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条深幽、狭长的小巷,仅两米来宽,两旁都是典型的南方古老民居,常年光线不好,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潮湿的气息。传说苏轼被贬到南岭时,曾在这条小巷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他的“故居”原址立了一座祠,并把这条小巷命名为“苏楼巷”。小巷完全由厚重的白色条石建成,而且排列得十分平整,经过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刷,表面已变得如鹅卵石般的光滑透亮,人走在上面,心里也会感到分外的清爽!
石巷如同一位沉思的老人,向人们细细地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在狭窄的巷口边,通常都堆着一排排长约一米五、宽约一米的长方形石板,这些石板的表面非常平整,纹路并不十分清晰,颜色跟小巷路面的差不多,还有一些的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平时路过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左手持着一根如铁钉般粗细的小铁锥,右手握着一把小铁锤,聚精会神地在石板上刻着什么。随着小锤的缓慢移动,不一会儿石板表面上便出现了一排排工工整整的汉字。每当放学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总爱蹲在老人的身旁观看 “创作”的过程。我只因当时太小,大字不识几个,根本没法看懂其中的内容。有时,偶然发现锥子尖“流”出的文字正是自己认识的,心里便会觉得无比欣喜,甚至欢呼起来。可我们的欢呼声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到老人。他仍是一言不发,安静地刻着,正如这条石巷,平静得像一潭湖水,让人舍不得它出现一丝涟漪。就这样,石板上的文字在这寂静的空间里,缓缓地流淌着。直到有一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古迹建筑,我才明白,这种雕刻在石板上的文字叫做“碑文”,是记载着许多名人轶事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可是,老人在雕刻这种“大篇幅”著作的时候,却不需要任何文稿,这需要多深厚的文化积淀呀!
经常穿过石巷的人们,大抵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遇到有人挑着一担子货物经过石巷,旁边的人总会主动地停下来,侧开身子,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去;如果碰到下雨天,总会有些年轻人或小孩主动上前搀扶着老人走过石巷,以免老人脚下打滑,而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小镇上纵横交错的平坦的水泥大道无时不诱惑着人们的行进,而石巷渐渐地变得愈加寂寞,如今就只剩下一些抄近路的人们喜欢穿梭其中,还有一些重返的老人,总爱回到石巷,走走停停、比比划划,重温当年的记忆。
石巷如同一位沉思的老人,向人们细细地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在狭窄的巷口边,通常都堆着一排排长约一米五、宽约一米的长方形石板,这些石板的表面非常平整,纹路并不十分清晰,颜色跟小巷路面的差不多,还有一些的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平时路过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左手持着一根如铁钉般粗细的小铁锥,右手握着一把小铁锤,聚精会神地在石板上刻着什么。随着小锤的缓慢移动,不一会儿石板表面上便出现了一排排工工整整的汉字。每当放学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总爱蹲在老人的身旁观看 “创作”的过程。我只因当时太小,大字不识几个,根本没法看懂其中的内容。有时,偶然发现锥子尖“流”出的文字正是自己认识的,心里便会觉得无比欣喜,甚至欢呼起来。可我们的欢呼声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到老人。他仍是一言不发,安静地刻着,正如这条石巷,平静得像一潭湖水,让人舍不得它出现一丝涟漪。就这样,石板上的文字在这寂静的空间里,缓缓地流淌着。直到有一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古迹建筑,我才明白,这种雕刻在石板上的文字叫做“碑文”,是记载着许多名人轶事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可是,老人在雕刻这种“大篇幅”著作的时候,却不需要任何文稿,这需要多深厚的文化积淀呀!
经常穿过石巷的人们,大抵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遇到有人挑着一担子货物经过石巷,旁边的人总会主动地停下来,侧开身子,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去;如果碰到下雨天,总会有些年轻人或小孩主动上前搀扶着老人走过石巷,以免老人脚下打滑,而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小镇上纵横交错的平坦的水泥大道无时不诱惑着人们的行进,而石巷渐渐地变得愈加寂寞,如今就只剩下一些抄近路的人们喜欢穿梭其中,还有一些重返的老人,总爱回到石巷,走走停停、比比划划,重温当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