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用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吓唬宝宝,有时比说服奏效,真能把不听话的宝宝镇住。但是,这种做法虽然暂时使家长达到了目的,却给宝宝带来长期的隐性伤害。
宝宝最怕什么?
当宝宝哭闹不休或不听话时,用吓唬的办法迫使宝宝就范是家长的惯用手段。之所以是“惯用手段”,原因有二:一是这种办法十分有效,尤其是对幼儿,二是因为家长没有别的办法,只此一招。用什么来吓唬宝宝呢?宝宝最怕什么就用什么。细分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用大灰狼、大老虎、鬼、妖怪等恐怖的形象吓唬孩子。比如,如果晚上孩子不肯睡觉,妈妈就会对孩子说:“快闭眼,不然大灰狼来把你叼走!”孩子吓得闭上了眼睛。天黑了,孩子要出去玩,妈妈就会对孩子说:“别出去,外面有妖怪,妖怪都是晚上出来活动!”孩子害怕,不敢出去了。
第二,用警察、老师、医生等具有权威色彩的严厉角色来吓唬孩子。比如,孩子爱哭,爸爸就说:“再哭,医生就来给你打针了!”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
第三,用一些恶性事件的结果来吓唬孩子。所谓恶性事件的结果,一般是被车撞死、被火烧死、被水淹死、被电电死等。比如,孩子调皮,玩弄电源插盘,妈妈就会说:“别动,会被电死的!”孩子怕死,马上缩回了手。
第四,用情感上的冷漠来吓唬孩子。比如,父母常用“妈妈不要你了”“爸爸不喜欢你了”“妈妈把你扔到没有人的地方去”等话语来制服不听话的孩子。
吓唬宝宝,得不偿失
家长用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吓唬孩子,有时比说服奏效,真能把孩子镇住。但是,这种做法虽然暂时使家长达到了目的,却给孩子带来长期的隐性伤害。伤害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使孩子失去安全感。
5岁的桐桐本来挺调皮的,胆子也不小。有一天,他和妈妈一起过马路,妈妈拉着他的手,他想挣脱。妈妈担心宝宝被车撞到,于是吓唬他说:“你这么小,一个人过马路会被汽车撞死的!”桐桐嘻嘻哈哈的,没当回事。当天晚上,电视碰巧报道一起车祸,场面很惨,被汽车撞到的人躺在地上,流了很多血。妈妈认为这是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机会,于是对桐桐说:“看,妈妈没骗你吧?你自己过马路有多危险!以后一定要乖乖的,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桐桐瞪大眼睛盯着电视屏幕,害怕地点点头。从那以后,桐桐的胆量似乎越来越小了,连门都不愿意出了,在家一步也不愿离开妈妈。不仅如此,桐桐还变得忧心忡忡的,爸爸妈妈出门去上班时,他总是心神不宁,担心他们被车撞到。
幼儿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父母的吓唬很容易使宝宝对周围的世界失去安全感,变得敏感、胆小。宝宝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不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没有见过的、没有感受或者没有体验过的现象和事物都心存戒备。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成人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反而利用孩子的无知来吓唬他,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恐惧的种子,造成孩子胆小、孤僻、忧郁、懦弱、神经质等性格上的缺陷。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谨小慎微、胆怯多疑、郁郁寡欢的人。
嘉嘉今年4岁。有时她惹得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妈妈会随口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让小区门口那个警察把你抓走,不要你了!”“你要再闹,我就把你送给公园门口那个乞丐!”每当这时,嘉嘉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妈妈找到了制服女儿的法宝,暗喜。慢慢地,妈妈发现嘉嘉跟她好像有了陌生感,嘉嘉不再腻着妈妈了,也不再主动让妈妈陪着玩儿了。有一天,嘉嘉的奶奶来了。嘉嘉一看到奶奶就大哭着扑进了奶奶的怀里,哭着说:“奶奶你带我走吧,妈妈要把我送给乞丐……”妈妈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
父母是宝宝最依赖的人。宝宝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着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他们的心里经常会有“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如果再这样吓唬宝宝,宝宝的潜在不安感会加剧,容易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伤害。就像嘉嘉,由于妈妈动不动就说要把她送人,她心里就产生了不被重视感。长此以往,她会觉得父母不爱她,继而产生和父母情感上的疏离。
再者,父母吓唬宝宝,会损害父母在宝宝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使宝宝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父母吓唬宝宝的话,大多是在气头上顺口说出来的,根本不可能实现。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认为大人爱说谎话,再也不相信大人的话了。如当宝宝知道大灰狼并不会来咬自己的时候,他就会对父母的权威产生质疑。
