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保障“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形式,受到学生、家长与社会的一致好评。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的“表达与交流”单元,如何完成“线上教学”,引发了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 表达与交流 线上教学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表达交流”单元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还是个“痛点”。常规教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如人意。“线上教学”模式开启后,多数老师不愿意触碰。作为一名参与了安徽省抗疫期间“线上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丢弃这个内容,教学不完整;另一方面,开启这个内容难度似乎更大。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以片段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习作为载体,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砥砺性情。说到底,该单元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如何在线上实现呢?这真是个难题。
迎难而上,是白衣天使的职责,也是一线教师的职责。正巧,安庆市教研室高中语文组承担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与交流”部分的线上录播课上传任务。我接受了其中《爱的奉献》一课的线上录播课任务,从而开启了一段教学新形式的探索“旅程”。“旅程”结束后,便有了以下教学反思。
一、如何搭建网线两端情感交流的桥梁
网络拉近了人们的地理距离,但一块小小的屏幕似乎又隔开了人们的心灵交流。要上好“线上”的“表达与交流”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人们的情感交流。这次我承担的课题是《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记叙》,备课时,我一方面立足于文本,根据学生平时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寻找对策;另一方面着眼于当时的生活背景,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关心的新闻事件、图片素材以及热点人物,在教学流程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情感之弦,拉近与屏幕另一端的学生的情感距离。通过课后与一些观看录播课的学生交流,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最好的写作素材一定来源于生活。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是生命教育、家国情怀、公民意识、文化反思等复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堂写作课不只是学习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辨析各类信息,然后学会用笔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立德树人,既是特殊时期的教学任务,也是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如何实现“线上教学”中“虚”与“实”的转换
“线上教学”中的“虚”就是将老师置于一个没有学生的课堂,老师更像一个演员,自导自演,没有活动,没有交流,没有反馈,一切预设都能“自然”生成。“线上教学”的“实”就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环节的编排,到课堂呈现,到最后的录播完成和播出,一切又都是真实的。如何在“虚”与“实”中自由切换,也是困扰我的问题。
思虑再三,我觉得还是要从教案的“真”字上下功夫。我将教案中的三个“作文示例”通过布置作业,请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预先完成,然后提出具体修改要求,再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做成教案中的示例,将其修改前、修改后的作业进行展示,用这种方式弥补“线上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虚”。
除此之外,“线上教学”的“实”还需要落实到教师表现的“真”字上。“线上教学”不同于日常教学,教师既要有“编剧”和“导演”的整体谋局计划,又要有“演员”在现场的落落大方,最重要的是要营造“课堂真实”,不矫揉造作,用真诚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拉近屏幕两端的师生距离。
同时“线上教学”的老师也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滔滔不绝的“主播”,老师的跨媒介分享只是起示范引领作用,“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指导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时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表达、辨识谣言。而这些都是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中学生急需锻造的意识和能力。
三、如何增强“线上教学”的效果
平时线下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就是教学效果,而网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高,这也是其最大的弊端。可是,在特殊的环境下,我们只有尽最大努力去适应,以最佳状态去面对,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因此,在“线上教学”中,我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应对:1.把握课堂语言节奏,吸引学生注意力。一般网课的时间会尽可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充分的内容,课堂语言既要简洁又要丰富生动。这也是对教师基本功的最好考验。所以我在备课时,将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反复斟酌,反复思考,尽量减少无关紧要的表达,同时在语句间保持适当的间隔,保證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2.“一材多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线上教学”受时间约束,再加上学生阅读材料也需要时间,所以平时作文课运用的大段素材在这里就不太合适。于是,我备课时就在想:能不能将一段文字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析讲解,或者通过改写的方式,将材料不断升华,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对材料深入思考的能力,又可以节约课堂时间。3.增加“思维导图”等形象表达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节课结束,如果不能很好地归纳总结,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知识归纳时,我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通过回忆、归纳、填空,完成对知识的总结。
总之,从课前信心满满的备课,到录播时的磕磕绊绊,再到结束时留下的诸多遗憾,一路走来,感触很多,收获很多,反思更多。通过这次参加录播的经历,我深感,无论是新形式的“线上教学”还是传统的课程难点,其结合碰撞,既要固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也要适应教学时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寇永升.停课不停学:跨媒介学习助我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7):69-71.
