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当前教师的数学教学理念,许多教师虽然已清晰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目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过程;数学活动
一、听之任之的背后——对数学课堂引导的问题审视
1.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采用了填压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處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毫无体现。
2.教师为了让学生体现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听之任之,学生学到哪儿就哪儿。一堂课下来,基础好的学生只学了基础,基础差的学生却只能无所适从。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做好一个引导者角色,充分研读文本,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学生“自求得之”之路。
二、教师有效引导策略——一种重要的思维辅助力
“教师引导”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有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想,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1.问题引导策略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关键处能注重引导,提出一些内容恰当、难易适中,并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思想引导策略
在小学数学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注重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有系统、有层次地引导眼、手、口、脑多种感官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且开始感受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意观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引导策略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关注课堂引导的时机性,做课堂的引领员
有了引导策略还不行,还要知道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的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坎”而过。
2.当一项新的研究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多维度引导,让课堂闪现灵光
1.明确目标,定好导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备课预设,多种方案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
3.教学引导,讲究灵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4.先声夺人,直奔主题
老师要注重在开始讲课时,依据课堂内容设计出新颖别致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以期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引到课堂上,从而点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灯。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就像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5.以声传意,以调凝聚
老师善于通过语音变化,包括发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自己的语音变化中深入课堂,爱上课堂。
有些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采用新的教学法,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就行。其实,学生能听懂与吸引学生、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有很大差距。因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语调上的变化,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语调才是最终表现人们怀疑、肯定、激动、感叹、震惊等多种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数学的课堂需要开放、和谐,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和谐,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邱玲. 无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灵动”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6):18-19.
[2]林华蓉. 灵动的课堂最精彩[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5):175-175.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过程;数学活动
一、听之任之的背后——对数学课堂引导的问题审视
1.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采用了填压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處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毫无体现。
2.教师为了让学生体现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听之任之,学生学到哪儿就哪儿。一堂课下来,基础好的学生只学了基础,基础差的学生却只能无所适从。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做好一个引导者角色,充分研读文本,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学生“自求得之”之路。
二、教师有效引导策略——一种重要的思维辅助力
“教师引导”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有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想,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1.问题引导策略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关键处能注重引导,提出一些内容恰当、难易适中,并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思想引导策略
在小学数学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注重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有系统、有层次地引导眼、手、口、脑多种感官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且开始感受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意观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引导策略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关注课堂引导的时机性,做课堂的引领员
有了引导策略还不行,还要知道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的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坎”而过。
2.当一项新的研究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多维度引导,让课堂闪现灵光
1.明确目标,定好导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备课预设,多种方案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
3.教学引导,讲究灵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4.先声夺人,直奔主题
老师要注重在开始讲课时,依据课堂内容设计出新颖别致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以期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引到课堂上,从而点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灯。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就像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5.以声传意,以调凝聚
老师善于通过语音变化,包括发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自己的语音变化中深入课堂,爱上课堂。
有些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采用新的教学法,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就行。其实,学生能听懂与吸引学生、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有很大差距。因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语调上的变化,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语调才是最终表现人们怀疑、肯定、激动、感叹、震惊等多种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数学的课堂需要开放、和谐,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和谐,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邱玲. 无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灵动”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6):18-19.
[2]林华蓉. 灵动的课堂最精彩[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5):175-175.