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andt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容县入选广西玉林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代表,容县杨贵妃传说不仅是当地文化资源的典型性代表,更是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容县杨贵妃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陷入困境,其保护和开发方式也应随时代转变。探究容县杨贵妃传说的保护和开发方式需从当下社会背景下展开,民间文化与乡村密不可分,民间传说从民间起,应回到民间去。实现杨贵妃传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从农村“振兴”这个关键词出发,把握国家振兴乡村的发展机遇,探索杨贵妃传说保护与开发新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杨贵妃传说;资源转化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凝聚了我党和国家领导人智慧的结晶;是在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①这一战略的部署,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拉开了序幕。从中国乡村的发展历程看,中国乡村问题复杂多样,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农村保留有传统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青山绿水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但也存在过度商业化以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无法持续发展的状况。②就当下研究成果而言,对乡村的主体性及其“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的研究不足,宏大的号召和建议颇多,具体深入的田野研究偏少,缺乏经验总结、模式提炼以及理论反思。③当下中国处于急剧变化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传统文化,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既要保护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兼顾乡村经济发展,必须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新变化、新局势,必须做到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以便更好满足民众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旨在聚焦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为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一、容县杨贵妃传说旅游资源现状
  在国家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下,根植于乡村本土的民间文化重新走进民众视野中,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指示,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路径。以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旅游发展现状为例,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开发存在建设不完善,经营模式滞后,文化资源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
  (一)容县杨贵妃传说
  杨贵妃作为容县的文化名人,其传说充满神奇色彩,为当地民间文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容县志》中,有关杨贵妃的记述多达数处,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对当地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杨贵妃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标识性的人物。结合广西故事集成和当地流传的传说,杨贵妃传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为:唐朝开元年间,在普宁县云凌里杨皮村(今容县十里镇杨外村),杨维与叶氏结为夫妇,夫妻二人老年无子无女,妻子叶氏于绣江采桑,休憩间隙梦见仙姑,而后怀胎,怀胎十二月诞下杨玉环,胎衣如莲。杨玉环三天不睁眼,叶氏再次被仙姑托梦,得知此女不平凡,需用甘露擦拭可保其无病。都督杨康得闻此奇女,赠杨氏夫妇厚礼,请求收养玉环为养女。后长史玄琰威吓杨康,要求收玉环为养女。玉环拜别亲生父母,泪花点点洒竹竿,竹竿变成了斑竹。玉环临走前到水井给双亲挑最后一担水,此井被后人称为杨妃井。①历史上,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并未死去,而是东渡日本,当地亦流传如下版本:杨贵妃经历马嵬驿兵变后大难不死,乔装东渡日本,寿终后化为白鹤,白鹤在杨贵妃旧居上空徘徊,以鹤鸣向乡亲诉说离愁别恨和千古冤情,久久不愿离去,就此村人便自发地建了杨妃庙。②杨贵妃的阴魂有了安身之所后,白鹤在杨外村上空绕了三圈后就飞走了,飞往蓬莱仙岛去了。在每年的农历初一,白鹤就成群结队从他处飞回故土。③从上述的传说情节看,容县杨贵妃传说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强化民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的渊源。而实现文化驱动乡村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聚焦点所在,也是实施保护和开发乡村传统文化的着手点所在。
  (二)容县杨贵妃传说相关旅游景点
  政府作为发展民俗旅游的主导力量,是民俗资源开发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当地主要凭借容县容州古城景区、容县仿古特色街、容县博物馆以及广西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产业。容州古城是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该旅游景区主要由真武阁、容县博物馆、开元寺、贵妃巷等建筑物组成,集历史文化体验、观光娱乐、饮食购物等诸多功能为一体。容县有关杨贵妃传说的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容州古城,二是正在修建的杨贵妃故里。杨贵妃传说在容州古城内的容县博物馆中展示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新媒体的方式展现。例如,LED屏幕播放介绍杨贵妃不平凡的一生,利用投影重现《霓裳羽衣舞》的艺术表演,展列杨贵妃传说遗址(杨妃庙、杨妃井和贵妃峰)的图片。除此之外,为纪念杨贵妃,政府将容县的一条步行街命名为“贵妃巷”,并在其街道上摆设了贵妃雕像。杨贵妃故里坐落在距容县县城几公里开外的十里镇的村落中。杨贵妃传说的景点包括本地原有的杨妃庙和后来修筑的旅游景区。杨贵妃故里的民俗资源主要是传说遗址和人文景观。容县杨贵妃传说依托当地遗址,其文化内涵主要寄寓于民间信仰中,用以寄托受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杨贵妃被“仙化”为当地民众的保护神,游客中不乏慕名而来的信男信女。
