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斗目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村;成果;探索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努力,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础,产业是支撑。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和经济强县,基础优势较明显,但同发达地区相比较,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06年仅排在全省第40位,与全省第一大县并不成正比。农村经济要获得大的发展,必须把工业作为重要支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坚持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经商、办厂,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用工业化致富农民。到2007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81571万元,比78年增长了353倍;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64735元,比78年增长了184倍,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飞跃。
二、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使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民的富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基之柱,无本之木。为此,我们始终突出农民增收这一关键,拓宽渠道,多措并举,逐步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落实优惠政策促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不仅促进了农民减负增收,并且有效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调整农业结构促增收。为此,我们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来抓,加快林业、红枣基地、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产品规模。三是发展劳务经济促增收。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我们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大最快的富民产业来抓,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建成职业技术学校,为务工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农村群众尽享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制约着新
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近年来,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入手,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四是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改工程”。全县大力投资建校, 农村学校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大力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农村困难群体的基础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县共有城市低保户4785户9608人。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四、加强教育培训,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的文明程度。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至关重要。一是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开展扫盲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认真搞好职业教育,努力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是认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聘请农业专家教授定期到乡村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实施科技专家定点帮扶,努力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使大多数农民都能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三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比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教育农民增强现代意识,摒弃宗族观念,努力形成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探索民主管理新方式
民主管理是农村社会进步的保障。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调动和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对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事情,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提高了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广大农村基层组织逐步成为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的领导核心。三是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通过开展党员帮扶、下访等活动,协调农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一些热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面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工作,全县农村治安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我县的县情和发展基础决定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社会事业的支持,在农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我们坚信洪洞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明大道上勇立潮头,阔步前进。
作者简介:张洁平(1967.4--),女,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吴村镇徐村,山西洪洞县委党校,教师,助理讲师
【关键词】农村;成果;探索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努力,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础,产业是支撑。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和经济强县,基础优势较明显,但同发达地区相比较,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06年仅排在全省第40位,与全省第一大县并不成正比。农村经济要获得大的发展,必须把工业作为重要支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坚持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经商、办厂,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用工业化致富农民。到2007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81571万元,比78年增长了353倍;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64735元,比78年增长了184倍,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飞跃。
二、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使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民的富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基之柱,无本之木。为此,我们始终突出农民增收这一关键,拓宽渠道,多措并举,逐步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落实优惠政策促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不仅促进了农民减负增收,并且有效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调整农业结构促增收。为此,我们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来抓,加快林业、红枣基地、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产品规模。三是发展劳务经济促增收。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我们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大最快的富民产业来抓,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建成职业技术学校,为务工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农村群众尽享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制约着新
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近年来,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入手,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四是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改工程”。全县大力投资建校, 农村学校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大力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农村困难群体的基础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县共有城市低保户4785户9608人。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四、加强教育培训,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的文明程度。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至关重要。一是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开展扫盲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认真搞好职业教育,努力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是认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聘请农业专家教授定期到乡村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实施科技专家定点帮扶,努力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使大多数农民都能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三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比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教育农民增强现代意识,摒弃宗族观念,努力形成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探索民主管理新方式
民主管理是农村社会进步的保障。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调动和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对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事情,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提高了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广大农村基层组织逐步成为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的领导核心。三是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通过开展党员帮扶、下访等活动,协调农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一些热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面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工作,全县农村治安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我县的县情和发展基础决定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社会事业的支持,在农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我们坚信洪洞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明大道上勇立潮头,阔步前进。
作者简介:张洁平(1967.4--),女,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吴村镇徐村,山西洪洞县委党校,教师,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