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工程认证;教学改革;车辆工程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汽车行业转型的需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车辆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车辆设计、制造、试验、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内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基础。工程认证的重要标准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评价的焦点是全体毕业生的能力水平达到工程认证标准规定的毕业要求,这要求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上,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环节都以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为中心目标进行,不断促进专业持续性改进机制的建立。
近年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对照工程认证标准不断完善专业建设,通过行业所需的毕业生能力要求反推专业课程设置,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针对全部专业课程开展了符合工程认证的教学实践。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
对于专业认证建设中应始终把握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其中“成果导向”的“成果”的涵义是指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获得的能力素质,表现为:成果是学生完成全部学习活动后获得的最终能力而非前期学习结果的均值或简单累加;成果是实用的经验和技能,是学生内在转化的过程,使其能将所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从业所需的道德、价值观等。
为此,专业课的教学重点应当立足于学生最后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能力。需要对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每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确保全体毕业生毕业能力的达成,符合汽车行业的用人需求。
1.1以工程认证标准研讨修订
适合我校实际、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和12项毕业要求、课程分解指标点与权重矩阵,初步确立了车辆工程专业各教学环节对应课程目标点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持续改进机制。
首先,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标修订和课程反向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按照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原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具有较高适应度是本专业的办学定位。我校确立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应达成以下培养目标如下: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2)能够应用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并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
(3)能開展多学科、跨文化的技术交流,具备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管理能力;
(4)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工作和社会环境,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基础设施和条件实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度,以满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为了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加快专业建设发展的师资队伍保障,车辆工程教研室重视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研室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半年以上的海外留学、访学经历,还选派部分教师前往国内名校访学研修,将所学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积极融入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之后,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特别是科学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持续改进机制,来保障本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体系的有效运行。
最后,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结果和持续保障机制反馈建设的一项佐证指标,可以用于反映本专业办学目标和定位是否准确。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反馈评价系统,促进全体毕业生毕业能力的达成。
1.2建立课程教学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课赛结合等教学模式,完成课程建设,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程过程考核的成绩评定机制。
专业课教师集中力量梳理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建设,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申报打下了扎实基础。专业课教师按课程组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各门专业课中的使用,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先后建设获批《汽车构造》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汽车设计》校级精品课程、《拖拉机汽车学》校级精品课程、《汽车构造》校级示范课、《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校级示范课预建设课程。
专业课教师通过不断积累教学改革经验,显著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利推进了工程认证中的教学改革,近年先后开展了七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探究、基于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拖拉机汽车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育人”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车辆工程类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车辆工程专业面向产出的持续改进评价机制的探索。专业课教师团队于2018年获批“汽车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获批“汽车构造课程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同时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已具备较好的课赛结合实践经验。通过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和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等科技创新平台持续鼓励师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搭建了车辆工程专业“课赛结合、课赛互补、以赛促学”良好的实践技能提升体系,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本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的有力保障和检验途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通过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内比赛,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后获得2014、2015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电磁组三等奖各一项,2017、2018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电磁组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光电组三等奖一项;2015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新秀车队第3名,2017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三等奖,2018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二等奖;2020年第七届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北部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通过创新实践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培养汽车行业所需高层次人才的关键途径。
