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趋同是当今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国内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文化的观点。本文以中国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趋同为背景进行研究,分析了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趋同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对我国声乐教学中中国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及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唱法;美声唱法;趋同倾向
一、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现状
现中国的传统唱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在演唱技巧上也有了明显的突破。新一代的留学者归国后出现了一批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和教育家,美声唱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声乐学者掌握。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并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我国声乐领域已经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受到国外观众的关注。传统唱法是以我国专业民族声乐艺术为代表的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民歌、曲艺、可是现如今我们传统唱法里的“本土”部分已经越发的边缘化了。
二、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趋同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缺乏民族特色
目前高校在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块的课程设置和西方音乐的课程设置相比,所占比例太小,在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学生们备考的声乐歌曲大多难度大,声乐老师为学生选的考试作品主要为的是能突出学生的嗓音优势。民歌吸收了最符合该地域文化积淀的精华,不同的民间唱法也就产生了。那么,民族歌曲的调式特征、演唱风格特征、传统乐理、识谱、民俗、民歌演唱、伴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在高校中是少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授民族声乐的教师资源是较缺乏的。
(二)传统民族声乐教材的稀缺
传统民族声乐教材作为声乐教学中最主要的信息媒介,是搞好民族声乐教学的有力保证,高质量的传统民族声乐教材可以使民族声乐课程更加标准和具体。声乐这门课程是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的。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所演唱的曲目大都是聲乐老师直接布置或者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声乐作品来演唱,基本上都会唱到地方民歌、外国作品、创作歌曲和艺术歌曲这些类型的作品,但演唱的外国作品和艺术歌曲的学生比重明显偏多。
三、 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教学中“趋同倾向”的思考
(一)演唱民族作品要抓住声韵精髓
当下以西洋美声唱法的核心理念与方法为主导的声乐教育中,即便是演唱民歌,也要讲究所谓“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方法,要求演唱者声音要统一。演唱者们注重演唱的声音,技术至上,被“唱法”所束缚,进而忽略了民歌的“味”。中西音乐美学不同、唱法不同,我们不可能全部用西洋唱法来演唱,这样就容易出现用一种声音去演唱民歌的现象,如果真是这样,民歌就会丢掉它的本味,中国民歌自身所带的美就没有了。试想一下,如果声音都统一了,民歌还有韵味吗?还有民族味儿吗?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本就非常注重韵味,中国民族声乐之美也体现为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行腔韵味。中华民族地域广阔,各民族、各地区的风格不同,韵味也自然不同,而歌曲韵味是通过方言、装饰音、腔调等因素来体现的。
(二)“走到民间”去探索学习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与研究中,实地采风处于基础地位,是民族声乐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实现手段,是民族声乐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实现手段,不仅能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为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养分,同时也能为声乐学习者们提供原始且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在民族声乐学习中,学生进行自然与生态的感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了解到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长期的、大面积的实地采风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产物。而新一代的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更为深入的采风调查和个案研究,使得知识再次生产,在这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为传统音乐的研究起到支撑的作用,在声乐的学习研究中实地采风从一开始就应该贯穿在民族音乐中。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民族声乐教学过分重视学生演唱共性风格的培养, 淡化了学生演唱个性风格的培养,进而忽视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专业院校学习中,这些学生或多或少会因为声乐老师不是本民族的或是对擅长教授美声这种演唱风格等方面的因素被有意无意的“改造”。一部分考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就带着原生态的歌唱发声考进的专业院校,让这些擅长原生态唱法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唱美声,无论他怎么唱美声也会达不到作品应有的效果。倒不如抓住个性,唱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特色,例如声乐课上用他们本民族的民歌给他们做练声曲,这种训练不仅使得学生学会怎样运用腔体,同时更重要的是训练出了一个能够接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耳朵,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结论
地方高校本就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本土的音乐文化的相关课程尚未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将民歌纳入教学体系虽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但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民歌被纳入高校的教学体系之前,笔者认为可以把民歌引入师范类音乐高校的课堂,增加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向民间艺人的学习。试想一下,如果全国那么多的声乐学生,哪怕只是声乐的研究生,每人可以学习一种传统的民间唱法,那也将给我们一直讨论的传承问题带来重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符灵燕.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2]魁丽华.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3]李殿彬. 艺术高中声乐教学的创新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2015D033;课题名称:中国传统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唱法;美声唱法;趋同倾向
