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海绵体如何在缺水城市中实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8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海绵体,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所具备的“弹性”作用,它是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的综合系统。能够处理、利用雨水等方面的能力,也可称之为“海绵城市”。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水、储存水、渗透地下水、净化城市居民用水等;同时能在干旱时将储存的水加以利用,缓解城市缺水状态。城市海绵体将降水进行不同规模的收集、净化、储存,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和防止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目前城市建设是以沥青,水泥等硬化材质为主体路面,雨水排放依靠城市排水管网等设施处理降水。当下中国的城市用水都是按快速排放的模式进行规划的。雨水降落到硬化地面通过城市降水管网讯速排放,使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样让雨水流失。而“城市海绵体”的城市规划设计方式将降水进行不同规模的收集、净化、储存。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街区湿地景观、下沉式绿地等,具有雨水储存能力的设施来进行蓄水、排水、從而形成“慢速排放”分散控制为主的城市规划设计概念。
  【关键词】:城市海绵体;储蓄;设施;
  城市海绵体是利用江河、湖泊、溪流、水塘等由大到小的水系,以及城市人工设施“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城市配套设施共同组成的处理降水、利用降水的综合体系。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则,将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相结合。从而在可以确保城市排水及防洪抗涝的安全前提条件下,最大可能性及可行性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市区内的储存、净化与二次利用。从而使降水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城市海绵体并不是完全取代原有的城市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完善与调整,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市区内雨水的作用价值。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同步处理自然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以三者为主体,调整城市绿化等部分用水的给水方式,改善城市道路现有排水,提高城市对外排水的排水质量,增强城市水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与其同时要考虑海绵体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具体的措施方式如下:
  建设海绵城市要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一)在雨水收集方面,让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渗透、储蓄、净化、利用、最后剩余部分再通过城市管网净化后排放到城市水库或者河溪等若干水域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及质量,有效改善缺水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现象,同时增强了防洪和抗旱的能力;(二)在建筑方面,可以在城市建筑顶部与住房天台构建屋顶花园、降水花园等,形成小型景观。在收集雨水的同时还能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三)居住区花园、街区公园等小面积景观建设采用下沉式的设计手段,令雨水进入下沉式景观绿地进行储存与处理,而不是直接通过城市管网向外排放。从而将居住区花园、街区公园等小面积的景观水体构建成”城市海绵体“综合系统的基础设施;(四)城市道路是收集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设计城区内道路雨水的收集十分重要。在市区内的人行道和车流干道两旁等,可以采用透水铺装,道路两侧绿化带采用下沉的设计规划方式。两者共同收集雨水,而后将收集的雨水经由独立管网集中汇集,净化处理,供给城市绿地等景观用水,最后进入“海绵体”的循环体系;(五)城市绿地和市区广场等大面积景观应建设成为具有雨水储存、净化、调配等多功能“雨洪公园”,严重缺水城市的城市降水系统应具备足够的雨水收集、储存和调配能力。以城市建筑、街区道路、下沉式绿地、城市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扩展绿化规模,扩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面积。构建屋顶、街心绿地、硬化地面、排水管网、河溪水体、五位一体的城市海绵体系。
  城市海绵体的规划建设在于怎样提高城市海绵体的面积和体积,最大限度的保护现有的河流、溪地、池塘等不受破坏。受到破坏的通过物理作用、生物体系和生态循环等方式进行还原修复,最终达到并保持生态平衡的环境。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居民居住区、城市道路、城市及街区绿地和大型广场等为建设调整的主体。城市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等在收集雨水的同时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多种处理手段共同使城市沉降下去。
  城市海绵体的资金需求量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同时城市海绵体的建设缺乏稳定收益回报,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并加大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海绵体的建设不像一吨污水处理完干净了就结束了。建设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它不是一年或者十年能够实现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提高、不断的建设完善。地域不同特点与优势也不同,建造海绵城市应在科学的设计规划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的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体的作用。正如俞孔坚说的:“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建设是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
