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全球性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各国间地域、文化、历史、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对身边事物的追求准则不断提高,“发现”新事物以及尝试与其深入的研究过程,对人类和设计师都是一种文明与收获。在人类空间艺术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所熟悉的新事物,对客观世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以及新的社会认知态度,对新的生态环境的了解是相统一的。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是由于山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山地风景,也谈不上山地建筑,所以更应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 山地;建筑设计;独创性
前言:
根据我国的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出台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保护好每一寸耕地的国策。这就需要对山地进行开发,将住房用地移到山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山地建筑的建设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因为我们只有不断拓展建筑资源.以回归自然为诉求,全面开展山地建筑设计研究,才能真正令建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成为现实。既满足住房要求又满足美观要求。因此,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山地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形式均得到了人们的广关注,并实现了不断深入的拓展研究。然而在众多建筑设计形式中,山地建筑作一种基于特殊山地形式的设计类型,却很少引起行业人员的重视。我国大部分地区坐落于平原地区,在我们国家,山地面积约站全部大陆面积的2/3,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土地矛盾之间的压力,开发山地建筑是开拓生存空间的需要,同时也是获取资源,回归自然的需要,所以人们对山地建筑的关注也水涨船高。
2、山地建筑定义及特点
山地建筑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地表式、地下式、架空式。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建筑内设有梯级,该范围内建筑则属于山地建筑设计范畴;坡度在10%以下,建筑布局则不受限制。山地建筑具有地质的不稳定性,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水文动态性,生物多样性等特征。
3、山地建筑总体设计
山地建筑的设计主要是处理好山体,建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处理好人工的建筑物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是取得山地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
山体建筑顺应等高线的好处在节省造价。我们在对山地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到尽量减少建筑接地,减少对地貌的损害,力求上部发展,开拓上部空间。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可有效地保护地貌,避免较多土方工程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
在山地建造建筑,一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顺应地形,这时就需要对山地地貌进行改造,一般做法是把坡地造为几级台地,在平整的台地建造建筑,然后以道路,踏步连接不同标高的台地。
山地建筑设计要做到能够因地制宜,做到节地、节能、节约资源,也要求能够将建筑、园林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机理等构成山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设计中得独特手法有,台:为结合山势地形,适当的挖和填相结合,是以最小的土方工程来取得较大平整地块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筑顺山势起伏使得自然的景观效果很好。吊:就是柱子支撑在高低起伏的山地上以支柱形式支撑着楼面;跌:多用于建筑纵向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分层跌落的廊子。挑:悬挑出来,以"占天不占地#的方式扩大了上部空间。
为了山地建筑与山形地势的融合,我们通常采用挖与填的设计方式来丰富、自然的景观效果。当有很多高布置现象时,一般用跌落的设计理念,令较密地层形成分层跌落的处理效果。在高低起伏的山地地形中我们可采用支柱形式支撑楼面的吊处理方式,而对于空间有限的山地建筑我们则可采用悬挑处理方式进一步扩大建筑的上部空间。
4、山地建筑的设计原理和可行性
山地建筑的设计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建筑形象的定位:主要包括建筑的风格与形式、地方风格的表现形式、概念的表现。
(2)对地貌分析的形象定位:主要包括塑形(顺应地形;强化地形;超越地形)和组景(景点、景域、景观视線;景观与观景)两个方面。
5、山地建筑的基本处理手法
不同于平地,山地建筑为了结合地形,避免大量的开挖土地,破坏自然环境,降低成本,在建筑手法上不同于平地建筑,常用处理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勒脚:将房屋四周勒脚调整到统一标高。属于建筑基底的处理手法。
(2)筑台:对天然地面进行开挖或者筑填,使其形成平整台地修筑建筑的处理手法。
(3)错层:将房屋的同一层楼面做成不同标高,适应地形坡度的处理手法。
(4)跌落:房屋以开间或者单元为单位,顺坡势延垂直方向段段跌落,形成阶状不整合的处理方法。
(5)掉层:房屋的基底随地形形成阶状,并使其阶差等于层高的处理手法。
(6)错落:房屋顺坡随势逐层或者隔层沿水平方向作一定距离的错动和重迭形成阶状布置的处理手法。
(7)架空式:分架空与吊脚两种类型。
(8)分层入口:利用地形高差按层分设入口的处理手法。
6、建筑要求
