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实验方法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因素探究

来源 :当代化工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peip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探究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 seudanonas palustris)菌株对氨氮的去除最佳条件.实验采用纳氏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氨氮含量,分别控制影响菌株去除氨氮效率的三个因素(包括水样的初始氨氮浓度、pH以及温度)考察水样中的氨氮含量.结果显示,沼泽红假单胞菌降解氨氮能力最优的条件为:pH值为9、初始氨氮浓度为103.05mg/L、温度为45℃.且该菌株在25-45℃,pH5.0-9.0环境条件下均能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复杂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此外当体系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氮源时,菌体去除氨氮的能力下降,氨氮积累明显,甚至出现处理后废水中氨氮的浓度高于处理前的现象.
其他文献
为适应弹药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了多连发底火发火性能试验仪.通过对试验仪控制部分及主机部分开展研究,实现了多个底火的向前输送和多个底火的击发,并利用仿真技术达到室内静止试验与火炮实弹射击的一致性,同时实现了远距离遥控操作及手动/电动双功能.试验验证表明试验仪性能可靠,使用安全、简便,更新了现有底火发火性能测试手段.
温度响应型可注射水凝胶是一类新兴的智能材料,能够在温度诱导作用下实现“注射前溶液,注射后凝胶”的材料形态变化,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在天然聚合物壳聚糖(CS)的分子中引入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链段,所得材料能够响应环境温度表现出可逆的形态转变.同时流变测试和载药释药实验表明,CS/PNIPAAm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缓释药物的能力,并且这些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原料中NIPAAm的含量来进行调控.
通过对系列实验测定比较三叶青总黄酮和多糖含量,了解不同产地块根及茎叶部分中总黄酮和多糖含量存在差异,最终初步确立三叶青的质量品质受生长区域环境的影响.
以玉米秸秆作为生物模板,利用焙烧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分级多孔结构的LaFeO3/ZnO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LaFeO3/ZnO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aFeO3/ZnO复合材料保留了秸秆材料的原始孔形态,与纯ZnO相比,LaFeO3/ZnO具有更高的VOCs检测性能.LaFeO3/ZnO复合材料在370℃工作温度下对100ppm乙醇的响应值10.4.同时,该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乙醇检测的气体选择性和稳定性,这主要归因于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
抗菌肽是宿主抵御外来病原入侵时在先天免疫中的重要效应因子.作为一种抗菌蛋白,甲壳动物中的甲壳肽是其先天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在本研究中,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甲壳肽Crustin(以下简称EsCrustin)在酵母真核系统中表达.先将EsCrustin的ORF克隆到质粒载体pHAC181中,然后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重组质粒整合到酿酒酵母菌株GAL1-ScRCH1的GAL1启动子下游以启动表达.重组蛋白在其C末端含有3个HA标签,经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MrCrust
将2-吡咯甲酸甲酯和水合联氨反应合成了中间产物2-吡咯甲酰肼,随后2-吡咯甲酰肼和各种醛缩合后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酰腙化合物.对合成的酰腙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红外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另外,使用紫外、荧光等方法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吸收和发光性质的测试.
当前针对地下气化的研究仅关注产物中的污染物,而反应区内污染物行为尚不清楚.搭建了地下气化模型实验台,采用沿程取样研究了焦油与颗粒行为.在文中条件下,核心反应区(支路3)焦油中多环芳烃约占70%,而下游(支路5)焦油中多环芳烃仅有35%.支路3含苯环化合物中三苯环以上成分超35%,而支路5没有三苯环以上成分.焦油沿程特性与炉内较大的温度梯度密切相关.相比于支路3,支路5的颗粒物浓度更高,且球形度更接近于1.
氧化亚氮(N2O)是三大温室气体之一,伴随人类活动影响,大气N2O浓度一直不断提升.河口溶解性N2O动态变化是大气N2O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盐水入侵对溶解性N2O有直接的影响.本论文采集闽江河口水样,于实验室开展盐度影响研究,测定不同盐度条件下水体中溶解性N2O的浓度,并基于水-气交换薄膜流通模型计算不同盐度条件下N2O水-气通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盐度上升,溶解性N2O浓度及水-气通量均显著上升,平均盐度为0.07、1.69、15.3、21.6和34.0的条件下,对应的溶解性N2O平均浓度分别为2.4
将磷钨酸(PWA)量子点分散在聚吡咯(PPy)中,利用滴膜法制备出光致变色复合膜.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该复合膜的结构和光致变色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球形的PWA量子点很好的分散在复合膜中,PWA的Keggin结构在复合过程中未被破坏,PWA和PPy之间存在非化学键相互作用.经可见光照射后,复合膜由无色变为蓝色,部分W6+被还原为W5+,表明其光致变色过程中PWA与PPy之间有光还原反应的发生,该变色过程
基于木聚糖的抗肿瘤活性,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木聚糖性能及其衍生物改性研究的进展.主要从木聚糖的酯化改性、接枝共聚醚化、氧化、交联以及复合等改性方法介绍了木聚糖改性衍生物合成与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对可再生生物质活性材料木聚糖进行化学改性,不仅能够提高木聚糖的物理性能,同时由于引入功能基团的多样性,提高了靶向能力、缓释效果、生物活性等特性.鉴于木聚糖改性衍生物具有特定的大分子结构及生物相容性,在食品、医药、材料、环境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