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规范,建立规范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成为事业单位当前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模式
根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结果,截止到2013年初,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4.77万亿元,净资产为9.60万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在事业单位层面,落实好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并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做好本单位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建立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一)内控规范体现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下文,指导和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2015年12月23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入口”到“出口”,建立全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这一指导意见出台的根本目的,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和落实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杜绝暗箱操作。内控规范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贯穿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始终,体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内控规范的前提下做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严把资产“入口”和“出口”关,加强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对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在事业单位,从这一角度出发,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模式,一是能够保证围绕事业单位的职能来实现科学配置资产;二是单位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和使用;三是单位资产的处置能够规范化,可以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四是具备完整的监督机制。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三)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能够提升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涵盖了资产的添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参与资产管理的部门既涉及到财务部门,又牵涉到采购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处置部门,还关系到监督机构,牵涉面较广,如果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容易出现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通过规范资产管理,可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分清责任,提升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利于实现管理目标。另外,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因为在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上相互制衡,在程序上做到规范透明,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暗箱操作,对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控制度没有对资产管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在资产管理的源头,也就是资产购置环节把关严格,制定的规定较为细致,对于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却缺乏规范,认为只要资产在、不丢失就行了,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率控制等在制度设计上缺乏考虑;二是重实物资产轻无形资产,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制度设计上对实物资产较为注重,不少规定都是针对实物资产来制定的,对于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权等反而缺乏相关的保护制度。
(二)人员配备不足,职责划分不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当前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以及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其种类和数量都大幅上升,与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相适应的资产类型及数量也随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不少事业单位对这方面的管理重视不够,并未相应增加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以财务部门为主体的单部门管理方式。在具体的管理上,由于财务部门主要以履行财务管理工作职责为主,在资产管理这一块实际上就只是资产的登记、记账等账务处理,对于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等工作并未进行细化开展,而对于使用资产的部门,由于职责上的划分不明确,这些部门往往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涉及资产管理的事务能推则推,并未能真正发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的作用。
(三)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共享
随着资产管理任务的日渐繁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对管理信息的依赖性同步增加。相关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被随时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可以说,管理信息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资产购置、使用、处置,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并做到动态反映,特别是在定期开展资产清查以后,要及时把最新最全的资产情况反映出来,并让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以作为决策、管理的依据。目前,按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还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建立收集、整理及传送信息的工作机制和渠道,也没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使单位无法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四)监督机制未建立健全
当前,不少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还有的单位即使建立了监督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生作用,形同虚设。较为常见和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事业单位确定由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同时又把对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能赋予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与监督由同一个部门执行,从本质上体现了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和矛盾,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度;二是缺乏对资产管理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的监督,由于过去对资产管理存在误区,不少事业单位认为只要做好登记上账,保证资产不丢失就行了,把管理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资产购置监控环节,忽略了对资产使用和维护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造成部分资产过早报废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流失。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模式
根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结果,截止到2013年初,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4.77万亿元,净资产为9.60万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在事业单位层面,落实好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并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做好本单位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建立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一)内控规范体现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下文,指导和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2015年12月23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入口”到“出口”,建立全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这一指导意见出台的根本目的,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和落实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杜绝暗箱操作。内控规范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贯穿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始终,体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内控规范的前提下做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严把资产“入口”和“出口”关,加强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对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在事业单位,从这一角度出发,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模式,一是能够保证围绕事业单位的职能来实现科学配置资产;二是单位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和使用;三是单位资产的处置能够规范化,可以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四是具备完整的监督机制。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三)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能够提升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涵盖了资产的添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参与资产管理的部门既涉及到财务部门,又牵涉到采购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处置部门,还关系到监督机构,牵涉面较广,如果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容易出现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通过规范资产管理,可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分清责任,提升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利于实现管理目标。另外,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因为在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上相互制衡,在程序上做到规范透明,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暗箱操作,对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控制度没有对资产管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在资产管理的源头,也就是资产购置环节把关严格,制定的规定较为细致,对于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却缺乏规范,认为只要资产在、不丢失就行了,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率控制等在制度设计上缺乏考虑;二是重实物资产轻无形资产,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制度设计上对实物资产较为注重,不少规定都是针对实物资产来制定的,对于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权等反而缺乏相关的保护制度。
(二)人员配备不足,职责划分不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当前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以及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其种类和数量都大幅上升,与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相适应的资产类型及数量也随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不少事业单位对这方面的管理重视不够,并未相应增加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以财务部门为主体的单部门管理方式。在具体的管理上,由于财务部门主要以履行财务管理工作职责为主,在资产管理这一块实际上就只是资产的登记、记账等账务处理,对于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等工作并未进行细化开展,而对于使用资产的部门,由于职责上的划分不明确,这些部门往往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涉及资产管理的事务能推则推,并未能真正发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的作用。
(三)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共享
随着资产管理任务的日渐繁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对管理信息的依赖性同步增加。相关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被随时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可以说,管理信息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资产购置、使用、处置,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并做到动态反映,特别是在定期开展资产清查以后,要及时把最新最全的资产情况反映出来,并让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以作为决策、管理的依据。目前,按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还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建立收集、整理及传送信息的工作机制和渠道,也没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使单位无法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四)监督机制未建立健全
当前,不少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还有的单位即使建立了监督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生作用,形同虚设。较为常见和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事业单位确定由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同时又把对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能赋予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与监督由同一个部门执行,从本质上体现了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和矛盾,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度;二是缺乏对资产管理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的监督,由于过去对资产管理存在误区,不少事业单位认为只要做好登记上账,保证资产不丢失就行了,把管理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资产购置监控环节,忽略了对资产使用和维护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造成部分资产过早报废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