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应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字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用这一目标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必须切实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从以往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状态中解放出来,加强阅读指导,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老师必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领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
一、在阅读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未来学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方法怎样一步步从阅读中获得呢?试举一例笔者执教《曹冲称象》(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断:
师: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把第6课的这个故事读读就知道了。请等等,我不放心,如果你们在读时遇到困难,如读不通顺了,是不是要跳读过去呢?
生:我们不会跳读的。
生:我遇到了不会读的字,看拼音多读几次,就会了。
生:我读不通顺时,就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生:遇到困难还可以请同学或老师教教我。
师:好!这样做我就放心了。
(老师出示课件: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来检查检查,看看小朋友把故事读通顺了没有?谁愿意试试?
(学生争着站起来要读。)
师:(点名)你想采用什么方式来读,是你一个人读一段,还是邀请好朋友一人读一段?
生1:(邀请同桌一起读)我读第一段,你读第二段。
(生2笑着点头答应。)
(生1把课文第1自然段读得很通顺。生2把“这头象”读成了“这头大象”,把“身子”读成了“身体”。)
师:(对生2)请你别着急,看着第一句,再读一遍。
(生2读好了。)
(接着生3邀请了三个小伙伴站起来读。她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时,把“秤杆”读成了“秤平”。)
师:你说,砍一棵大树做什么?
生3:做“秤平”。(没意识到读错。)
师:仔细看看这句话,读作什么?
生3:“秤平”。(仍没意识是错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们一起帮帮她吧!
(老师板书“秤杆”,请大家教生3读两遍。)
师:“秤”和“杆”偏旁不同,“秤”里面有“平”,“杆”里面有“干”。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3: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师:(欣慰)你终于读对了。我们用掌声来庆贺你!
师:小朋友,我们以后自己读书时,可像他们一样邀请小伙伴一起读,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进步会更大!
(老师出示课件:合作阅读进步大)
这里,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习得两种学习方法:“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合作阅读进步大”。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做下去,学生就能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阅读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就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二、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科书里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大海捞针般,从无限丰富的文化宝典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珍品”,把它们供给孩子们阅读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课文中精妙的词语、生动的句子、规范的语言,需要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体会内化,才能正确运用。再以《曹冲称象》第2自然段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师:请看!喜欢它吗?说说理由。
(老师出示课件:热带雨林中玩耍的一头既高大又可爱的大象。)
生1:我喜欢大象,是因为我想骑在大象的背上玩耍。
生2:我也喜欢大象,是因为大象的鼻子像水管一样,可以给我洗澡。
生3:大象有两颗长长的大牙齿,很可爱。
生4:大象又高又大,我很喜欢。
师:看来,大家的确喜爱这头大象,那么就用这句话夸夸它吧。
(出示课件:“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生:老师,他读得还算流利,可是很平淡,感觉不到“高大”的形象。
师:听口气,你一定能读出“高大”的形象,那就请你读。
(这位学生把“又高又大”“像堵墙”“像四根柱子”读得紧凑,重音落在“高”“大”“墙”“柱子”上。)
师:你真会读!确实体现出了“高大”,大家学学他。
生:我还有一种读法,也能显示“高大”。
(这位学生表情丰富地把这句话读得舒缓,重读了“又……又”“像……像”。)
师:大家感觉如何!
生:感觉又高又大!
师:这样读也能突出大象的高大形象,大家都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想知道吗?
(老师出示课件: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呢?)
师:这个问题,如果很想知道答案,就读前面那句;若是随便想想,就读后面这句。
(学生选读。)
师:请把你的想法用读的方式告诉同桌。
(学生互读。)
师:能告诉老师吗?(指名)
生: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把“到底”读出重音。)
师:老师知道了,你是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现在请小朋友把第2自然段读读,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读。)
这位教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官员说话,曹操表态”的表演,让学生体会“直摇头”和“摇摇头”的不同含义:“直”要读得又重又长,表现曹操的摇头时间长。通过“曹冲与官员年龄相比”体会“才7岁”和“7岁”的不同意思,“才”要轻读才能表现曹冲年龄小。这些都是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出来的。“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这种感悟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们的,而是在老师引导读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悟、自得并通过朗读而感受到的。 三、在阅读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其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议论,让他们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并非常愿意接近它、表现它,从而达到身临其境、读中忘我的境界。如《曹冲称象》第3自然段的教学:
师:我这儿有几顶官帽,戴上它你就成为朝廷官员了,就要学着他们的说话议论议论这头大象。
(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样子大家都想,请大家分小组扮角色试着议论议论,哪组学得最像,就请哪组上台表演。
(学生4~5人一组合作阅读,进入状态,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这组同学上台表演(给他们戴上官帽),现在你们个个都是朝庭大官,说话可得神气点儿!