第二,使孩子失去好奇心。
5岁的林林是个好动不好静的男孩,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一会儿拨弄墙上的电源插孔,一会儿趁父母不注意去厨房玩菜刀,要么拿着榔头东敲敲西砸砸,有一次甚至用榔头在邻居小朋友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家里人很头疼,因为林林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多危险。为了让林林远离危险,父母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骗他电视机的后盖里有很多小虫子,他要是打开会被咬手,比如在冰箱的拉手内侧贴上大头针,林林一拉就会被刺到,等等。这些方法果然奏效,林林老实了很多,不再在屋子里东翻西找了,也不再问爸爸妈妈一些奇怪的问题了。
宝宝的求知欲望都很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新鲜感和好奇感。宝宝在探索世界、寻求答案的时候,如果父母为了宝宝的安全而用吓唬的手段来制止宝宝的探索行为,那么,虽然暂时能避免宝宝接触一些危险的东西,但长期下去,宝宝可能会觉得一碰打火机自己就会被烧死,一摸插头自己就会被电死,或者箱子里跳出个妖怪来吃了自己……渐渐地,宝宝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继而丧失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林林的父母在他调皮捣蛋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吓唬,而是怀着童心和宝宝一起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地、科学地回答他提出的一个个好奇的问题,不仅可以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让他在玩耍中学会知识,增长见识,岂不是一举两得?
第三,使孩子形成错误认知。
6岁的雷雷脑子里总有一些怪诞的想法。比如在街上一碰到警察他就躲到父母怀里,说警察是抓小孩儿的;每到刮风下雨,他就说妖怪要来吃人了,吓得躲到被窝里用被子蒙着头,缩成一团。幼儿园的老师通过家访发现,雷雷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的妈妈在他不听话的时候经常用这样的话来吓唬他。
父母顺口说出的“妖怪吃你”“警察抓你”之类的话,既不科学,也不合情理,会使宝宝形成错误的认识,造成宝宝是非不分、真假不明,对事物产生错误的概念,对一些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产生害怕和抵触心理。如果家长常用鬼怪来吓唬宝宝,会使宝宝错误地以为世上真有鬼怪;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如黑暗、刮风、打雷、闪电,会使宝宝产生错误的联想,误以为他的四周真的潜伏着青面獠牙的魔鬼、张牙舞爪的豺狼虎豹;如果常用“警察来抓你”“让医生给你打针”来吓唬宝宝,会歪曲警察和医生的形象,让宝宝误以为警察就是专抓孩子的,医生是会给他带来痛苦的,从而对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和憎恨情绪。这些误解和偏见会存在于宝宝的头脑中,影响着他的思考和行为。
不吓唬,还能怎样?
既然宝宝不能吓唬,那么当宝宝哭闹或者不听话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做呢?其实,除了给宝宝足够的关爱以外,对宝宝进行科学、理性的引导是家庭教育的法宝。以下四点,年轻的父母都应该尽量做到:
第一,当宝宝大哭大闹、乱发脾气或不听话时,父母可以进行冷处理,也就是不予理睬,时间长了,宝宝自己就会感到无趣而停止吵闹。另外,也可以用宝宝感兴趣的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暂时忘记眼前的事,然后父母再与他讲清道理,帮其明辨是非。
第二,平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但不要夸大其词,用恐惧阻止孩子成长和探索的脚步,更不要拿那些对孩子有威胁的事物来吓唬他。
第三,对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父母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引导宝宝认识,培养他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对周围人的好感。
第四,对于因受过惊吓而精神紧张的宝宝,父母要细心观察宝宝害怕什么,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方法,设法从心理上消除宝宝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如宝宝害怕黑暗,可以告诉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平时可以和宝宝一起关了灯看电视、听音乐,在亲人陪伴下他会逐渐适应黑暗环境,产生安全感。另外,在宝宝入睡前多陪伴他,把灯开一会儿关一会儿,让宝宝逐渐不怕黑暗,慢慢地宝宝就会习惯独自在关灯的房间里睡觉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用心去“读”宝宝,不能动不动就失去耐心,甚至粗暴地吓唬宝宝,以为宝宝暂时听话就万事大吉了,而应充分理解宝宝,尊重宝宝,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宝宝。
【编辑:陈彤】
宝宝最怕什么?
