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有14套考查了探究题,探究题数量20题,与2012年持平。从整体看,2013年的探究题目变化不大,略显平淡,但在平淡中闪现出一抹亮色。2013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的“现实生活”“生活实际”虽没有大规模走进探究题,但是“现实生活”“生活实际”已经成为探究题目的重要元素,其作用也在悄然发生变换,使语文“探究”更有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这不仅是命题表述形式的变化或命题技术的改进,也反映出语文探究由文本内走向文本外,面对现实、聚焦现实(生活实际)的趋势,以及命题者对探究题的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如果将近几年探究题目中有关“现实生活”的一类进行纵向比较,就不难发现这类探究题的变化走向。
一、“现实生活”——探究题目中的点缀
探究题中“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在2010年才开始出现,2010-2013年“现实生活”和“实际生活”在探究题目中偶有出现,仅限于北京、湖南、福建、辽宁4个省市不同年份的试卷中,且近4年中,每年只有零星的题目涉及“现实生活”。具体情况见下表统计:
统计表明,从语文高考试卷中正式出现探究题开始,“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阅读经验与积累”等要求,始终没有成为探究题的主流,“现实生活”更没有成为探究的主体。其一,这类题目数量较少,2010-2013年,全国18套试卷共有此类探究题9道,且2010-2012年每年只出现2道。2010年北京、安徽各1道,2011年北京、湖南各1道,2012年北京、辽宁各1道。2013年“结合现实”的题目有3道,较前三年增加1道,湖北、重庆、辽宁各1道。其二,2010-2013年,“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考查分布不够广泛,分别出现在北京、湖北、湖南、安徽、辽宁、重庆6省市试卷中。北京卷共占3道,湖南、安徽、辽宁、重庆、湖北各有1道。
从题目表述看,2010-2012年的“现实生活”“生活实际”是“被结合”“被联系”的对象,处“从属”于其他探究对象的地位,“现实生活”在探究过程中只是“探究”助手和点缀,而不是被思考探究的主体对象。此外,探究题目中的“现实生活”所指显得过于空泛、盲目,没有具体指向,似乎什么“现实生活”都可以“联系”,什么“生活实际”都可以“结合”,“探究”缺乏现实针对性与具体指向性。
从“现实生活”在探究题目中的作用看,大多只被考生视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被用作例子来证明、反对作者观点,或用于支撑考生自己的观点;有时例而不证,甚至沦为答题套路中的一个步骤(环节),如“文本说……,我说……,比如说(联系现实生活)……,所以说……”。这种情形应该说是命题者始料未及的,有违命题者的初衷。比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
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题目不过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来证明“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可见,“现实生活”的作用还局限于对文本观点的印证,2010-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探究题中的“现实生活”处境大致如此。
二、2013年高考探究题中“现实生活”的角色担当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题,虽然“现实生活”类题目为数不多,但是拓展了“探究”的空间,让“现实生活”有了新的作为。
第一,“现实生活”在探究题目中成为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探究对象。探究题探究的虽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现象等,但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应该思考、探究、解决真实的问题。这一点在以往的探究命题中是被忽视的,而2013年的探究题中“现实生活”成为真实的探究情景,也不再是空泛的概念,且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社会问题(某种生活现象、某一具体事件等),题目的探究指向性、针对性更加突出。以2013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7题为例: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
这一探究题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探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是否应该保护和继承传统节日,怎样保护和继承传统节日的问题,也就是面对现实探究思考“为什么”以及“怎么样”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问题。在此题中“现实生活”不仅是探究问题的情景,而且“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这一现实问题成为具体探究的对象。如此,探究题目的现实针对性有所加强,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第二,探究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文本意蕴进行深入阐发的能力,还在深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让学生利用从文本中获得的新信息,探究“现实生活”中具有思考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以2013年辽宁卷第12题为例:
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这道探究题的完成,应对文本中吴良镛关于“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这一观点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然后结合社会现实,谈对“城市管理者的素养”的认识,探究“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在“社会现实”中作为“城市管理者的素养”的适宜程度。此时,社会生活已经不是探究问题的点缀,而是影响探究问题的重要因素。“探究”要以作者对“城市管理者的素养”认识,即作者的思想观点、结论(情感倾向等)作为标准,来思考现实生活中“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剖析生活现象、评论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品评生活中的人物),把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判断现实生活事件、现象等是非曲直的思想标准或自己的行为准则,实践了课标教学目标“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作品)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现实生活”类探究题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在探究题渐趋平淡的形势下,命题者让“现实生活”具有了新的作用。这是极其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不仅给命题与教学以新的启发,也促使我们思考语文高考探究题该如何改进发展的问题。
