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31一05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文将对新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分别简称《2011年版》和《实验稿》)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
变化分析
1.课程性质定位
关于课程性质,《实验稿》课标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而《2011年版》课标规定:“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把历史课程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提升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说明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了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课程设计理念
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提出的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重视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注重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将正确的价值判断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3.内容呈现方式
《2011年版》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2011年版》改变了《实验稿》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如,《2011年版》:“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实验稿》以学习主题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多年的实验表明,由于历史学科时序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薄弱等状况,对学生掌握历史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学习主题”涵盖不了一些历史发展阶段,如“东汉的建立及相关历史内容”,更加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残缺不全。
《2011年版》比较注重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完整,如中国古代史,对每个历史朝代的建立都有“了解”“知道”等要求,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隋朝的统一”等。
4.课程目标
2001年课改以来,关于三维目标的研究很多,《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吸收了近年来的探索成果,三维目标的内容表述清晰,层次分明,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操作性较强,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从历史的演变中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
5.课程内容
以下从历史分期以及课程内容调整的角度比较分析《实验稿》和《2011年版》的变化情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2011年版》表述为:“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对以后的历史按朝代分别表述,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有两点不同:一是起点的表述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二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期一直存在争论,《2011年版》于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史内容方面变化情况:
(1)《201 1年版》主要增加的内容如下:①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②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③了解“文景之治”。④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⑤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⑥知道隋朝的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⑦初步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⑧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⑨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李白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⑩京剧。
(2)《2011年版》在有关内容的处理上采取扩充或缩小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历史发展的阶段认识更清晰。如:《实验稿》中“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2011年版》表述为“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跨度从宋代扩展到宋元时期,但要求掌握的内容却限定在都市生活,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特点鲜明。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2011年版》表述为:“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晚清王朝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的特点:一是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统称为中华民国时期,这样表述更完整,有利于师生准确把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只是中华民国历史发展的几个时期。二是改变了以前对这段历史发展主题即“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过程”这种革命史观的认识,清楚地叙述了这段历史的发展主题、发展方向和推动力量,特别彰显中华民族的主动抗争、积极探索的精神风貌。
中国近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2011年版》增加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②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③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④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⑤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⑥知道茅盾、齐白石的成就。
(2)《2011年版》明确提出“正面战场”的概念。“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新旧课标没有区别。
中国现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表述中,对这段历史的主体内容的表述有差异,《2011年版》是“中国现代史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2011年版》增加“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的政治追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在前言表述中,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表述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稿》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11年版》表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并且在“课程内容”中也增加“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2011年版》关注“社会建设”,“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要求。
(3)在“课程内容”中的变化情况:①《2011年版》增加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对国防建设的表述。《实验稿》采用学习主题的方式呈现,“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2011年版》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的分期没有差异。
世界古代史内容方面的变化如下:(1)删掉了史前时期的人类;(2)增加“公历”“西欧庄园生活”“欧洲的早期大学”等内容。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存在差异,《2011年版》是“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学术界是存在争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一是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二是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2011年版》采取“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这种划分方式,笔者推测的理由是16世纪初的主要标志是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的完成有学者认为要到17世纪。19世纪末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二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近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表述中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关注。《2011年版》:“另一方面,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显现。”
(2)在前言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述更完整。《实验稿》“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2011年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其野蛮性和扩张性”,将“制度”改为“发展”,增加“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有历史进步性,同时有其局限性,另外还表现出“野蛮性和扩展性”。
(3)《2011年版》在前言表述中关注科学精神的意识:“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4)在“课程内容”中的主要变化情况:①《2011年版》增加了“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②对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影响表述不同。《实验稿》是“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而《2011年版》为“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世界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存在差异,《实验稿》是“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011年版》为“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世界现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中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评价改变,《实验稿》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2011年版》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在前言表述中强调国际合作意识,《2011年版》增加“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3)在前言强调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2011年版》增加“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4)在“课程内容”方面,《2011年版》主要增加了: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②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③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5)对有关内容关注角度改变。如《实验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2011年版》:“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6)《2011年版》删除了①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②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③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二、教学实施与评价建议