当宝宝哭闹不休或不听话时,用吓唬的办法迫使宝宝就范是家长的惯用手段。之所以是“惯用手段”,原因有二:一是这种办法十分有效,尤其是对幼儿,二是因为家长没有别的办法,只此一招。用什么来吓唬宝宝呢?宝宝最怕什么就用什么。细分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用大灰狼、大老虎、鬼、妖怪等恐怖的形象吓唬孩子。比如,如果晚上孩子不肯睡觉,妈妈就会对孩子说:“快闭眼,不然大灰狼来把你叼走!”孩子吓得闭上了眼睛。天黑了,孩子要出去玩,妈妈就会对孩子说:“别出去,外面有妖怪,妖怪都是晚上出来活动!”孩子害怕,不敢出去了。
第二,用警察、老师、医生等具有权威色彩的严厉角色来吓唬孩子。比如,孩子爱哭,爸爸就说:“再哭,医生就来给你打针了!”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
第三,用一些恶性事件的结果来吓唬孩子。所谓恶性事件的结果,一般是被车撞死、被火烧死、被水淹死、被电电死等。比如,孩子调皮,玩弄电源插盘,妈妈就会说:“别动,会被电死的!”孩子怕死,马上缩回了手。
第四,用情感上的冷漠来吓唬孩子。比如,父母常用“妈妈不要你了”“爸爸不喜欢你了”“妈妈把你扔到没有人的地方去”等话语来制服不听话的孩子。
吓唬宝宝,得不偿失
家长用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吓唬孩子,有时比说服奏效,真能把孩子镇住。但是,这种做法虽然暂时使家长达到了目的,却给孩子带来长期的隐性伤害。伤害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使孩子失去安全感。
5岁的桐桐本来挺调皮的,胆子也不小。有一天,他和妈妈一起过马路,妈妈拉着他的手,他想挣脱。妈妈担心宝宝被车撞到,于是吓唬他说:“你这么小,一个人过马路会被汽车撞死的!”桐桐嘻嘻哈哈的,没当回事。当天晚上,电视碰巧报道一起车祸,场面很惨,被汽车撞到的人躺在地上,流了很多血。妈妈认为这是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机会,于是对桐桐说:“看,妈妈没骗你吧?你自己过马路有多危险!以后一定要乖乖的,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桐桐瞪大眼睛盯着电视屏幕,害怕地点点头。从那以后,桐桐的胆量似乎越来越小了,连门都不愿意出了,在家一步也不愿离开妈妈。不仅如此,桐桐还变得忧心忡忡的,爸爸妈妈出门去上班时,他总是心神不宁,担心他们被车撞到。
幼儿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父母的吓唬很容易使宝宝对周围的世界失去安全感,变得敏感、胆小。宝宝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不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没有见过的、没有感受或者没有体验过的现象和事物都心存戒备。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成人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反而利用孩子的无知来吓唬他,将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恐惧的种子,造成孩子胆小、孤僻、忧郁、懦弱、神经质等性格上的缺陷。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谨小慎微、胆怯多疑、郁郁寡欢的人。
嘉嘉今年4岁。有时她惹得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妈妈会随口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让小区门口那个警察把你抓走,不要你了!”“你要再闹,我就把你送给公园门口那个乞丐!”每当这时,嘉嘉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妈妈找到了制服女儿的法宝,暗喜。慢慢地,妈妈发现嘉嘉跟她好像有了陌生感,嘉嘉不再腻着妈妈了,也不再主动让妈妈陪着玩儿了。有一天,嘉嘉的奶奶来了。嘉嘉一看到奶奶就大哭着扑进了奶奶的怀里,哭着说:“奶奶你带我走吧,妈妈要把我送给乞丐……”妈妈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
父母是宝宝最依赖的人。宝宝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着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他们的心里经常会有“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如果再这样吓唬宝宝,宝宝的潜在不安感会加剧,容易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伤害。就像嘉嘉,由于妈妈动不动就说要把她送人,她心里就产生了不被重视感。长此以往,她会觉得父母不爱她,继而产生和父母情感上的疏离。
再者,父母吓唬宝宝,会损害父母在宝宝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使宝宝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父母吓唬宝宝的话,大多是在气头上顺口说出来的,根本不可能实现。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认为大人爱说谎话,再也不相信大人的话了。如当宝宝知道大灰狼并不会来咬自己的时候,他就会对父母的权威产生质疑。
第二,使孩子失去好奇心。
