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考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pysw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既是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全社会的殷切期望。国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通过加强村企对接、科学谋划、精准结对、扎实帮扶,争取实现地方脱贫与企业发展互利共赢。
  国有企業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的情况
  国有企业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扶贫攻坚战场上。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有106家大型央企共结对帮扶了21个省(区、市)的246个贫困县,约占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2%,平均每家央企结对帮扶2.3个县。各地方国企也积极投身于结对帮扶工作中,把参与定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国有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目前国有企业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有以下层次:一是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安排,央企与重点贫困县结对帮扶(如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结对帮扶西吉县、华润集团结对帮扶海原县等),并原则上承担1个所帮扶县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工作;二是根据自治区扶贫办安排,驻宁大型央企、自治区重点国企与区直各单位一起,承担1个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工作。
  在各地扶贫攻坚主战场,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如中国石化总部共承担了青海、江西、甘肃等7省11县(市)的扶贫任务,并在央企中首家发布了精准扶贫白皮书。中国石油近十年间扶贫开发投入超过13亿元,扶贫项目总数达到1474个。大型央企在定点对口扶贫中,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精准施策。以华能集团为例,华能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与解决用电难结合起来,近年来建成投产西藏最大的水电项目——藏木水电站、新疆最大的扶贫惠民工程——别迭里水电站,有效解决了当地长期缺电和用电难的问题。
  各国有企业派出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大多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把贫困村所需所困与企业所能所长结合起来,把国有企业帮扶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各帮扶企业对所帮扶贫困县的支持力度不平衡。各帮扶企业规模不同,对所帮扶贫困县的支持力度也大小不一。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华能集团等这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国企能以较强的投入改善贫困县薄弱的公共基础设施,帮扶成效明显。但也有一些企业因重视不够、实力有限,仅在帮扶的贫困县做点爱心捐赠等小型活动,没有产生扶贫实效。
  部分国企自身优势与帮扶县所需契合度不高。各帮扶企业对所帮扶贫困县的对口关系是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资委统一安排的,且固定多年未做调整。结对帮扶的国有企业自身虽有产业、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但与所帮扶县对接时,难以找到真正有潜力的、对地方发展有持续推动作用的项目。
  国企与帮扶县共赢发展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各帮扶企业目前大多是以投入专项帮扶资金的方式帮扶贫困县,无偿捐赠的资金难以满足所帮扶县的巨大需求。国企与帮扶县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单向捐赠上,企业与帮扶县通过项目合作共赢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
  国有企业选派人员到贫困村驻村帮扶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选派人员到贫困村驻村帮扶,大多是以担任村第一书记的方式开展工作。尽管国企力求选派工作经验丰富、个人素质较高的干部,但受单位人员结构和干部配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单位无法派出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干部,导致部分第一书记因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有的难以把握农村工作要领,有的推进工作有心无力,甚至有的在付出巨大努力后好心没办成好事。
  客观来看,好多贫困村本身是班子较弱、经济落后、村情复杂的后进村,当地干部开展工作都比较困难,从外地来、从城市来的第一书记要打开贫困村的工作局面,不仅需要工作热情,更需要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应对能力。村情千差万别,第一书记需要在农村工作的实践中形成开展基层工作的能力和办法。
  对国有企业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建议
  国有企业与贫困县结对帮扶要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国有企业与贫困县结对帮扶,在当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贫困县大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国有企业在自身可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帮扶贫困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但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国有企业自身也存在改革方面的困难,做好目前的国有企业与贫困县结对帮扶,要结合企业和地方的实际,对推动国企转型升级和地方脱贫“摘帽”统筹谋划,坚持企业发展与脱贫目标相结合、坚持自身优势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贫困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有企业与贫困县结对帮扶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化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长远之计、治本之策,积极就地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结合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尽量招用或临时聘用当地劳务人员,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带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帮扶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在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项目布局,在同等条件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优先考虑在贫困县当地布局相关产业链项目,实施带动性强的项目,支持帮助当地围绕项目培育发展新的经济支撑点和增长极。
  国有企业选派人员到贫困村驻村帮扶要务求实效
  摸清村情,科学制定帮扶规划。驻村帮扶人员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村情,扎实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制定帮扶规划,确定帮扶路径,明确帮扶思路。结合企业自身优势,针对贫困县具体情况,因村制宜、因企制宜地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指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驻村帮扶人员要以党建工作总揽贫困村工作全局,入村工作后尽力加强党组织建设,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活动,提升村委班子成员素质,把村委班子建设成为“永远的工作队”,教育引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升素质,凝聚正能量,形成村民自我求变脱贫愿望,提高村民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争取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帮扶企业直接投入资金改善所帮扶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围绕贫困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工作。同时要抓好资源统筹,主动加强与区直有关部门的双向沟通、精准对接,推进帮扶政策、资金、项目等精准地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也要实施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的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培育产业,立足产业长效扶贫。要立足贫困村资源特色,精准定好产业扶贫目标、精准选好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建好产业扶贫机制,因地制宜,助力帮扶村发展主导产业。协调好村集体、引进投资方、村民等多方的利益互联,推动土地股份合作,抓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坚持种养结合、长短结合、地上地下结合,推进产业项目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推动实现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实实在在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重视教育,提高贫困村人文素质。立足于扶贫先扶智,积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改善村级办学水平,普及义务教育。积极为大学生、高职生等花费较大的学生争取助学金,杜绝因学致贫。鼓励有能力的村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转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贫困户不仅物质上脱贫,在精神上也享受到幸福感。
  创新措施,切实提升帮扶实效。帮扶企业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帮扶思路和方式。驻村帮扶人员要为贫困村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特产品触网营销,开拓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拓宽特色农副产品销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村治安防范信息化、农村组织建设和管理信息化。
  (作者单位:宁夏报业传媒集团公司)
  责任编辑:谢 斌
其他文献
柔性管理是一种强调灵敏和弹性、跳跃与变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方式旨在挖掘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之刚性管理的方式,柔性管理是一种更加注重平等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员工能感受到更加平和的管理气氛,能提高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可以促进各个部门及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现代企业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所引发的竞争驱使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