(学生表演。)
师:这几位朝廷官员议论得怎样?
(大家评演,然后纷纷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形成了台上官员议论热烈、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的和谐氛围。)
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模仿、好想象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表演,从而锻炼自己把握语言的能力,享受语言带来的情趣,内心充满了阅读愉悦感。
四、在评读中体现平等的对话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知识、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设计“学生评读”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儿童内心需求。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看《小鹿的减法》(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2~7自然段的教学案例: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展示台,展示读?
生:我们读。(两位学生表演读。)
师:他们表现得怎样?
生:獐子角色的语言很响亮,也很好听,还有动作,有獐子的感觉。
生:我也赞同这一点,但是我觉得劝小鹿时的话,应该再真诚些。
师:说得好!请你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读。)
师:大家也学着獐子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齐读。)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小鹿也读得好,如果他能加上“抹抹汗”的动作就更好了(该生边读边抹抹汗。)
生:我认为,他把“獐子不解地问”的那句话读好了。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獐子不理解、不明白的语气。
师:请这位同学带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教读。)
师:有句话,老师特别喜欢,但不告诉你们。请你们猜猜是哪句话?
生:我知道,肯定是这句“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猜对了,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句?
生:(许多学生)我也喜欢这一句。
师:请把你们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读出来。(学生大声读)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学生纷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吗?
生1:我知道,我的声音很大,很响亮。(读句子)
生2:我读得好,是因为我读出了坚定的语气。(在胸前握了一下拳,再读)
生3:(拍拍胸脯)我读得信心十足!(读句子)
师:你们真是读得太好了,让我们一起自信而坚定地读读这句话,好吗?
生:(大声地)好!
(生齐读。)
案例中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评读,起到了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以及自我反思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阅读变得更加精彩了。有了“同伴评读”,就有了对话沟通;有了补充完善,孩子们就会读出层次;有了“自我评读”,就有了示范,有了榜样,也有了自信!
总之,我们要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就不应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阅读感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作品水平及构建人文素养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充分展示生命的活力,要让教师们在阅读指导上充满创造的魅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新城小学)
一、在阅读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未来学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方法怎样一步步从阅读中获得呢?试举一例笔者执教《曹冲称象》(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断:
师: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把第6课的这个故事读读就知道了。请等等,我不放心,如果你们在读时遇到困难,如读不通顺了,是不是要跳读过去呢?
生:我们不会跳读的。
生:我遇到了不会读的字,看拼音多读几次,就会了。
生:我读不通顺时,就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生:遇到困难还可以请同学或老师教教我。
师:好!这样做我就放心了。
(老师出示课件: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来检查检查,看看小朋友把故事读通顺了没有?谁愿意试试?
(学生争着站起来要读。)
师:(点名)你想采用什么方式来读,是你一个人读一段,还是邀请好朋友一人读一段?
生1:(邀请同桌一起读)我读第一段,你读第二段。
(生2笑着点头答应。)
(生1把课文第1自然段读得很通顺。生2把“这头象”读成了“这头大象”,把“身子”读成了“身体”。)
师:(对生2)请你别着急,看着第一句,再读一遍。
(生2读好了。)
(接着生3邀请了三个小伙伴站起来读。她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时,把“秤杆”读成了“秤平”。)
师:你说,砍一棵大树做什么?
生3:做“秤平”。(没意识到读错。)
师:仔细看看这句话,读作什么?
生3:“秤平”。(仍没意识是错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们一起帮帮她吧!
(老师板书“秤杆”,请大家教生3读两遍。)
师:“秤”和“杆”偏旁不同,“秤”里面有“平”,“杆”里面有“干”。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3: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师:(欣慰)你终于读对了。我们用掌声来庆贺你!
师:小朋友,我们以后自己读书时,可像他们一样邀请小伙伴一起读,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进步会更大!
