过修复后,按照质地的不同,保存的环境也应不同。一般木制品应保存在相对温度14-20摄氏度,相对湿度50-60摄氏度,防止温湿度过高的变化,避免紫外线及光照,空气要求清新防沙尘。
其他文献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是煤矿职工最大的切身利益,也是煤矿企业工会的重点工作。在淮南矿区工会系统,就活跃着一支支群众安全监督网员队伍,他们通过形式多 Safety is the e
对我国国情和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郑德荣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国情是制定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出发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
张彦伟1967年生,号守愚堂,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河南省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省文物保护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临颍县政协委员。近二十年来致力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方式以黑板加教材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少,所学知识大多未经过实践验证,停留在理论阶段。在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今天,在小学科学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因数学的枯燥和遥不可即而产生厌学情绪。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
当雄县的羊八井镇以其丰富的地热资源享誉西藏,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地热试验发电厂,至今源源不断向拉萨输送着电力。从青藏公路上经过,老远就能看到发电场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六日(9月15日)生于雍亲王府。母亲钮钴禄氏。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2月7日)病逝,终年88岁。乾隆自幼聪慧好学,
雷锋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学习的好榜样:他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热爱集体,克己奉公,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他对人诚实,对事负责,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勤奋工作
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有些组织管理者已开始重新思考公司的经营理念,他们深切体会到
近日读史,方知“断齑划粥”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宋史》卷有载:范仲淹从小丧父,后随改嫁的母亲来到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