2搭建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持续改进机制的有效建立和运行始终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为了形成有效的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需要落实与之匹配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形成保障,以促进毕业目标的达成,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注意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为持续改进机制提供详细的过程评价信息,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培养环节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指导推动持续改进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反馈循环。因此可以将本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有效运行视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持续改进机制发挥作用的立足点和助推器。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认证所搭建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涵盖教学管理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对象监控三方面,这三部分之间缺一不可、协同促进。首先,在教学管理的监控方面,注重教学质量标准及培养目标要求构建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衡量本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的执行是否严格、有效,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者在教学质量监管系统中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其次,在教学过程的监控方面,着重评价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和在课程中对毕业目标的落实和达成情况,从而帮助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中发挥主导地位;最后,在教学对象的监控方面,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获得情况,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主体地位,最终促进每一位毕业生获得毕业能力,达成毕业要求。
2.1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立
为了有效保障内部面向产出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监控,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成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春季学期末开展车辆工程专业持续改进情况的评价及反馈,促进该专业的持续完善。
2.1.1评价委员会成员组成
该内部评价委员会成员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学院教授委员会中选派的熟悉该专业领域的2名专家,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2名,校内已获批工程认证专业的特派专家2名,车辆工程教研室负责人、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的课程组负责人组成。
2.1.2评价委员会职责
该委员会通过学院分管领导的把关,学院教授委员会专家、校内已获批工程认证专业的特派专家和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的指导,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的协调,完成每年车辆工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的动态评价和不定期抽查查漏补缺,促进该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
2.1.3教学质量的评价环节和持续改进的保障体系
评价委员会通过学生对课程指标达成情况的全员问卷调查、学生评教结果、师生座谈意见等评价结果完成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年度评价。分别考查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对应全部指标点是否达成,对于是否全体学生達到了能力要求需形成评价结果及改进方案。对于课程目标达成度偏低或未达成的情况,需给出详细原因分析和对应的课程改进措施。
(1)原因分析仅涉及本课程教学环节设置及考核方式的,针对此单一课程改进教学设计。
(2)如同时涉及其他先修课程教学环节的疏漏,一并促进多门课程的衔接与改进,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3)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保障体系。对于在当年课程改进中取得突出成果,使全体学生达到认证标准和课程目标要求的任课教师,在年度考核中给予绩效奖励,在年度评优评先环节中优先考虑。对于连续三年师生、专家评价优秀的课程,学校优先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
对于当年课程目标达成度偏低或未达成的任课教师,不奖不罚,帮助改进。评价委员会按该课程目标达成的实际情况和改进难度,选派一名评价委员会中的专员协助该课程的年度改进,形成“点对点帮扶”的责任机制,直至下一年课程通过考核,达成全部课程目标。
对于第二年通过考核、完成课程目标的任课教师和校内帮扶专家,给予绩效奖励。
对于第二年考核中课程目标仍然未达成的任课教师,加大帮扶改进力度。任课教师需要参与校内外线上、线下工程认证研讨学习,或走访已获认证的院校学习经验,并持续安排校内点对点专家辅导,促进教师对工程认证理念的理解,提升教学把控能力。
对于连续三个考核期均未达成课程目标的任课教师,暂停该教师下一年该课程的授课,落实助教、观摩学习等任务,或安排相应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半年至一年,使专业教师接触行业前沿、更新专业知识,了解行业需求,切实强化自身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师在提出合理的课程教学改进方案后,可以重新担任下一年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参与新一周期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
2.2教研室内部教学督导模式的探索 培养车辆工程专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要建立全新的教研室内部主动的教学督导模式,这是由于内部教学督导有利于实现专业课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达成。我校车辆工程教研室自发主动地建立出覆盖本专业所有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督导模式。内部教学督导模式以教学质量的评价为基础,以学生能力的达成为根本目标,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全程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教研室内部督导要从原来的只督教学变为督管理、督教学和督学习协同运行的全新模式,促进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1)更新内部教学督导理念。传统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仅关注对教师课堂讲授和试卷的评价,而基于工程认证的教学理念则要求任课教师的每堂课程要能够很好地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最终毕业要求的达成。教研室的内部教学督导可以有效地从督导教师、督导课程调整为督导教师课堂内容是否实现了学生对应能力的培养,能否满足支撑专毕业要求的达成。
(2)拓宽内部教学督导范围。内部教学督导应做到“监督与指导”并重,侧重“指导”,不能止步于对教师的课堂督导后给出反馈意见,还要关注督导意见是否被教师采纳,以及采纳后的改进效果如何,要实现本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的全程督导评估,包括教学计划的实施、课程考核方式设置、课程达成度的自我评价与总结,督导反馈意见后教师的持续改进方案及效果等。
(3)帮助专业教师形成质量保障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本专业的任课教师作为培养目标达成的具体实施者,质量保障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车辆工程教研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與参与工程认证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全体专业课教师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应于本专业教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通过统一的标准,提高全体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意识,合理规划了具体的课程评价环节,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相应课程的自我评估。
3结语
