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导语比作一把打开精彩课堂的钥匙,那么结束语则更像一座学习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或能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或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或能透过现象理解本质,不一而足。具体说来,我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前开后合,首尾呼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主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同学生一起回顾、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学习思路,帮助学习者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整个课堂教学划上圆满的句号。在开始教学《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教师这样问学生:“我们都学过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知道那里自然风光秀丽,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没有名利纷争,民风淳朴,是一个隔绝尘世的理想王国。那么,你知道陶渊明为何要虚拟出这样一个地方吗?”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总结道:“当作者终于意识到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尝从人事’只会让自己‘怅然慷慨’,并且‘深愧平生之志’时,于是,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再也挡不住他迈出的脚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去之路。通过‘决心归去——踏上归途——归家——出游——肯定自己的选择’这一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求得了心灵的解脱,筑就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人世的桃花源。虽然那里环境萧然,生活清贫,但这不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心灵栖居之所吗?”通过这一开一合,形成首尾包圆之势,学习者心中对所学知识就有了完整的印象。
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那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只是流于表面,并未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索,自然无法体会其精彩之处。如果教师在细心指导的基础上,最后稍加点拨,巧设悬念,便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奇心。我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结束时,说道:“陆虞侯等人来到沧州后又为何突然人间蒸发般消失了,这中间究竟暗藏怎样的阴谋?他们到底会怎样密谋加害林冲呢?林冲又会遇到哪些不可知的危险呢?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又会在小说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寥寥数语,原本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人急着讨论,有人沉思不语,更多的人则向课本寻找答案。如此一来,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大增。
三、选好主题,激活兴趣
《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科普文章。针对这类文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我特别提醒学生:“课文只是列举了几种动物(有的我们并不熟悉)的游戏方式,数量过少,涵盖不广。要想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我们应该选择更多的个例来观察,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最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首先可以从身边的家禽、家畜入手,再将范围扩大,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其他动物的游戏方式。我们将会在近期举行一场动物游戏之谜知识研讨会,看谁有更独到的发现。”结果学生对这一课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致,他们有的亲自观察,有的忙于上网搜集资料,还有人虚心求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四、启发探究,深入思考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特别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求学生在运用中开阔视野,锻炼思维,不断提高语文探究能力。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师生先一起找出别里科夫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再指出正是因为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束缚了他,才使他看起来无论是在着装、语言、神态哪一方面都如同是一个套中人。教师最后说道:“别里科夫固然是沙皇统治时期的典型人物,一个被夸大了的艺术形象。那么,我们的思想、行为是否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呢?如果有,这些‘套子’又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的根源又在哪里?”知识相应地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学生由先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思考。
五、展开想象,走入情境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氛围。“湘西边境,有一个小小的山城名叫茶峒,这里鸟语花香,青山翠竹,这里有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在这里循环不息。这里不仅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湘西民族风情,像湘西人过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面,男青年求婚时月夜唱情歌的习俗,令人如痴如醉……《边城》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乡土小说。你想走进这如梦如幻的世界吗?”教师如能在阅读的结尾这样娓娓叙来,定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更相信有始有终方是成功的全部。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仔细揣摩学生心理,设计各具特色的结束语。别具一格的结束语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听语文课,爱上学语文。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前开后合,首尾呼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主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同学生一起回顾、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学习思路,帮助学习者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整个课堂教学划上圆满的句号。在开始教学《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教师这样问学生:“我们都学过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知道那里自然风光秀丽,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没有名利纷争,民风淳朴,是一个隔绝尘世的理想王国。那么,你知道陶渊明为何要虚拟出这样一个地方吗?”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总结道:“当作者终于意识到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尝从人事’只会让自己‘怅然慷慨’,并且‘深愧平生之志’时,于是,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再也挡不住他迈出的脚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去之路。通过‘决心归去——踏上归途——归家——出游——肯定自己的选择’这一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求得了心灵的解脱,筑就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人世的桃花源。虽然那里环境萧然,生活清贫,但这不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心灵栖居之所吗?”通过这一开一合,形成首尾包圆之势,学习者心中对所学知识就有了完整的印象。
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那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只是流于表面,并未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索,自然无法体会其精彩之处。如果教师在细心指导的基础上,最后稍加点拨,巧设悬念,便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奇心。我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结束时,说道:“陆虞侯等人来到沧州后又为何突然人间蒸发般消失了,这中间究竟暗藏怎样的阴谋?他们到底会怎样密谋加害林冲呢?林冲又会遇到哪些不可知的危险呢?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又会在小说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寥寥数语,原本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人急着讨论,有人沉思不语,更多的人则向课本寻找答案。如此一来,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大增。
三、选好主题,激活兴趣
《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科普文章。针对这类文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我特别提醒学生:“课文只是列举了几种动物(有的我们并不熟悉)的游戏方式,数量过少,涵盖不广。要想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我们应该选择更多的个例来观察,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最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首先可以从身边的家禽、家畜入手,再将范围扩大,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其他动物的游戏方式。我们将会在近期举行一场动物游戏之谜知识研讨会,看谁有更独到的发现。”结果学生对这一课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致,他们有的亲自观察,有的忙于上网搜集资料,还有人虚心求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四、启发探究,深入思考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特别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求学生在运用中开阔视野,锻炼思维,不断提高语文探究能力。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师生先一起找出别里科夫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再指出正是因为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束缚了他,才使他看起来无论是在着装、语言、神态哪一方面都如同是一个套中人。教师最后说道:“别里科夫固然是沙皇统治时期的典型人物,一个被夸大了的艺术形象。那么,我们的思想、行为是否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呢?如果有,这些‘套子’又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的根源又在哪里?”知识相应地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学生由先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思考。
五、展开想象,走入情境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氛围。“湘西边境,有一个小小的山城名叫茶峒,这里鸟语花香,青山翠竹,这里有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在这里循环不息。这里不仅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湘西民族风情,像湘西人过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面,男青年求婚时月夜唱情歌的习俗,令人如痴如醉……《边城》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乡土小说。你想走进这如梦如幻的世界吗?”教师如能在阅读的结尾这样娓娓叙来,定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更相信有始有终方是成功的全部。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仔细揣摩学生心理,设计各具特色的结束语。别具一格的结束语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听语文课,爱上学语文。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