  (三)容县杨贵妃传说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从当前容县杨贵妃传说旅游资源发展来看,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主题特色不突出,旅游资源受众面小等。从容州古城对杨贵妃传说的开发力度来看,政府对其开发仅仅停留在叙事层面,并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资源转化。从杨贵妃故里的开发来看,效果甚微,其位置较为偏僻,建设不够完善,无法支撑民众参观的热情,杨贵妃庙的参拜群体小,多为慕名而来的信男信女。容州古城作为一个展示容县风土人情的载体,包含的主题多样,不能仅仅作为展示容县杨贵妃传说的主场地,而作为展示杨贵妃传说主场地的杨贵妃故里却无人问津。从两者的矛盾关系看,当地民俗旅游发展的衔接、管理、开发等环节存在着问题。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民众对于杨贵妃传说的了解多依附于杨贵妃信仰,能夠将完整版的杨贵妃传说娓娓道来的少之又少。从杨贵妃传说资源的开发现状看,杨贵妃传说资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凋敝,使得民间文化失去了传承的可持续性,其内在的驱动出现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相关旅游业日渐式微。   二、杨贵妃传说资源发展的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容县杨贵妃传说旅游愈陷困境,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背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表明过去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其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传承人和受众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民众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和老龄化加快。城镇拥有更优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的年轻人涌向城镇,村落中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意味着受容县杨贵妃传说影响的对象愈加狭隘。
  容县杨贵妃传说作为一种地方传说,其最主要的流传方式是口耳相传。在口耳相传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人与受众。容县杨贵妃传说没有指定的传承人,熟知传说的多为村落中年纪较大的村民,传说传承的过程多为饭后茶余的闲谈,而青少年更倾向于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加之代际差异愈大,这就使得传说繁衍生息的土壤愈加贫瘠。笔者对当地的民众进行采访,像笔者祖辈、父母辈对杨贵妃传说了解的情况只是知其大概,要论细节知道的就更少了;笔者往下的小辈,甚至不知杨贵妃传说。城市化进程中,民众对于像杨贵妃传说这类的民间文学普遍不感兴趣,特别是长期外出远离故土的年轻人对这类民间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降低,乡情更淡,归属感愈加淡薄。缺乏传承人和受众意味着没有人会讲、会听,预示了该民间文学作品走进了死胡同,甚至是从此消失于世,这也是普遍民间叙事正面临的问题,整体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二)口头叙事环境衰落
  “民间文学是一个完整系统,由讲述环境、讲述人、讲述文本、听众等众多因素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空间,传播活动方可顺利进行。”①传统的民间叙事环境比较随意,多为田间陇道、街头巷尾、草坪树荫等等,上述的场所是民间文学叙事的重要环境,讲述者与受众的互动构成了民间文学传承的完整性。
  当下的社會环境,容县杨贵妃传说的传播主要通过电子媒介传播,民众获取杨贵妃传说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发布的官方信息,其原生传播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摒弃,民众更倾向于便于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但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传说与口头传统的割裂。这里的“口头”不仅仅意味着口头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在口头演说时的创新,讲述者所处环境的不同,形成于讲述者头脑中的文本或者知识构架就可能存在差异,其异文版本就愈多。随着叙事环境的虚拟化,愈来愈多的故事以一种互联网的记忆方式储存在民众的脑海中,关键字条成为了民众对于传说的脑海印象,这种失去原生叙事土壤的传承方式对于传说的发展极其不利。
  (三)向外推广存在阻碍
  传说的讲述无特殊要求,讲述者和听众构成了最主要的部分,往往在讲述过程中容易引发双方的文化归属感,“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②,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和事物时,一种乡情油然而生,而当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传说的讲述就容易“变味”。
  容县杨贵妃传说作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传说,其传说的内容和情节都富有地方特色,想要外乡人轻易地接受他乡文化,但鉴于人与空间关系上存在着隔膜,因而这种接受过程是艰难推进的。容县杨贵妃传说有着自身的传说核和传说圈,有着属于自身的传说人物、地方古迹和流布范围,想要通过他人之口进而将传说流传到他地是很难站住脚跟的,更别说扎根于他乡文化土壤了。传说多以本地方言口述,通过他人之口和文本的转述,容易使传说产生变异和传达错误,这些都限制了容县杨贵妃传说这类地方传说向外推广。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变得新奇自由,可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主要以传承和面向大众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①这也正是容县杨贵妃传说推广的一大难题,原有的传说主要是传承和娱人,已经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而要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并能使之符合受众的审美似乎并非易事,这也正是杨贵妃传说未来推广发展的方向。