一、“现实生活”——探究题目中的点缀
探究题中“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在2010年才开始出现,2010-2013年“现实生活”和“实际生活”在探究题目中偶有出现,仅限于北京、湖南、福建、辽宁4个省市不同年份的试卷中,且近4年中,每年只有零星的题目涉及“现实生活”。具体情况见下表统计:
统计表明,从语文高考试卷中正式出现探究题开始,“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阅读经验与积累”等要求,始终没有成为探究题的主流,“现实生活”更没有成为探究的主体。其一,这类题目数量较少,2010-2013年,全国18套试卷共有此类探究题9道,且2010-2012年每年只出现2道。2010年北京、安徽各1道,2011年北京、湖南各1道,2012年北京、辽宁各1道。2013年“结合现实”的题目有3道,较前三年增加1道,湖北、重庆、辽宁各1道。其二,2010-2013年,“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考查分布不够广泛,分别出现在北京、湖北、湖南、安徽、辽宁、重庆6省市试卷中。北京卷共占3道,湖南、安徽、辽宁、重庆、湖北各有1道。
从题目表述看,2010-2012年的“现实生活”“生活实际”是“被结合”“被联系”的对象,处“从属”于其他探究对象的地位,“现实生活”在探究过程中只是“探究”助手和点缀,而不是被思考探究的主体对象。此外,探究题目中的“现实生活”所指显得过于空泛、盲目,没有具体指向,似乎什么“现实生活”都可以“联系”,什么“生活实际”都可以“结合”,“探究”缺乏现实针对性与具体指向性。
从“现实生活”在探究题目中的作用看,大多只被考生视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被用作例子来证明、反对作者观点,或用于支撑考生自己的观点;有时例而不证,甚至沦为答题套路中的一个步骤(环节),如“文本说……,我说……,比如说(联系现实生活)……,所以说……”。这种情形应该说是命题者始料未及的,有违命题者的初衷。比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
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题目不过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来证明“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可见,“现实生活”的作用还局限于对文本观点的印证,2010-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探究题中的“现实生活”处境大致如此。
二、2013年高考探究题中“现实生活”的角色担当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题,虽然“现实生活”类题目为数不多,但是拓展了“探究”的空间,让“现实生活”有了新的作为。
第一,“现实生活”在探究题目中成为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探究对象。探究题探究的虽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现象等,但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应该思考、探究、解决真实的问题。这一点在以往的探究命题中是被忽视的,而2013年的探究题中“现实生活”成为真实的探究情景,也不再是空泛的概念,且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社会问题(某种生活现象、某一具体事件等),题目的探究指向性、针对性更加突出。以2013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7题为例: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
这一探究题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探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是否应该保护和继承传统节日,怎样保护和继承传统节日的问题,也就是面对现实探究思考“为什么”以及“怎么样”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问题。在此题中“现实生活”不仅是探究问题的情景,而且“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这一现实问题成为具体探究的对象。如此,探究题目的现实针对性有所加强,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第二,探究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文本意蕴进行深入阐发的能力,还在深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让学生利用从文本中获得的新信息,探究“现实生活”中具有思考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以2013年辽宁卷第12题为例:
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这道探究题的完成,应对文本中吴良镛关于“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这一观点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然后结合社会现实,谈对“城市管理者的素养”的认识,探究“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在“社会现实”中作为“城市管理者的素养”的适宜程度。此时,社会生活已经不是探究问题的点缀,而是影响探究问题的重要因素。“探究”要以作者对“城市管理者的素养”认识,即作者的思想观点、结论(情感倾向等)作为标准,来思考现实生活中“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剖析生活现象、评论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品评生活中的人物),把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判断现实生活事件、现象等是非曲直的思想标准或自己的行为准则,实践了课标教学目标“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作品)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现实生活”类探究题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在探究题渐趋平淡的形势下,命题者让“现实生活”具有了新的作用。这是极其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不仅给命题与教学以新的启发,也促使我们思考语文高考探究题该如何改进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