(老师出示课件:合作阅读进步大)
这里,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习得两种学习方法:“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合作阅读进步大”。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做下去,学生就能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阅读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就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二、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科书里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大海捞针般,从无限丰富的文化宝典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珍品”,把它们供给孩子们阅读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课文中精妙的词语、生动的句子、规范的语言,需要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体会内化,才能正确运用。再以《曹冲称象》第2自然段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师:请看!喜欢它吗?说说理由。
(老师出示课件:热带雨林中玩耍的一头既高大又可爱的大象。)
生1:我喜欢大象,是因为我想骑在大象的背上玩耍。
生2:我也喜欢大象,是因为大象的鼻子像水管一样,可以给我洗澡。
生3:大象有两颗长长的大牙齿,很可爱。
生4:大象又高又大,我很喜欢。
师:看来,大家的确喜爱这头大象,那么就用这句话夸夸它吧。
(出示课件:“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生:老师,他读得还算流利,可是很平淡,感觉不到“高大”的形象。
师:听口气,你一定能读出“高大”的形象,那就请你读。
(这位学生把“又高又大”“像堵墙”“像四根柱子”读得紧凑,重音落在“高”“大”“墙”“柱子”上。)
师:你真会读!确实体现出了“高大”,大家学学他。
生:我还有一种读法,也能显示“高大”。
(这位学生表情丰富地把这句话读得舒缓,重读了“又……又”“像……像”。)
师:大家感觉如何!
生:感觉又高又大!
师:这样读也能突出大象的高大形象,大家都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想知道吗?
(老师出示课件: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呢?)
师:这个问题,如果很想知道答案,就读前面那句;若是随便想想,就读后面这句。
(学生选读。)
师:请把你的想法用读的方式告诉同桌。
(学生互读。)
师:能告诉老师吗?(指名)
生: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把“到底”读出重音。)
师:老师知道了,你是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现在请小朋友把第2自然段读读,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读。)
这位教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官员说话,曹操表态”的表演,让学生体会“直摇头”和“摇摇头”的不同含义:“直”要读得又重又长,表现曹操的摇头时间长。通过“曹冲与官员年龄相比”体会“才7岁”和“7岁”的不同意思,“才”要轻读才能表现曹冲年龄小。这些都是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出来的。“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这种感悟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们的,而是在老师引导读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悟、自得并通过朗读而感受到的。 三、在阅读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其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议论,让他们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并非常愿意接近它、表现它,从而达到身临其境、读中忘我的境界。如《曹冲称象》第3自然段的教学:
师:我这儿有几顶官帽,戴上它你就成为朝廷官员了,就要学着他们的说话议论议论这头大象。
(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样子大家都想,请大家分小组扮角色试着议论议论,哪组学得最像,就请哪组上台表演。
(学生4~5人一组合作阅读,进入状态,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这组同学上台表演(给他们戴上官帽),现在你们个个都是朝庭大官,说话可得神气点儿!
(学生表演。)
师:这几位朝廷官员议论得怎样?
(大家评演,然后纷纷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形成了台上官员议论热烈、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的和谐氛围。)
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模仿、好想象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表演,从而锻炼自己把握语言的能力,享受语言带来的情趣,内心充满了阅读愉悦感。
四、在评读中体现平等的对话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知识、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设计“学生评读”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儿童内心需求。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看《小鹿的减法》(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2~7自然段的教学案例: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展示台,展示读?
生:我们读。(两位学生表演读。)
师:他们表现得怎样?
生:獐子角色的语言很响亮,也很好听,还有动作,有獐子的感觉。
生:我也赞同这一点,但是我觉得劝小鹿时的话,应该再真诚些。
师:说得好!请你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读。)
师:大家也学着獐子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齐读。)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小鹿也读得好,如果他能加上“抹抹汗”的动作就更好了(该生边读边抹抹汗。)
生:我认为,他把“獐子不解地问”的那句话读好了。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獐子不理解、不明白的语气。
师:请这位同学带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教读。)
师:有句话,老师特别喜欢,但不告诉你们。请你们猜猜是哪句话?
生:我知道,肯定是这句“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猜对了,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句?
生:(许多学生)我也喜欢这一句。
师:请把你们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读出来。(学生大声读)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学生纷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吗?
生1:我知道,我的声音很大,很响亮。(读句子)
生2:我读得好,是因为我读出了坚定的语气。(在胸前握了一下拳,再读)
生3:(拍拍胸脯)我读得信心十足!(读句子)
师:你们真是读得太好了,让我们一起自信而坚定地读读这句话,好吗?
生:(大声地)好!
(生齐读。)
案例中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评读,起到了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以及自我反思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阅读变得更加精彩了。有了“同伴评读”,就有了对话沟通;有了补充完善,孩子们就会读出层次;有了“自我评读”,就有了示范,有了榜样,也有了自信!
总之,我们要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就不应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阅读感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作品水平及构建人文素养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充分展示生命的活力,要让教师们在阅读指导上充满创造的魅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