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在尸体标本上评估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10具尸体左、右两侧枕骨髁上分别置入直径为3.5 mm、长度为20.0 mm的螺钉,操作后行尸体枕颈部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CT图像上测量枕骨髁螺钉与椎动脉、脊髓、舌下神经管等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并测量螺钉长度、上倾角、内倾角、螺钉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及进针点与枕骨髁内侧壁的距离. 结果 10具尸体共20
【机 构】
:
2660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660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660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660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660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尸体标本上评估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10具尸体左、右两侧枕骨髁上分别置入直径为3.5 mm、长度为20.0 mm的螺钉,操作后行尸体枕颈部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CT图像上测量枕骨髁螺钉与椎动脉、脊髓、舌下神经管等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并测量螺钉长度、上倾角、内倾角、螺钉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及进针点与枕骨髁内侧壁的距离. 结果 10具尸体共20侧枕骨髁均成功置入螺钉,三维CT重建后枕骨髁螺钉位置均满意,未伤及脊髓、神经根、舌下神经及椎动脉.左、右侧枕骨髁螺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20.96±0.87)、(20.59 ±0.54) mm,平均上倾角分别为11.24°±0.71°、11.11°±0.61°,平均内倾角分别为31.00°±1.59°和30.85°±0.97°,枕骨髁螺钉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平均分别为(4.84±0.52)、(4.70±0.27) mm,进钉点与枕骨髁内侧壁的距离平均分别为(5.13±0.79)、(5.04±0.68) mm. 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枕骨髁可以置入螺钉固定,且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结构,枕骨髁螺钉置入固定技术可作为传统枕颈融合手术方法的改进或补充。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4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18 ~65岁,平均34.2岁.按照Gustilo分型:ⅢA型13例,ⅢB型18例,ⅢC型5例,其中胫前、后动脉均断裂2例,胫前动脉断裂3例.所有患者采用分期治疗,早期行清创、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修复软组织,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足部多发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足部多发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足部多发骨
目的 探讨髓内固定治疗与长期服用双膦酸盐相关的非典型股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采用髓内固定治疗的21例(24侧骨折)与长期服用双膦酸盐相关的非典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例,女19例;左侧10例,右侧8例,双侧3例;平均年龄为74.2岁(60 ~95岁);从服药开始至出现骨折时间为58.6个月(37 ~95个月).15例(18侧骨折)由低能量损伤所致,6例无明显
目的 比较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在经伤椎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A3型骨折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56例无脊髓损伤的AO分型为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融合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36.2±7.3)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 10例,L1l4例,L28例,行后路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THA治疗的15例(17髋)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髋臼内陷症患者资料,男6例6髋,女9例11髋;年龄21 ~68岁,平均45.6岁.髋臼内陷症按Dunlop诊断标准分度:轻度1髋,中度11髋,重度5髋.股骨头颈短缩程度:轻度短缩5髋,中度短缩8髋,重度短缩4髋
目的 评估不同X线投照体位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诊断作用.方法 纳入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患者共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24~56岁,平均35.7岁.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踝穴位X线片,并行双侧踝关节CT检查(扫描层厚为2 mm,图像分辨率为512×512 matrix).在正位X线片上测量下胫腓联合间隙(APTCS)、下胫腓联合重叠(A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19例单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男15例,女4例;年龄为18 ~53岁,平均33.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15例,外侧副韧带(LCL)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0~ 18 d,平均14.1d.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胭腘肌腱修复
目前,虽然有众多骨缺损重建技术,如带血管的骨移植技术、骨牵引延长术和自体骨移植术,但大范围骨缺损的重建仍是一个挑战.因为现有的骨重建技术存在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骨愈合时间长、负重时间晚、愈合率低、耐受性差及并发症多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2000年Masquelet等[1]发现在骨缺损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假体后,在假体周围能诱导一层假膜,这层假膜被称为骨水泥诱导膜。
目的 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并评价移植物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76例(男33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33.4岁)ACL单束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进行双源CT三维重建.根据患者ACL移植物与骨隧道的位置分为3组:撞击组22例(ACL移植物与髁间窝存在撞击),偏后组21例(胫骨隧道位置偏后),满意组33例(胫骨隧道及A
尽管过去十年骨盆骨折的救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骨盆骨折的死亡率从8%下降至5%,但是伴有骨盆后环损伤的复杂骨盆骨折的死亡率仍然没有降低[1],失血性休克是其主要致死因素[2].我们的前期临床研究[3]发现:骨折的严重程度与血管损伤程度并不完全吻合.解剖学研究[4]发现,骨盆血管损伤不仅与骨盆的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而且与骨折位置、位移及损伤机制相关.充分了解骨盆血管的损伤过程,明确血管的损伤机制,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