5岁的林林是个好动不好静的男孩,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一会儿拨弄墙上的电源插孔,一会儿趁父母不注意去厨房玩菜刀,要么拿着榔头东敲敲西砸砸,有一次甚至用榔头在邻居小朋友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家里人很头疼,因为林林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多危险。为了让林林远离危险,父母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骗他电视机的后盖里有很多小虫子,他要是打开会被咬手,比如在冰箱的拉手内侧贴上大头针,林林一拉就会被刺到,等等。这些方法果然奏效,林林老实了很多,不再在屋子里东翻西找了,也不再问爸爸妈妈一些奇怪的问题了。
宝宝的求知欲望都很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新鲜感和好奇感。宝宝在探索世界、寻求答案的时候,如果父母为了宝宝的安全而用吓唬的手段来制止宝宝的探索行为,那么,虽然暂时能避免宝宝接触一些危险的东西,但长期下去,宝宝可能会觉得一碰打火机自己就会被烧死,一摸插头自己就会被电死,或者箱子里跳出个妖怪来吃了自己……渐渐地,宝宝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继而丧失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林林的父母在他调皮捣蛋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吓唬,而是怀着童心和宝宝一起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地、科学地回答他提出的一个个好奇的问题,不仅可以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让他在玩耍中学会知识,增长见识,岂不是一举两得?
第三,使孩子形成错误认知。
6岁的雷雷脑子里总有一些怪诞的想法。比如在街上一碰到警察他就躲到父母怀里,说警察是抓小孩儿的;每到刮风下雨,他就说妖怪要来吃人了,吓得躲到被窝里用被子蒙着头,缩成一团。幼儿园的老师通过家访发现,雷雷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的妈妈在他不听话的时候经常用这样的话来吓唬他。
父母顺口说出的“妖怪吃你”“警察抓你”之类的话,既不科学,也不合情理,会使宝宝形成错误的认识,造成宝宝是非不分、真假不明,对事物产生错误的概念,对一些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产生害怕和抵触心理。如果家长常用鬼怪来吓唬宝宝,会使宝宝错误地以为世上真有鬼怪;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如黑暗、刮风、打雷、闪电,会使宝宝产生错误的联想,误以为他的四周真的潜伏着青面獠牙的魔鬼、张牙舞爪的豺狼虎豹;如果常用“警察来抓你”“让医生给你打针”来吓唬宝宝,会歪曲警察和医生的形象,让宝宝误以为警察就是专抓孩子的,医生是会给他带来痛苦的,从而对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和憎恨情绪。这些误解和偏见会存在于宝宝的头脑中,影响着他的思考和行为。
不吓唬,还能怎样?
既然宝宝不能吓唬,那么当宝宝哭闹或者不听话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做呢?其实,除了给宝宝足够的关爱以外,对宝宝进行科学、理性的引导是家庭教育的法宝。以下四点,年轻的父母都应该尽量做到:
第一,当宝宝大哭大闹、乱发脾气或不听话时,父母可以进行冷处理,也就是不予理睬,时间长了,宝宝自己就会感到无趣而停止吵闹。另外,也可以用宝宝感兴趣的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暂时忘记眼前的事,然后父母再与他讲清道理,帮其明辨是非。
第二,平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但不要夸大其词,用恐惧阻止孩子成长和探索的脚步,更不要拿那些对孩子有威胁的事物来吓唬他。
第三,对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父母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引导宝宝认识,培养他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对周围人的好感。
第四,对于因受过惊吓而精神紧张的宝宝,父母要细心观察宝宝害怕什么,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方法,设法从心理上消除宝宝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如宝宝害怕黑暗,可以告诉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平时可以和宝宝一起关了灯看电视、听音乐,在亲人陪伴下他会逐渐适应黑暗环境,产生安全感。另外,在宝宝入睡前多陪伴他,把灯开一会儿关一会儿,让宝宝逐渐不怕黑暗,慢慢地宝宝就会习惯独自在关灯的房间里睡觉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用心去“读”宝宝,不能动不动就失去耐心,甚至粗暴地吓唬宝宝,以为宝宝暂时听话就万事大吉了,而应充分理解宝宝,尊重宝宝,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宝宝。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