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有效方法;策略初探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只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等有效教学途径,才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唯一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 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有效性进行了以下几点初步探讨: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的发展. ”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猜想、发现真理,不但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而且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教师应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换位. 如:123、132、213、312、321,让学生检验数字换位后,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怎么还是3的倍数?随着一片惊奇,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想急切探索其中的奥妙,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 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π就是直径. (2)先把茶叶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 (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地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 (4)在茶叶筒上做好记号后滚动一周,再测量出距离(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灵感,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探究中充分体验和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全班集体合作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24 9”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的加法,在教授进位加法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再次展现自己不同的见解,让每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展现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在交流中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1)4 9 = 13,20 13 = 33;(2)先把9分成6和3,再算24 6 = 30,30 3 = 33;(3)先把24的“个位4”分成3和1,再算9 1 = 10,10 23 = 33;(4)先算24 10 = 34,再算34 - 1 = 33……在学生交流之后自己发现这类口算的方法,同时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口算的特点,讨论确定比较好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口算的思考思路.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对成年人来说,这可能是一般的思维方式,但对学生来讲,要想出这一系列的思考方法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思维容量能完全地展现出来.
四、密切联系生活,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 ”所以,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正中间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 这时,学生在玩中就会感到游戏的不公平性,提出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学生在玩中体会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 ”“有a页. ”“有b页.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只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实有效!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有效方法;策略初探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只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等有效教学途径,才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唯一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 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有效性进行了以下几点初步探讨: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的发展. ”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猜想、发现真理,不但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而且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教师应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换位. 如:123、132、213、312、321,让学生检验数字换位后,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怎么还是3的倍数?随着一片惊奇,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想急切探索其中的奥妙,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 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π就是直径. (2)先把茶叶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 (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地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 (4)在茶叶筒上做好记号后滚动一周,再测量出距离(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灵感,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探究中充分体验和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全班集体合作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24 9”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的加法,在教授进位加法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再次展现自己不同的见解,让每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展现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在交流中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1)4 9 = 13,20 13 = 33;(2)先把9分成6和3,再算24 6 = 30,30 3 = 33;(3)先把24的“个位4”分成3和1,再算9 1 = 10,10 23 = 33;(4)先算24 10 = 34,再算34 - 1 = 33……在学生交流之后自己发现这类口算的方法,同时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口算的特点,讨论确定比较好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口算的思考思路.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对成年人来说,这可能是一般的思维方式,但对学生来讲,要想出这一系列的思考方法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思维容量能完全地展现出来.
四、密切联系生活,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 ”所以,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正中间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 这时,学生在玩中就会感到游戏的不公平性,提出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学生在玩中体会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 ”“有a页. ”“有b页.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只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