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神之幸福是最大幸福

来源 :新湘评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ancy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留给我们的,并非名声与功业,而是初心,因为他们告诉我们,追求精神之幸福,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人之初心
  我年轻的时候,对于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几无考虑,如今想来,可谓荒唐。
  48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医院等死的那几个月,将早已买来卻未拆封的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搬到病房,我读马克思,就是从那时开始。
  “渺渺大荒灯一斛,风雨遥看近若无,每临生死需静气,石火光中可读书”,这就是当时的心境。
  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毕业时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所探讨的问题。他说:人尝谓,人生之意义便是追求快乐,而快乐是不长久的,人们追求快乐,往往适得烦恼,而这就是因为——物质与肉体之“快乐”,与“精神之幸福”根本不同。
  什么是精神之幸福?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这样写道:“利精神在利情与意,如吾亲爱之人吾情不能忘之,吾欲救之则奋吾力以救之,至剧烈之时,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洽,吾意始畅。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过的名言。他还说过,这种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去做,对于个人而言,似乎等于什么也得不到;而如果这样去做,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就是马克思和毛泽东青年时代所说的真正的“幸福”——“精神之幸福”。
  康德有一篇名文,就叫《死者的好名声》,其中说:追求精神之幸福,乃人之天性,因此便是人之初心,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一个追求精神之幸福者死后,人们可能赞美他,但这不重要,重要的乃是——人们能否从那个“追求精神之幸福者”的人生中,参悟“追求精神之幸福”乃至高之幸福,能否通过对这个人一生追求的思考,获得对于人的天性、人之初心的觉悟。
  日本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幸德秋水说过,“立言者,未必即成千古之业,吾取其有千古之心。”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说过:“道德非必待人而有,待人而有者客观之道德律,独立所有者,主观之道德律也。吾人欲自尽其性,自完其心,自有最可宝贵之道德律。”——这就是说:我之奋斗,不过自尽我之天性,自完我之初心,而比起这种精神之幸福,生前身后名皆不足道。
  实际上,这也就是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中所要告诉我们的东西。马克思说,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留给我们的,并非名声与功业,而是初心,因为他们告诉我们,追求精神之幸福,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人之初心。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毛泽东曾经对他的女儿说,“我的书,你50岁后才能读懂。”而“伟大也要有人懂”——这就是我50岁时获得的觉悟。
  我从那时起,写了几本关于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小书,这些书,因获得了各种大奖而“名声在外”,但于我而言,却不过是发现初心,不过是“自尽其性,自完其心”。
  什么是重读马克思、毛泽东的意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说到意义,这就是最根本的意义。
其他文献
<正>政务微信被称作"指尖上的政民对话",它因其传播反馈的及时性、信息发布的高效率以及平台推广的普及性等潜在优势,在政府和民众平衡关系的建立、维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即兴语的普遍采用,中、英民谣皆然。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起源、原始意蕴方面多有相通。试以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兴”论,解读英语民谣中的即兴语,竟能通达。这也为钱锺书先生关于“
以翔实史料为依据,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环境等方面,追溯和阐释了福州船政学堂外语教育教学的非常模式及其产生的非常成效。史实表明,福州船政学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