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接纳他人,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笔者在人际关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接纳、参与、领航”三个步骤,瞄准最佳时机,让学生接纳老师;巧用班级活动,形成集体凝聚力;打造知名小队,为班级发展领航,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班级管理的优化。
关键词:人际关系;班级管理;班级凝聚力;班级发展;优化策略
一、瞄准最佳时机,让学生接纳老师
有一次,通过课外的了解,知道了学生们计算机打字的速度很慢,瞄准这个时机,笔者有了好主意。一天下午,笔者拿着两篇学生的优秀作文走进了课室,打开了课室的电脑,对孩子们说:“这个单元有两位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老师想把它打印出来,让大家学习。”然后就坐下来打字。一开始,孩子们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随着电脑键盘快速的打字声和电视机飞快出现的字体,笔者发现不少孩子的嘴巴成了“O”型。笔者暗自得意,当十多分钟后两篇作文全部打完时,有个孩子轻轻地说了句:“老师真厉害!”笔者笑笑说:“没什么,熟能生巧而已。”虽然是小事,但当时就能笼住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佩服。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了解学生,更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学生,从而使学生接纳、佩服自己,是轻松地实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卓有成效的班级管理就是从学生接纳班主任开始的。
二、巧用班级活动,形成集体凝聚力
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投入程度取决于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但现在的孩子因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集体荣誉这一点,并不太在意,特别是那些成绩较好的孩子,因为太有优越感了,所以有些孩子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校组织仪仗队、合唱队等,如果是自愿报名参加,高年级参与的学生数量远不如低年级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指出:“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为了提高孩子们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笔者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使用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班级常规管理。比如利用语文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手抄报、课本剧等比赛,这样的小组比赛还规定必须全员参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各展所长,让能力强的学生照顾和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只有互相包容、扬长避短,才能最终取得小组比赛的胜利。因为是常规的小组竞赛,因此,小组成员相对是固定的,统一由组长进行分工,既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同时也提供机会让孩子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接纳,共同参与。
其次,根据竞赛的内容不同,小组成员的组成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在一个学期里,笔者会设计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那么,因为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分组的人员也有所不同。就是说,小组人员的组合要有计划地进行调整。这样,孩子们就能不断地调整与集体内不同同学交往的态度和方法。班级中总会有个别的学生是无法很好地与人相处的,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有必要在每一次的活动中给予帮助和辅导。
第三,设计活动的内容也是达成目标的关键。笔者利用文体课进行了踢毽子比赛。有的学生已经五年级了,还是第一次踢毽子。在大约一周的训练时间里,从只能踢一下进步到踢四五下,有许多孩子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不拖累小组,在家里缠着父母教踢毽子。笔者当时设计这个比赛时的想法是:一方面,从简单入手,使得孩子们喜爱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小组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这与学习成绩无关,打破学生原有的“谁成绩好谁说了算”的想法。这次活动之后,笔者发现,除了能达成笔者原来的设想之外,还有两个意外的收获:一是这次踢毽子比賽还带动了学生家庭的体育锻炼热情;二是比赛的那段日子,还提高了整个年级踢毽子活动的热情。在我们班进行踢毽子比赛结束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还邀请我们进行班级踢毽子比赛。因此,笔者更深刻地了解到,作为一名班主任,认真思考,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对于形成集体荣誉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之间的交往,如果有意识、有组织、有内容地进行,那么,他们一定可以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即使出现个别难以与人相处的孩子,我们也能及时进行辅导,而这些都是要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的。而且,现在的孩子精力都很旺盛,如果在课堂上、课后老师都能安排一定内容的活动,把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有目的的学习与体育活动,甚至是有益的社区活动中,那么班风、学风又怎么会不好呢?班风、学风好了,班里拥有了一致的正确舆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更强了,有了这些,班级也就能沿着正确道路发展。
三、打造知名小队,为班级发展领航
除了有计划地开展小组竞赛这些集体类的活动外,笔者还花费一定的时间组织个别学生参与雏鹰假日小队和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学校大队部常倡导各中队积极组织小队活动,一般一个班级就要至少有4支小队,但班主任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组织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这些小队活动。笔者的做法是:先让一两个小队动起来,他们成功了,就必定能带动并帮助其他小队开展活动。