其他文献
【摘要】:诗歌之意境对山水画有一定精神引导,所谓诗意,是为创作主体对客观环境的某种发现,作为一种表达的形式而存在,是本体在诗这一文体中的自我表达,亦是对观者的暗示,既,所写之在此处,而观者所得所想之处在彼处。画意亦是如此,既所画之物并非完全是所表達之事。  【关键词】:山水画;诗意;画意;山水意境  1.诗意  诗歌在山水画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诗歌,可说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自先秦时开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的体验。本文正是将目前的这种现象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方法。并选择了手机这种如今使用十分频繁的通讯工具为例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指出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人们的生活与情趣出发,通过迎合消费者感官以及心理的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希望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能给产品的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帮
期刊
【摘要】: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国内美食类纪录片拍摄的热潮,其中不乏精良之作。《舌尖上的唐山》就是一部以唐山美食为题材的优秀纪录片,这部片子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剪辑制作都堪称精致唯美,特别是剪辑技巧的运用在更大程度上突显了美食的特色和文化的厚重。做为这部片子的制作参与者,本文特结合这部片子简单分析其后期制作及剪辑的特色。  【关键词】:剪辑;饮食文化;精致  《舌尖上的唐山》共分四集,包括《白案
期刊
【摘要】:网络的出现和繁荣在为新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伦理危机和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缺失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除了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原因外,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管不力以及网络法律的不完善也是媒体伦理缺失的重要原因。因而,对于伦理失缺失的矫正和治理不仅需要媒体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体;伦理缺失;道德;法律  商
期刊
【摘要】:16年,一部只有三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点击量超过70万,豆瓣评分超过9.4。以故宫为题材拍摄的纪录片不少,但这部纪录片何以得到观众如此青睐?得益于一个“新”,《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不同的视角,阐述不同的故事,表达不同的情怀,展现不同的价值观,这些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关键词】:《我在故宫修文物》; 纪录片  一、题材新颖性  当今的纪录片题材已经相当广泛,如何才能找到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消防车建模工具,重点对消防车建模与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系统功能,证实了系统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消防车;建模;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前言:消防车由车门、车轮、消防云梯以及消防水管等不同部分组成,各部分性能的优化程度,及其运行的协调性,是影响火灾营救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设计消防车建模与仿真系统,是最大程度提高消
期刊
【摘要】:根据液压系统在汽车起重机中的应用对其功能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确定了一种常规的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改进设计。  【关键词】:汽车起重机;液压;机构作用  (1)回转油路,扳动上车操纵阀的回转联到回转位置,回转马达两工作口油路通过上车操纵阀回转联与回油路沟通,该回转油路具有自由滑转功能,按下自由滑转控制开关使回转制动控制电磁阀球阀通电,打开回转制动器,回转马达两工作口油路通过上车操纵阀的回转联
期刊
【摘要】:塔式起重机是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和工业起重的机械,浅析了塔式起重机的研究现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为了便于进行结构的建立和修改,采用APDL的方式,针对某塔式起重机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建模的方法、技巧及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利用ANSYS建立塔机有限元程序,将程序相关几何尺寸参数化后可用做塔机的初步设计和产品系列化设计以及检测前的模拟实验,是下一步静态和动态性能分析的基础。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空间结构抗震研究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随着大跨空间结构分析理论和隔震技术的发展,从隔震系统的理论研究到各种隔震系统在各类工程中应用是一个很大发展。  【关键词】:大跨空间结构;摩擦摆隔震支座;工程应用  摩擦摆隔震支座是基础隔震的一种,基础隔震可分为橡胶垫基础、滑移基础隔震和混合基础隔震等多类。各类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性态有所不同,但其隔震原理基本相同,都是
期刊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户外装置、雕塑艺术直接进入城市的街道上或者广场中,一些所谓的公共艺术不断地蔓延在公共建筑的周边空间中,城市或乡镇举办的多样性艺术节或开放性艺术展演空间,商圈或周边广场的街头表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不光进入日常生活空间,也逐渐变成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媒介。  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是艺术与整个社会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领域的开放性平台,也是政治、社会公众和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