[2]郑可菜,龚瑞峰.培养批判性思维写作课程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7):71-7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表达与交流 线上教学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表达交流”单元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还是个“痛点”。常规教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如人意。“线上教学”模式开启后,多数老师不愿意触碰。作为一名参与了安徽省抗疫期间“线上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丢弃这个内容,教学不完整;另一方面,开启这个内容难度似乎更大。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以片段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习作为载体,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砥砺性情。说到底,该单元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如何在线上实现呢?这真是个难题。
迎难而上,是白衣天使的职责,也是一线教师的职责。正巧,安庆市教研室高中语文组承担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与交流”部分的线上录播课上传任务。我接受了其中《爱的奉献》一课的线上录播课任务,从而开启了一段教学新形式的探索“旅程”。“旅程”结束后,便有了以下教学反思。
一、如何搭建网线两端情感交流的桥梁
网络拉近了人们的地理距离,但一块小小的屏幕似乎又隔开了人们的心灵交流。要上好“线上”的“表达与交流”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人们的情感交流。这次我承担的课题是《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记叙》,备课时,我一方面立足于文本,根据学生平时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寻找对策;另一方面着眼于当时的生活背景,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关心的新闻事件、图片素材以及热点人物,在教学流程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情感之弦,拉近与屏幕另一端的学生的情感距离。通过课后与一些观看录播课的学生交流,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最好的写作素材一定来源于生活。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是生命教育、家国情怀、公民意识、文化反思等复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堂写作课不只是学习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辨析各类信息,然后学会用笔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立德树人,既是特殊时期的教学任务,也是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如何实现“线上教学”中“虚”与“实”的转换
“线上教学”中的“虚”就是将老师置于一个没有学生的课堂,老师更像一个演员,自导自演,没有活动,没有交流,没有反馈,一切预设都能“自然”生成。“线上教学”的“实”就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环节的编排,到课堂呈现,到最后的录播完成和播出,一切又都是真实的。如何在“虚”与“实”中自由切换,也是困扰我的问题。
思虑再三,我觉得还是要从教案的“真”字上下功夫。我将教案中的三个“作文示例”通过布置作业,请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预先完成,然后提出具体修改要求,再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做成教案中的示例,将其修改前、修改后的作业进行展示,用这种方式弥补“线上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虚”。
除此之外,“线上教学”的“实”还需要落实到教师表现的“真”字上。“线上教学”不同于日常教学,教师既要有“编剧”和“导演”的整体谋局计划,又要有“演员”在现场的落落大方,最重要的是要营造“课堂真实”,不矫揉造作,用真诚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拉近屏幕两端的师生距离。
同时“线上教学”的老师也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滔滔不绝的“主播”,老师的跨媒介分享只是起示范引领作用,“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指导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时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表达、辨识谣言。而这些都是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中学生急需锻造的意识和能力。
三、如何增强“线上教学”的效果
平时线下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就是教学效果,而网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高,这也是其最大的弊端。可是,在特殊的环境下,我们只有尽最大努力去适应,以最佳状态去面对,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因此,在“线上教学”中,我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应对:1.把握课堂语言节奏,吸引学生注意力。一般网课的时间会尽可能控制在20分钟以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充分的内容,课堂语言既要简洁又要丰富生动。这也是对教师基本功的最好考验。所以我在备课时,将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反复斟酌,反复思考,尽量减少无关紧要的表达,同时在语句间保持适当的间隔,保證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2.“一材多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线上教学”受时间约束,再加上学生阅读材料也需要时间,所以平时作文课运用的大段素材在这里就不太合适。于是,我备课时就在想:能不能将一段文字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析讲解,或者通过改写的方式,将材料不断升华,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对材料深入思考的能力,又可以节约课堂时间。3.增加“思维导图”等形象表达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节课结束,如果不能很好地归纳总结,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知识归纳时,我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通过回忆、归纳、填空,完成对知识的总结。
总之,从课前信心满满的备课,到录播时的磕磕绊绊,再到结束时留下的诸多遗憾,一路走来,感触很多,收获很多,反思更多。通过这次参加录播的经历,我深感,无论是新形式的“线上教学”还是传统的课程难点,其结合碰撞,既要固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也要适应教学时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寇永升.停课不停学:跨媒介学习助我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7):69-71.
[2]郑可菜,龚瑞峰.培养批判性思维写作课程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