1.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快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历史学科教学在体现学科知识特点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点在这次课标的调整中也能明显地看出。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反思总结,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全方位地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而能解决问题。同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各年级应采取相应教 学策略
七年级要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注意改变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胆参与、勇于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左图右史、做课堂笔记等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八年级时要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历史。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历史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思维,初步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九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世界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历史问题,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培养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了解世界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中外关联”的理念统领教学,把孤立的各国的历史整合为立体历史;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
3.转变评价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尺
针对教学评价,《2011年版》课标提出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外,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历史认识的变化。
课堂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可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能力提高、学科核心价值渗透和课堂文化等六个方面是否密切关注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置首先应该考虑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其次,应该适合学生已有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兴趣及年龄特点,并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第三,目标内容要意义化和内化,即符合先进的价值观念并经教师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分析学生学情后设置出来的;第四,目标的呈现要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测量。
(2)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主题明确、教学内容精当、教学结构完整、史学观念适切、史料支撑有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教育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活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和调适,通过对话、交流等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学技能。教师应有清晰、准确的表达交流能力、灵活多样的提问和讨论技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技能、从容面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专业技能和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入持久的反思技能。
(5)学科核心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认知技能,参与技能,情意技能即基本立场、人类正义、社会公平以及包容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等领域的变化过程及结果,这一点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
(6)课堂文化。教师要重视课堂文化的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对话、课堂行为等方面要体现平等、和谐,形成一种民主、关爱、思考、创新的课堂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水平
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校本研修是最行之有效途径之一,而学科教研组建设和发展为校本研修提供了制度保障,教研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的基层组织,是学科教师组成的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性团体,是学科教师的学术家园。建议从教研组制度、教研组活动、教研质量和教研组特色等四个方面对历史教研组实施建设和评价。通过历史教研组建设和评价工作,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历史教研队伍,促进更多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以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魏恤民,男,1965年生,湖北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和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31一05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文将对新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分别简称《2011年版》和《实验稿》)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
变化分析
1.课程性质定位
关于课程性质,《实验稿》课标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而《2011年版》课标规定:“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把历史课程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提升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说明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了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课程设计理念
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提出的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重视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注重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将正确的价值判断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3.内容呈现方式
《2011年版》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2011年版》改变了《实验稿》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如,《2011年版》:“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实验稿》以学习主题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多年的实验表明,由于历史学科时序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薄弱等状况,对学生掌握历史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学习主题”涵盖不了一些历史发展阶段,如“东汉的建立及相关历史内容”,更加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残缺不全。
《2011年版》比较注重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完整,如中国古代史,对每个历史朝代的建立都有“了解”“知道”等要求,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隋朝的统一”等。
4.课程目标
2001年课改以来,关于三维目标的研究很多,《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吸收了近年来的探索成果,三维目标的内容表述清晰,层次分明,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操作性较强,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从历史的演变中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
5.课程内容
以下从历史分期以及课程内容调整的角度比较分析《实验稿》和《2011年版》的变化情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2011年版》表述为:“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对以后的历史按朝代分别表述,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有两点不同:一是起点的表述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二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期一直存在争论,《2011年版》于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史内容方面变化情况:
(1)《201 1年版》主要增加的内容如下:①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②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③了解“文景之治”。④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⑤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⑥知道隋朝的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⑦初步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⑧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⑨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李白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⑩京剧。
(2)《2011年版》在有关内容的处理上采取扩充或缩小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历史发展的阶段认识更清晰。如:《实验稿》中“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2011年版》表述为“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跨度从宋代扩展到宋元时期,但要求掌握的内容却限定在都市生活,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特点鲜明。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2011年版》表述为:“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晚清王朝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的特点:一是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统称为中华民国时期,这样表述更完整,有利于师生准确把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只是中华民国历史发展的几个时期。二是改变了以前对这段历史发展主题即“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过程”这种革命史观的认识,清楚地叙述了这段历史的发展主题、发展方向和推动力量,特别彰显中华民族的主动抗争、积极探索的精神风貌。