6.1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就如同精神和物质具有相互性,无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只能是一个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整体,无间地融合在一起。而人们面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探索其合理的统一,这一过程的追求正如我们在建筑空间设计领域所追求其功能性与审美性合理统一与异曲同工。
6.2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建筑设计理念中已成为空间意识重要的一个要点。建筑的规划设计当中,崇尚强调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合理融合,形成了自建筑有机自然观。一个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必须结合于与之相适应的地域环境,性质功能,讲究天时地利,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找到自己恰当的姿态,而不是与之相抗衡或者破坏原生自然环境,从而与环境紧密的构成有机的整体。
6.3建筑空间和形式的合理组合
形式与空间是建筑的基本手段,它包含着最基本和永恒的语言,如何将空间和形式联系起来达到合理的组合,使其形成一个具有统一风格是建筑合理性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建筑形式除了遵循建筑形式美法则外还要追求空间功能的表现以求得建筑空间和形式在造型上、功效上的变化和统一的结合。
6.4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毋庸置疑,建筑空间设计的成因之一是以研究人的需求为前提的,无论是建造写字楼、社区宅、展览场馆,还是商业店铺等一系功能需求的目标中,寻找对应的空间设计物化形式。这也是人性化设计一个要点,使得建筑空间更具实用性、情感性以及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依照最基本的人的原始需求来讲,以人体舒适为角度,建造这样一个空间除了对人体工学知识的深度认识,还需要建造者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能够关注到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而使用者对建筑空间心理上的需求,要根据作者和观赏者心理上对建筑空间的重新调度,营造氛围来强化情思,以获得心灵感悟。
7、结束语
对于建筑空间的合理性设计从出发点到归宿点总是归结为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终能够拥有外观、形式、内外空间和功能相统一,与自然环境相融人而且具有人性化的合理的建筑空间。我国的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对山地进行开发,将住房用地移到山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山地建筑的建设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是由于山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山地风景,也谈不上山地建筑,所以更应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伯榕.山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2(3)
[2]陈荣林.山地建筑设计与城市人居环境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7)
[3]曲宾,刘波.对山地环境中建筑设计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
【关键词】 山地;建筑设计;独创性
前言:
根据我国的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出台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保护好每一寸耕地的国策。这就需要对山地进行开发,将住房用地移到山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山地建筑的建设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因为我们只有不断拓展建筑资源.以回归自然为诉求,全面开展山地建筑设计研究,才能真正令建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成为现实。既满足住房要求又满足美观要求。因此,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山地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形式均得到了人们的广关注,并实现了不断深入的拓展研究。然而在众多建筑设计形式中,山地建筑作一种基于特殊山地形式的设计类型,却很少引起行业人员的重视。我国大部分地区坐落于平原地区,在我们国家,山地面积约站全部大陆面积的2/3,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土地矛盾之间的压力,开发山地建筑是开拓生存空间的需要,同时也是获取资源,回归自然的需要,所以人们对山地建筑的关注也水涨船高。
2、山地建筑定义及特点
山地建筑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地表式、地下式、架空式。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建筑内设有梯级,该范围内建筑则属于山地建筑设计范畴;坡度在10%以下,建筑布局则不受限制。山地建筑具有地质的不稳定性,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水文动态性,生物多样性等特征。
3、山地建筑总体设计
山地建筑的设计主要是处理好山体,建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处理好人工的建筑物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是取得山地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
山体建筑顺应等高线的好处在节省造价。我们在对山地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到尽量减少建筑接地,减少对地貌的损害,力求上部发展,开拓上部空间。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可有效地保护地貌,避免较多土方工程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