为了适应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要求,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在建设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发展原则,以工程认证标准修订了适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毕业要求,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教学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并初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探索了教研室内部主动的教学督导模式,有助于促进专业教师形成质量保障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汽车行业转型的需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车辆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车辆设计、制造、试验、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内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基础。工程认证的重要标准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评价的焦点是全体毕业生的能力水平达到工程认证标准规定的毕业要求,这要求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上,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环节都以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为中心目标进行,不断促进专业持续性改进机制的建立。
近年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对照工程认证标准不断完善专业建设,通过行业所需的毕业生能力要求反推专业课程设置,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针对全部专业课程开展了符合工程认证的教学实践。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
对于专业认证建设中应始终把握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其中“成果导向”的“成果”的涵义是指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获得的能力素质,表现为:成果是学生完成全部学习活动后获得的最终能力而非前期学习结果的均值或简单累加;成果是实用的经验和技能,是学生内在转化的过程,使其能将所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从业所需的道德、价值观等。
为此,专业课的教学重点应当立足于学生最后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能力。需要对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每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确保全体毕业生毕业能力的达成,符合汽车行业的用人需求。
1.1以工程认证标准研讨修订
适合我校实际、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和12项毕业要求、课程分解指标点与权重矩阵,初步确立了车辆工程专业各教学环节对应课程目标点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持续改进机制。
首先,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标修订和课程反向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按照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原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具有较高适应度是本专业的办学定位。我校确立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应达成以下培养目标如下: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2)能够应用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并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
(3)能開展多学科、跨文化的技术交流,具备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管理能力;
(4)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工作和社会环境,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基础设施和条件实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度,以满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为了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加快专业建设发展的师资队伍保障,车辆工程教研室重视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研室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半年以上的海外留学、访学经历,还选派部分教师前往国内名校访学研修,将所学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积极融入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之后,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特别是科学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持续改进机制,来保障本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体系的有效运行。
最后,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结果和持续保障机制反馈建设的一项佐证指标,可以用于反映本专业办学目标和定位是否准确。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反馈评价系统,促进全体毕业生毕业能力的达成。
1.2建立课程教学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课赛结合等教学模式,完成课程建设,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程过程考核的成绩评定机制。
专业课教师集中力量梳理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建设,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申报打下了扎实基础。专业课教师按课程组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各门专业课中的使用,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先后建设获批《汽车构造》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汽车设计》校级精品课程、《拖拉机汽车学》校级精品课程、《汽车构造》校级示范课、《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校级示范课预建设课程。
专业课教师通过不断积累教学改革经验,显著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利推进了工程认证中的教学改革,近年先后开展了七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探究、基于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拖拉机汽车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育人”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车辆工程类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车辆工程专业面向产出的持续改进评价机制的探索。专业课教师团队于2018年获批“汽车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获批“汽车构造课程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同时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已具备较好的课赛结合实践经验。通过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和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等科技创新平台持续鼓励师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搭建了车辆工程专业“课赛结合、课赛互补、以赛促学”良好的实践技能提升体系,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本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的有力保障和检验途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通过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内比赛,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后获得2014、2015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电磁组三等奖各一项,2017、2018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电磁组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光电组三等奖一项;2015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新秀车队第3名,2017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三等奖,2018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二等奖;2020年第七届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北部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通过创新实践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培养汽车行业所需高层次人才的关键途径。