一、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现状
现中国的传统唱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在演唱技巧上也有了明显的突破。新一代的留学者归国后出现了一批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和教育家,美声唱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声乐学者掌握。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并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我国声乐领域已经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受到国外观众的关注。传统唱法是以我国专业民族声乐艺术为代表的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民歌、曲艺、可是现如今我们传统唱法里的“本土”部分已经越发的边缘化了。
二、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趋同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缺乏民族特色
目前高校在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块的课程设置和西方音乐的课程设置相比,所占比例太小,在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学生们备考的声乐歌曲大多难度大,声乐老师为学生选的考试作品主要为的是能突出学生的嗓音优势。民歌吸收了最符合该地域文化积淀的精华,不同的民间唱法也就产生了。那么,民族歌曲的调式特征、演唱风格特征、传统乐理、识谱、民俗、民歌演唱、伴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在高校中是少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授民族声乐的教师资源是较缺乏的。
(二)传统民族声乐教材的稀缺
传统民族声乐教材作为声乐教学中最主要的信息媒介,是搞好民族声乐教学的有力保证,高质量的传统民族声乐教材可以使民族声乐课程更加标准和具体。声乐这门课程是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的。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所演唱的曲目大都是聲乐老师直接布置或者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声乐作品来演唱,基本上都会唱到地方民歌、外国作品、创作歌曲和艺术歌曲这些类型的作品,但演唱的外国作品和艺术歌曲的学生比重明显偏多。
三、 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教学中“趋同倾向”的思考
(一)演唱民族作品要抓住声韵精髓
当下以西洋美声唱法的核心理念与方法为主导的声乐教育中,即便是演唱民歌,也要讲究所谓“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方法,要求演唱者声音要统一。演唱者们注重演唱的声音,技术至上,被“唱法”所束缚,进而忽略了民歌的“味”。中西音乐美学不同、唱法不同,我们不可能全部用西洋唱法来演唱,这样就容易出现用一种声音去演唱民歌的现象,如果真是这样,民歌就会丢掉它的本味,中国民歌自身所带的美就没有了。试想一下,如果声音都统一了,民歌还有韵味吗?还有民族味儿吗?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本就非常注重韵味,中国民族声乐之美也体现为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行腔韵味。中华民族地域广阔,各民族、各地区的风格不同,韵味也自然不同,而歌曲韵味是通过方言、装饰音、腔调等因素来体现的。
(二)“走到民间”去探索学习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与研究中,实地采风处于基础地位,是民族声乐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实现手段,是民族声乐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实现手段,不仅能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为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养分,同时也能为声乐学习者们提供原始且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在民族声乐学习中,学生进行自然与生态的感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了解到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长期的、大面积的实地采风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产物。而新一代的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更为深入的采风调查和个案研究,使得知识再次生产,在这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为传统音乐的研究起到支撑的作用,在声乐的学习研究中实地采风从一开始就应该贯穿在民族音乐中。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民族声乐教学过分重视学生演唱共性风格的培养, 淡化了学生演唱个性风格的培养,进而忽视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专业院校学习中,这些学生或多或少会因为声乐老师不是本民族的或是对擅长教授美声这种演唱风格等方面的因素被有意无意的“改造”。一部分考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就带着原生态的歌唱发声考进的专业院校,让这些擅长原生态唱法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唱美声,无论他怎么唱美声也会达不到作品应有的效果。倒不如抓住个性,唱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特色,例如声乐课上用他们本民族的民歌给他们做练声曲,这种训练不仅使得学生学会怎样运用腔体,同时更重要的是训练出了一个能够接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耳朵,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结论
地方高校本就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本土的音乐文化的相关课程尚未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将民歌纳入教学体系虽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但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民歌被纳入高校的教学体系之前,笔者认为可以把民歌引入师范类音乐高校的课堂,增加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向民间艺人的学习。试想一下,如果全国那么多的声乐学生,哪怕只是声乐的研究生,每人可以学习一种传统的民间唱法,那也将给我们一直讨论的传承问题带来重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符灵燕.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2]魁丽华.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3]李殿彬. 艺术高中声乐教学的创新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2015D033;课题名称:中国传统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