中国近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2011年版》增加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②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③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④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⑤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⑥知道茅盾、齐白石的成就。
(2)《2011年版》明确提出“正面战场”的概念。“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新旧课标没有区别。
中国现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表述中,对这段历史的主体内容的表述有差异,《2011年版》是“中国现代史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2011年版》增加“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的政治追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在前言表述中,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表述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稿》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11年版》表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并且在“课程内容”中也增加“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2011年版》关注“社会建设”,“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要求。
(3)在“课程内容”中的变化情况:①《2011年版》增加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对国防建设的表述。《实验稿》采用学习主题的方式呈现,“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2011年版》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的分期没有差异。
世界古代史内容方面的变化如下:(1)删掉了史前时期的人类;(2)增加“公历”“西欧庄园生活”“欧洲的早期大学”等内容。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存在差异,《2011年版》是“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学术界是存在争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一是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二是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2011年版》采取“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这种划分方式,笔者推测的理由是16世纪初的主要标志是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的完成有学者认为要到17世纪。19世纪末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二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近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表述中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关注。《2011年版》:“另一方面,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显现。”
(2)在前言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述更完整。《实验稿》“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2011年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其野蛮性和扩张性”,将“制度”改为“发展”,增加“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有历史进步性,同时有其局限性,另外还表现出“野蛮性和扩展性”。
(3)《2011年版》在前言表述中关注科学精神的意识:“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4)在“课程内容”中的主要变化情况:①《2011年版》增加了“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②对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影响表述不同。《实验稿》是“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而《2011年版》为“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世界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存在差异,《实验稿》是“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011年版》为“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世界现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中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评价改变,《实验稿》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2011年版》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在前言表述中强调国际合作意识,《2011年版》增加“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3)在前言强调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2011年版》增加“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4)在“课程内容”方面,《2011年版》主要增加了: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②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③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5)对有关内容关注角度改变。如《实验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2011年版》:“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6)《2011年版》删除了①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②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③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二、教学实施与评价建议
1.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快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历史学科教学在体现学科知识特点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点在这次课标的调整中也能明显地看出。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反思总结,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全方位地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而能解决问题。同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各年级应采取相应教 学策略
七年级要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注意改变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胆参与、勇于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左图右史、做课堂笔记等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八年级时要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历史。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历史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思维,初步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九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世界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历史问题,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培养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了解世界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中外关联”的理念统领教学,把孤立的各国的历史整合为立体历史;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
3.转变评价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尺
针对教学评价,《2011年版》课标提出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外,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历史认识的变化。
课堂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可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能力提高、学科核心价值渗透和课堂文化等六个方面是否密切关注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置首先应该考虑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其次,应该适合学生已有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兴趣及年龄特点,并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第三,目标内容要意义化和内化,即符合先进的价值观念并经教师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分析学生学情后设置出来的;第四,目标的呈现要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测量。
(2)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主题明确、教学内容精当、教学结构完整、史学观念适切、史料支撑有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教育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活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和调适,通过对话、交流等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学技能。教师应有清晰、准确的表达交流能力、灵活多样的提问和讨论技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技能、从容面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专业技能和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入持久的反思技能。
(5)学科核心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认知技能,参与技能,情意技能即基本立场、人类正义、社会公平以及包容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等领域的变化过程及结果,这一点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
(6)课堂文化。教师要重视课堂文化的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对话、课堂行为等方面要体现平等、和谐,形成一种民主、关爱、思考、创新的课堂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水平
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校本研修是最行之有效途径之一,而学科教研组建设和发展为校本研修提供了制度保障,教研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的基层组织,是学科教师组成的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性团体,是学科教师的学术家园。建议从教研组制度、教研组活动、教研质量和教研组特色等四个方面对历史教研组实施建设和评价。通过历史教研组建设和评价工作,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历史教研队伍,促进更多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以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魏恤民,男,1965年生,湖北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和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全骜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