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使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行“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科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高校在践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筑牢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各类课程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践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10-02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应同向同行。[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实践过程中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已颇见成效,但同时存在管理体系缺乏、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薄弱、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性差等问题,如何有效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作用值得关注。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围绕“三全育人”教育格局,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规章制度、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高质量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团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等方面关注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注度较高,而对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实践类课程关注度相对较低。专业课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对学生影响颇深,但目前高校专业课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不同高校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不同,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如何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深度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提炼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值得深思。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在政策导向下引起了各级关注,但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使得“三全育人”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树立。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关乎某些高校、某些专业或课程,还应当是自上而下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教材多方协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切实有力地执行。[2]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注度较高,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学院教学体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并没有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规章制度,或者仅仅形式主义,依靠现有制度很难落到实处去执行。
(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缺乏
一些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教师在理解课程思政时表示,文史类专业课程容易体现课程思政元素,但理工类专业很难体现思政元素。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在高校低年级已经学习过思政相关课程,自己作为专业课老师任务是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巧。然而,思想道德素养不够的有才者易对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只有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对课程思政没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先入为主,认为课程思政与理工科专业课无关,是一种常见的误区。理工科专业课程同样可以从专业、行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熏陶和引导学生道德修养及家国情怀等。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与传授专业性知识、技巧同等重要。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
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相对完善,从行政管理部门、督导、上级、同行、学生等多个主体的角度对课程进行评价,会考量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思路、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态度、教学秩序及学生学风等。但在课程评价的各项指标中,唯独少见课程思政元素相关的指标。评价教学效果不仅仅评价教师的学术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和态度,还应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的提升。
(四)各类课程间协同性差
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践类课程共同发挥作用,但执行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很少沟通协调,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研讨考核等方面没有将思政元素在各类课程间关联协同,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水平。
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专业课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合作。同学科专业课间关系密切,前后知识点融会贯通,在教学内容、知识技巧上都可以和思政元素相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
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课程思政建设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党委牵头,各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学工部门等共同组成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制定和规划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管理制度;其次,各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以教研室、专业为单位成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围绕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拟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教学研讨常态化、培训机制常态化,通过不断的研讨学习,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各课程中融会贯通,教学中默化潜移地引导学生提升道德素养。 (二)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部分专业课教师可能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生在低年级已经进行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自己的任务是传授专业性的知识技能,殊不知课程思政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正确引导同样重要。
教师首先应当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水平,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其次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和渗透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案例导入法或启发式教学等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元素緊密结合,合理地在专业知识技能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想要获得良好的推进效果,必须有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或教师水平不应该仅仅看评教分数高低、教师职称高低、科研水平和论文档次,必须把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纳入评价系统。一些高校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非常关键和必要,但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当真正把教师师德考核作为首要指标,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晋升考核中贯彻落实。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一方面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周期性地自查自省,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由党委、支部、教务、学工部门组成的考评组对教师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考评,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并将课程效果与绩效考核相关联。
(四)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实习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共同努力。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占得比重较大,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专业课的优势,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重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多沟通研讨,共同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专业课教师相对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而思政课教师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可以互补学习,针对不同专业共同制订专业内课程思政建设具体的实施方案;“三全育人”过程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尚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政课与专业课内容不同,但面对的是同一批学生,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可以与辅导员、班主任等紧密联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引导和精准协同,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四、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的同时,还应关注不同学科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高校、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等各级的有机协作,共同为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辩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10-02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应同向同行。[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实践过程中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已颇见成效,但同时存在管理体系缺乏、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薄弱、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性差等问题,如何有效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作用值得关注。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围绕“三全育人”教育格局,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规章制度、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高质量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团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等方面关注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注度较高,而对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实践类课程关注度相对较低。专业课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对学生影响颇深,但目前高校专业课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不同高校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不同,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如何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深度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提炼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值得深思。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在政策导向下引起了各级关注,但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使得“三全育人”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树立。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关乎某些高校、某些专业或课程,还应当是自上而下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教材多方协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切实有力地执行。[2]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注度较高,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学院教学体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并没有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规章制度,或者仅仅形式主义,依靠现有制度很难落到实处去执行。
(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缺乏
一些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教师在理解课程思政时表示,文史类专业课程容易体现课程思政元素,但理工类专业很难体现思政元素。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在高校低年级已经学习过思政相关课程,自己作为专业课老师任务是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巧。然而,思想道德素养不够的有才者易对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只有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对课程思政没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先入为主,认为课程思政与理工科专业课无关,是一种常见的误区。理工科专业课程同样可以从专业、行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熏陶和引导学生道德修养及家国情怀等。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与传授专业性知识、技巧同等重要。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
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相对完善,从行政管理部门、督导、上级、同行、学生等多个主体的角度对课程进行评价,会考量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思路、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态度、教学秩序及学生学风等。但在课程评价的各项指标中,唯独少见课程思政元素相关的指标。评价教学效果不仅仅评价教师的学术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和态度,还应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的提升。
(四)各类课程间协同性差
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践类课程共同发挥作用,但执行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很少沟通协调,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研讨考核等方面没有将思政元素在各类课程间关联协同,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水平。
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专业课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合作。同学科专业课间关系密切,前后知识点融会贯通,在教学内容、知识技巧上都可以和思政元素相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
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课程思政建设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党委牵头,各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学工部门等共同组成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制定和规划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管理制度;其次,各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以教研室、专业为单位成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围绕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拟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教学研讨常态化、培训机制常态化,通过不断的研讨学习,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各课程中融会贯通,教学中默化潜移地引导学生提升道德素养。 (二)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部分专业课教师可能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生在低年级已经进行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自己的任务是传授专业性的知识技能,殊不知课程思政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正确引导同样重要。
教师首先应当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水平,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其次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和渗透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案例导入法或启发式教学等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元素緊密结合,合理地在专业知识技能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想要获得良好的推进效果,必须有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或教师水平不应该仅仅看评教分数高低、教师职称高低、科研水平和论文档次,必须把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纳入评价系统。一些高校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非常关键和必要,但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当真正把教师师德考核作为首要指标,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晋升考核中贯彻落实。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一方面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周期性地自查自省,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由党委、支部、教务、学工部门组成的考评组对教师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考评,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并将课程效果与绩效考核相关联。
(四)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实习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共同努力。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占得比重较大,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专业课的优势,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重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多沟通研讨,共同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专业课教师相对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而思政课教师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可以互补学习,针对不同专业共同制订专业内课程思政建设具体的实施方案;“三全育人”过程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尚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政课与专业课内容不同,但面对的是同一批学生,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可以与辅导员、班主任等紧密联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引导和精准协同,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四、结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的同时,还应关注不同学科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高校、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等各级的有机协作,共同为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辩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