2搭建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持续改进机制的有效建立和运行始终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为了形成有效的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需要落实与之匹配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形成保障,以促进毕业目标的达成,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注意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为持续改进机制提供详细的过程评价信息,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培养环节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指导推动持续改进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反馈循环。因此可以将本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有效运行视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持续改进机制发挥作用的立足点和助推器。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认证所搭建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涵盖教学管理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对象监控三方面,这三部分之间缺一不可、协同促进。首先,在教学管理的监控方面,注重教学质量标准及培养目标要求构建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衡量本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的执行是否严格、有效,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者在教学质量监管系统中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其次,在教学过程的监控方面,着重评价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和在课程中对毕业目标的落实和达成情况,从而帮助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中发挥主导地位;最后,在教学对象的监控方面,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获得情况,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主体地位,最终促进每一位毕业生获得毕业能力,达成毕业要求。
2.1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立
为了有效保障内部面向产出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监控,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成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春季学期末开展车辆工程专业持续改进情况的评价及反馈,促进该专业的持续完善。
2.1.1评价委员会成员组成
该内部评价委员会成员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学院教授委员会中选派的熟悉该专业领域的2名专家,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2名,校内已获批工程认证专业的特派专家2名,车辆工程教研室负责人、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的课程组负责人组成。
2.1.2评价委员会职责
该委员会通过学院分管领导的把关,学院教授委员会专家、校内已获批工程认证专业的特派专家和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的指导,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的协调,完成每年车辆工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的动态评价和不定期抽查查漏补缺,促进该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
2.1.3教学质量的评价环节和持续改进的保障体系
评价委员会通过学生对课程指标达成情况的全员问卷调查、学生评教结果、师生座谈意见等评价结果完成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年度评价。分别考查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对应全部指标点是否达成,对于是否全体学生達到了能力要求需形成评价结果及改进方案。对于课程目标达成度偏低或未达成的情况,需给出详细原因分析和对应的课程改进措施。
(1)原因分析仅涉及本课程教学环节设置及考核方式的,针对此单一课程改进教学设计。
(2)如同时涉及其他先修课程教学环节的疏漏,一并促进多门课程的衔接与改进,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3)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保障体系。对于在当年课程改进中取得突出成果,使全体学生达到认证标准和课程目标要求的任课教师,在年度考核中给予绩效奖励,在年度评优评先环节中优先考虑。对于连续三年师生、专家评价优秀的课程,学校优先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
对于当年课程目标达成度偏低或未达成的任课教师,不奖不罚,帮助改进。评价委员会按该课程目标达成的实际情况和改进难度,选派一名评价委员会中的专员协助该课程的年度改进,形成“点对点帮扶”的责任机制,直至下一年课程通过考核,达成全部课程目标。
对于第二年通过考核、完成课程目标的任课教师和校内帮扶专家,给予绩效奖励。
对于第二年考核中课程目标仍然未达成的任课教师,加大帮扶改进力度。任课教师需要参与校内外线上、线下工程认证研讨学习,或走访已获认证的院校学习经验,并持续安排校内点对点专家辅导,促进教师对工程认证理念的理解,提升教学把控能力。
对于连续三个考核期均未达成课程目标的任课教师,暂停该教师下一年该课程的授课,落实助教、观摩学习等任务,或安排相应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半年至一年,使专业教师接触行业前沿、更新专业知识,了解行业需求,切实强化自身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师在提出合理的课程教学改进方案后,可以重新担任下一年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参与新一周期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
2.2教研室内部教学督导模式的探索 培养车辆工程专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要建立全新的教研室内部主动的教学督导模式,这是由于内部教学督导有利于实现专业课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达成。我校车辆工程教研室自发主动地建立出覆盖本专业所有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督导模式。内部教学督导模式以教学质量的评价为基础,以学生能力的达成为根本目标,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全程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教研室内部督导要从原来的只督教学变为督管理、督教学和督学习协同运行的全新模式,促进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1)更新内部教学督导理念。传统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仅关注对教师课堂讲授和试卷的评价,而基于工程认证的教学理念则要求任课教师的每堂课程要能够很好地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最终毕业要求的达成。教研室的内部教学督导可以有效地从督导教师、督导课程调整为督导教师课堂内容是否实现了学生对应能力的培养,能否满足支撑专毕业要求的达成。
(2)拓宽内部教学督导范围。内部教学督导应做到“监督与指导”并重,侧重“指导”,不能止步于对教师的课堂督导后给出反馈意见,还要关注督导意见是否被教师采纳,以及采纳后的改进效果如何,要实现本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的全程督导评估,包括教学计划的实施、课程考核方式设置、课程达成度的自我评价与总结,督导反馈意见后教师的持续改进方案及效果等。
(3)帮助专业教师形成质量保障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本专业的任课教师作为培养目标达成的具体实施者,质量保障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车辆工程教研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與参与工程认证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全体专业课教师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应于本专业教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通过统一的标准,提高全体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意识,合理规划了具体的课程评价环节,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相应课程的自我评估。
3结语
为了适应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要求,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在建设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发展原则,以工程认证标准修订了适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毕业要求,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教学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并初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探索了教研室内部主动的教学督导模式,有助于促进专业教师形成质量保障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