在山地建造建筑,一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顺应地形,这时就需要对山地地貌进行改造,一般做法是把坡地造为几级台地,在平整的台地建造建筑,然后以道路,踏步连接不同标高的台地。
山地建筑设计要做到能够因地制宜,做到节地、节能、节约资源,也要求能够将建筑、园林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机理等构成山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设计中得独特手法有,台:为结合山势地形,适当的挖和填相结合,是以最小的土方工程来取得较大平整地块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筑顺山势起伏使得自然的景观效果很好。吊:就是柱子支撑在高低起伏的山地上以支柱形式支撑着楼面;跌:多用于建筑纵向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分层跌落的廊子。挑:悬挑出来,以"占天不占地#的方式扩大了上部空间。
为了山地建筑与山形地势的融合,我们通常采用挖与填的设计方式来丰富、自然的景观效果。当有很多高布置现象时,一般用跌落的设计理念,令较密地层形成分层跌落的处理效果。在高低起伏的山地地形中我们可采用支柱形式支撑楼面的吊处理方式,而对于空间有限的山地建筑我们则可采用悬挑处理方式进一步扩大建筑的上部空间。
4、山地建筑的设计原理和可行性
山地建筑的设计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建筑形象的定位:主要包括建筑的风格与形式、地方风格的表现形式、概念的表现。
(2)对地貌分析的形象定位:主要包括塑形(顺应地形;强化地形;超越地形)和组景(景点、景域、景观视線;景观与观景)两个方面。
5、山地建筑的基本处理手法
不同于平地,山地建筑为了结合地形,避免大量的开挖土地,破坏自然环境,降低成本,在建筑手法上不同于平地建筑,常用处理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勒脚:将房屋四周勒脚调整到统一标高。属于建筑基底的处理手法。
(2)筑台:对天然地面进行开挖或者筑填,使其形成平整台地修筑建筑的处理手法。
(3)错层:将房屋的同一层楼面做成不同标高,适应地形坡度的处理手法。
(4)跌落:房屋以开间或者单元为单位,顺坡势延垂直方向段段跌落,形成阶状不整合的处理方法。
(5)掉层:房屋的基底随地形形成阶状,并使其阶差等于层高的处理手法。
(6)错落:房屋顺坡随势逐层或者隔层沿水平方向作一定距离的错动和重迭形成阶状布置的处理手法。
(7)架空式:分架空与吊脚两种类型。
(8)分层入口:利用地形高差按层分设入口的处理手法。
6、建筑要求
6.1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就如同精神和物质具有相互性,无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只能是一个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整体,无间地融合在一起。而人们面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探索其合理的统一,这一过程的追求正如我们在建筑空间设计领域所追求其功能性与审美性合理统一与异曲同工。
6.2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建筑设计理念中已成为空间意识重要的一个要点。建筑的规划设计当中,崇尚强调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合理融合,形成了自建筑有机自然观。一个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必须结合于与之相适应的地域环境,性质功能,讲究天时地利,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找到自己恰当的姿态,而不是与之相抗衡或者破坏原生自然环境,从而与环境紧密的构成有机的整体。
6.3建筑空间和形式的合理组合
形式与空间是建筑的基本手段,它包含着最基本和永恒的语言,如何将空间和形式联系起来达到合理的组合,使其形成一个具有统一风格是建筑合理性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建筑形式除了遵循建筑形式美法则外还要追求空间功能的表现以求得建筑空间和形式在造型上、功效上的变化和统一的结合。
6.4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毋庸置疑,建筑空间设计的成因之一是以研究人的需求为前提的,无论是建造写字楼、社区宅、展览场馆,还是商业店铺等一系功能需求的目标中,寻找对应的空间设计物化形式。这也是人性化设计一个要点,使得建筑空间更具实用性、情感性以及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依照最基本的人的原始需求来讲,以人体舒适为角度,建造这样一个空间除了对人体工学知识的深度认识,还需要建造者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能够关注到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而使用者对建筑空间心理上的需求,要根据作者和观赏者心理上对建筑空间的重新调度,营造氛围来强化情思,以获得心灵感悟。
7、结束语
对于建筑空间的合理性设计从出发点到归宿点总是归结为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终能够拥有外观、形式、内外空间和功能相统一,与自然环境相融人而且具有人性化的合理的建筑空间。我国的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对山地进行开发,将住房用地移到山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山地建筑的建设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是由于山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山地风景,也谈不上山地建筑,所以更应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伯榕.山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2(3)
[2]陈荣林.山地建筑设计与城市人居环境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7)
[3]曲宾,刘波.对山地环境中建筑设计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