  三、走出旅游“窠臼”与乡村振兴
  容县杨贵妃传说作为容县的旅游资源,其资源转化方式明显具有传统旅游模式的影子,这不仅不利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而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支持也不足。笔者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考量,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民众参与受益,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村
  从当下党的方针政策出发,推进乡村振兴,其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乡村“空心化”、无劳动力的问题,先富带动后富,其四大关键之一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就必须让民众参与其中,从中受益。
  紧扣“三农”问题,依托容县杨贵妃故里为旅游载体,发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总抓手”。让游客体验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不同以及与城市生活方式不同的乡村生活方式,归结在极具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农家乐”实践。②从杨贵妃传说遗址所在的村落看,这里的位置较为偏僻,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环境清幽,适合开展“农家乐”实践。通过“农家乐”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同时,也利于堵住传承人与受众流失的缺口。为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循环,极为重要的一步是让村民参与到其中,获得真正的收益。政府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吸引外出人口返乡,提升当地经济效益,促进当地产业转型。例如,聘请当地村民充当旅游向导,带领游客重游贵妃所到之处或以说书形式讲述容县杨贵妃传说;将传统的民居改造成具有传说特色的客房供给游客住宿;直接面向游客提供当地特色餐饮服务;加工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售卖等等。
  (二)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鲜明的载体,是村庄历史文化沉淀和村民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公共场域,是村民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③乡村振兴反映了乡村的文化空间的重构过程,乡村振兴与文化空间的重构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乡村文化公共空间衰落,政府与村民作为主客体,在文化空间保护、开发以及实现振兴乡村的进程中的作用凸显。   容县杨贵妃传说从文化空间的纵向发展来看,其发展趋势是不容乐观的,民间的叙事空间逐渐衰落,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尤显重要。从主体看,政府作为实施者,宣传杨贵妃传说的力度应加大,联合容州古城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标签,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除此之外,政府应提供更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建设有关容县杨贵妃传说的乡村文化角、文化廣场、文化图书室等,填充乡村文化空间。除了由上至下的路径外,也应重视民间传播渠道,扎根民众才能更好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新乡贤引领乡村文化精神建设,带头树立模范作用,提升村民保护文化的自觉意识,逐渐从以“政府主导”向“乡村自救”的发展模式靠拢。
  (三)活化杨贵妃传说资源,增强村落认同
  活化各地方优秀的民间文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踏板。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利用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乡村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②实施乡村振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保护、开发容县杨贵妃传说与乡村振兴,这两者实际上是相承接、相辅相成的。
  活化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重点在于传说的再现和创新。容县杨贵妃传说的重述,在口头传统这一块尤为重要,所要收集整理的不仅仅要有故事家头脑中的文本,还要有受众头脑中的文本,对比可见传说在传播中的嬗变以及符合当代受众的文化审美的要求,这些对于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容县杨贵妃传说有寄托的物质载体,杨妃庙、杨贵妃故里旅游景区以及节日庆典(贵妃诞),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复原和创新演出。例如,减弱表演的“文艺性”,重现传说情节,熔铸现代歌舞形式加以还原和创新;“活化”传说,实现传说的景观化,利用景观叙事发展旅游,促使游客在旅游中增强村落认同感,感受乡土文化带来的触动,加大容县杨贵妃传说的影响力度。
  四、结语
  本文旨在指出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保护和发展杨贵妃传说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以杨贵妃传说资源的转化带动经济发展符合当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实施,对于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道路途径,这不仅符合中央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总之,要改变中国社会对乡村的主导性观念,仍需充分发挥乡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的振兴和文化资源的健康协同发展。
其他文献