几年前,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成立了一个名为“琉璃书斋”的红领巾小社团。社团的前身只是一个写循环日记的小组,后来在学校开展读书奖励计划活动之后,小社团才真正成立,负责组织和管理全班的读书活动。这个小社团的活动开展了一年后,孩子们毕业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读书小报等资料,更留下了社团活动管理的经验和方法。笔者没有因他们的毕业而结束社团的活动,而是在新接手的班级中延续社团的活动,让新一届的学生接过“琉璃书斋”小社团的旗子,把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课外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为社团成员、班级成员,乃至全校的队员提供一个读好书、爱读书的集体氛围。因为读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全班同学都积极地投入社团组织的活动中,而且,小社团的成员还把读书的影响辐射到社区去,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认同。“琉璃书斋”红领巾小社团这种读书的经验还刊登在广州市《现代中小学生报》总第1587期的头版头条,全校的少先队员乃至全广州市的少先队员都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琉璃书斋”小社团还被评为“童趣杯”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
笔者还带领学生组建了一支小队——“中国结”小队,小队以通过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知识,使更多人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使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并利用活动把重视中华传统的精神辐射到社区去,效果很突出,“中国结”小队被评为广州市特色小队。
一个班级,在知名小队或小社团的带领下,大家都知道努力的方向,都明白集体的目标,所以,在管理的时候,在集体氛围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正确的是非观,并向着这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努力奋斗,因此,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自然地形成了。
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交往中逐步学会接纳,以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们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会知识,学会道理,学会相处,学会竞争,学会进步,这样的班级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经得起考验,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在小学的班级教育过程中,有一个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有人说:“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是个悦纳、独立、理性和良善的人。”作为专业的班主任,就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去实践,为学生的发展,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人际关系;班级管理;班级凝聚力;班级发展;优化策略
一、瞄准最佳时机,让学生接纳老师
有一次,通过课外的了解,知道了学生们计算机打字的速度很慢,瞄准这个时机,笔者有了好主意。一天下午,笔者拿着两篇学生的优秀作文走进了课室,打开了课室的电脑,对孩子们说:“这个单元有两位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老师想把它打印出来,让大家学习。”然后就坐下来打字。一开始,孩子们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随着电脑键盘快速的打字声和电视机飞快出现的字体,笔者发现不少孩子的嘴巴成了“O”型。笔者暗自得意,当十多分钟后两篇作文全部打完时,有个孩子轻轻地说了句:“老师真厉害!”笔者笑笑说:“没什么,熟能生巧而已。”虽然是小事,但当时就能笼住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佩服。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了解学生,更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学生,从而使学生接纳、佩服自己,是轻松地实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卓有成效的班级管理就是从学生接纳班主任开始的。
二、巧用班级活动,形成集体凝聚力
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投入程度取决于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但现在的孩子因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集体荣誉这一点,并不太在意,特别是那些成绩较好的孩子,因为太有优越感了,所以有些孩子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校组织仪仗队、合唱队等,如果是自愿报名参加,高年级参与的学生数量远不如低年级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指出:“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为了提高孩子们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笔者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使用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班级常规管理。比如利用语文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手抄报、课本剧等比赛,这样的小组比赛还规定必须全员参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各展所长,让能力强的学生照顾和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只有互相包容、扬长避短,才能最终取得小组比赛的胜利。因为是常规的小组竞赛,因此,小组成员相对是固定的,统一由组长进行分工,既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同时也提供机会让孩子进行小组交流,互相接纳,共同参与。