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始终,并且经常性影响或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传染病是人类的苦难,人类是在不断同传染病的英勇斗争中前进的。即使借助于科学与技术这个最有力的武器,人类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才把过去危害极其严重的疾病,控制或者消灭。二十一世纪主要问题是,人类不断面临新型传染病,许多传染病尚待克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急迫,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也会较之以往,更加重要和凸显。
农机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及精晶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当下的农机技术推广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除了推广环境存在各类干扰因素以外,推广思路及方法的滞后性也影响了我国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文章阐述了农机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农机技术推广及创新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农机技术推广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技术示范、政企合作、专业合作社建设、人才培养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角度,对农业生产中农机技术的推广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推广工作者提供参考。
“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是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物专业的核心课。随着网络平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网络平台教学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日益变化的需求。本调查通过泛雅平台进行“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并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定量评价。
目前,我国农机作业环境和作业设施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农机设备污染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机维修技术已引起各界关注,成为保障我国农民基本利益、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农机维修技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机设备简单维修,它包括几项技术,需要从多方面深入研究,进而丰富农机设备维修知识。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在农业中引入信息技术,会加快农业经济的进步。因此,农业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为农业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依然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采取有效的手段去解决,以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滴灌水肥一体化设计中应该做好水分和养分的控制,确保养分和水分的供给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改变传统的施肥和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肥料的使用效能。
在传统的生产中,农民大多都是依照经验进行种植,无法针对不同农作物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农业物联网的出现,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的精密种植管理。本文从物联网的定义出发,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并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未来的创新发展趋势,以期通过物联网助力现代农业,实现稳定快速的发展。
从现代战争中的战术电子战行动指挥决策需求角度出发,以战场电子战战术行动为背景,抽象出战术电子战干扰行动的一般模式。建立了不仅考虑我方电子战装备对敌电子目标进行干扰时的任务分配还考虑装备与目标的有效干扰与匹配的电子干扰任务分配模型,并结合目标重要性优先、干扰距离优先和目标重要性和干扰距离兼顾三种优先干扰策略进一步加强模型实用性。运用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II)对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和求解,并比较得出了三种优先干扰策略的优
草原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需要意识到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提高整体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激发出整体国民的护草、爱草情感,加强针对性修复,保障草原生态环境修复效率,健全相关保护机制,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草原的保护力度与恢复力度在持续降低,导致草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滋生出很多土地问题。本文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进行叙述,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方法。
作品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为题材。水墨画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事物的意境、神情的审美需求。水墨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出丰富的感官变化与内在神韵。作曲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将水墨艺术中“重意不重实”的美学观念与音乐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材料与音色布局两个维度分析尹明五管弦乐作品《水墨画意》,阐释主导材料及其音色布局对其音乐结构的支撑作用,根据材料的变换与音色横向变化作为作品的对比手段与创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