其次,根据竞赛的内容不同,小组成员的组成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在一个学期里,笔者会设计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那么,因为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分组的人员也有所不同。就是说,小组人员的组合要有计划地进行调整。这样,孩子们就能不断地调整与集体内不同同学交往的态度和方法。班级中总会有个别的学生是无法很好地与人相处的,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有必要在每一次的活动中给予帮助和辅导。
第三,设计活动的内容也是达成目标的关键。笔者利用文体课进行了踢毽子比赛。有的学生已经五年级了,还是第一次踢毽子。在大约一周的训练时间里,从只能踢一下进步到踢四五下,有许多孩子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不拖累小组,在家里缠着父母教踢毽子。笔者当时设计这个比赛时的想法是:一方面,从简单入手,使得孩子们喜爱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小组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这与学习成绩无关,打破学生原有的“谁成绩好谁说了算”的想法。这次活动之后,笔者发现,除了能达成笔者原来的设想之外,还有两个意外的收获:一是这次踢毽子比賽还带动了学生家庭的体育锻炼热情;二是比赛的那段日子,还提高了整个年级踢毽子活动的热情。在我们班进行踢毽子比赛结束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还邀请我们进行班级踢毽子比赛。因此,笔者更深刻地了解到,作为一名班主任,认真思考,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对于形成集体荣誉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之间的交往,如果有意识、有组织、有内容地进行,那么,他们一定可以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即使出现个别难以与人相处的孩子,我们也能及时进行辅导,而这些都是要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的。而且,现在的孩子精力都很旺盛,如果在课堂上、课后老师都能安排一定内容的活动,把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有目的的学习与体育活动,甚至是有益的社区活动中,那么班风、学风又怎么会不好呢?班风、学风好了,班里拥有了一致的正确舆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更强了,有了这些,班级也就能沿着正确道路发展。
三、打造知名小队,为班级发展领航
除了有计划地开展小组竞赛这些集体类的活动外,笔者还花费一定的时间组织个别学生参与雏鹰假日小队和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学校大队部常倡导各中队积极组织小队活动,一般一个班级就要至少有4支小队,但班主任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组织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这些小队活动。笔者的做法是:先让一两个小队动起来,他们成功了,就必定能带动并帮助其他小队开展活动。
几年前,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成立了一个名为“琉璃书斋”的红领巾小社团。社团的前身只是一个写循环日记的小组,后来在学校开展读书奖励计划活动之后,小社团才真正成立,负责组织和管理全班的读书活动。这个小社团的活动开展了一年后,孩子们毕业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读书小报等资料,更留下了社团活动管理的经验和方法。笔者没有因他们的毕业而结束社团的活动,而是在新接手的班级中延续社团的活动,让新一届的学生接过“琉璃书斋”小社团的旗子,把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课外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为社团成员、班级成员,乃至全校的队员提供一个读好书、爱读书的集体氛围。因为读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全班同学都积极地投入社团组织的活动中,而且,小社团的成员还把读书的影响辐射到社区去,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认同。“琉璃书斋”红领巾小社团这种读书的经验还刊登在广州市《现代中小学生报》总第1587期的头版头条,全校的少先队员乃至全广州市的少先队员都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琉璃书斋”小社团还被评为“童趣杯”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
笔者还带领学生组建了一支小队——“中国结”小队,小队以通过宣传中国的传统节日知识,使更多人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使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并利用活动把重视中华传统的精神辐射到社区去,效果很突出,“中国结”小队被评为广州市特色小队。
一个班级,在知名小队或小社团的带领下,大家都知道努力的方向,都明白集体的目标,所以,在管理的时候,在集体氛围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正确的是非观,并向着这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努力奋斗,因此,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自然地形成了。
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交往中逐步学会接纳,以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们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会知识,学会道理,学会相处,学会竞争,学会进步,这样的班级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经得起考验,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在小学的班级教育过程中,有一个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有人说:“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是个悦纳、独立、理性和良善的人。”作为专业的班主任,就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去实践,为学生的发展,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